体育强国:未来1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的需求_经济论文

体育强国:未来1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事业的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国论文,年中论文,社会经济发展论文,体育事业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2010)03-0003-08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新兴力量。作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我国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的出发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背景包括:我国体育事业所依托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同历史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未来人口变动趋势、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社会事业整体发展前景这5个方面,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决定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1 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对体育事业的要求

我国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从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从时间上看,至少到2050年之前,我国仍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仍然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于中国体育事业而言,未来10年的发展道路应当也必须依从于这个基本方针。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我国体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同时,也成为我国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笔者认为,下一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取决于我国的基本社会经济制度背景。对未来10年中国体育事业而言,“一个中心”意味着体育事业既是我国经济建设事业整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为其他经济建设事业提供精神支持和人力保障;体育事业既有其相对独立的建设任务,也与其他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两个基本点”意味着在2008年后的新历史阶段,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必须以深化改革和开放为主要途径,以维护四项基本原则为基本准绳,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这是我国体育事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战略的根本要求和基本路径。

2 不同历史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比较

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体育事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目标与任务。根据不同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历史沿革角度,我们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体育事业建立、追赶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阶段是我国体育事业与市场接轨的飞速发展时期,并在北京奥运会达到顶点;第三阶段是北京奥运会之后至2020年的“新的可持续发展期”,也是胡锦涛总书记对体育事业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实施期,这一战略的特色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这种划分,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对体育事业的运行机制、体育事业各组成部分的发展战略进行比较,重点勾画出未来10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蓝图(表1、表2)。

3 我国人口发展对体育事业的要求

3.1 我国人口发展现状与趋势

3.1.1 庞大的人口数量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3.1.2 进入老龄社会的人口结构

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当前,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根据目前人口增长速度,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也就是说,未来10年是我国享受“人口红利”收益的最后10年。在这一时期,只有妥善解决就业,增加人力资本,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可以保障在2020年之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加深时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

3.1.3 医疗支出形势严峻

从当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其他体育强国来看,老龄化社会的首要社会经济特征是国家的公共医疗支出占据了国民经济的突出位置,比如2008年美国医疗费用支出占据了GDP的16%,人均医疗支出5 000美元以上,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法国等这一比例也8%以上,并不断攀升。从支出结构来看,无论是实行社会统筹为主还是以社会保险为主的医疗体制,医疗费用膨胀最终给所有进入老龄化的国家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尚未完成,而医疗支出增长速度却远超GDP增长并呈加剧上升态势,考虑到当前我国人均GDP水平和未来老龄化的速度,可以说,我们的形势更为严峻。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尤其是老龄化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在此战略下,体育的作用尤其重要。

3.2 体育促进我国人口发展的特殊作用

根据人口理论和我国人口变动趋势,未来我国人口发展必然面临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宏观上,在老龄化社会中如何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二是微观上,个人如何在未来生存条件下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问题。在这两方面,体育都以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3.2.1 体育是老龄化社会构建国民健康基础、缓解医疗支出压力的重要调节器

从我们的分析来看,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面临的医保困境其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对抗自然疾病的手段不断提高,医疗需求的标准不断上升,但成本却居高不下,在医疗支出结构中非就业人群(老年人为主)占据70%以上比例的客观条件下,无论是实行现收现付制或者基金制的保障体制,医疗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实际供给却只能由当期就业人群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提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第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转变给所有年龄层的人群都带来了新的健康风险,比如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占据了医疗费用的近40%,呼吸系统疾病也不断上升,这两大疾病体不仅影响到老年人的健康,更有大肆侵蚀中青年就业人群的趋势,成为当前医疗支出上升的主要原因。

体育在上述两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一,从人类生命周期看,医疗与体育两者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健康保障作用,即老年退休阶段,医疗为主,体育健身为辅;年轻从业阶段,则是体育预防为主,医疗为辅。因此,在人类生命前期的体育健身投入不仅是保持当期就业人群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的基础,更是未来目标人群老龄化之后继续保持健康体制、缓解医疗支出压力的重要手段;第二,以心血管疾病为主要病因的新疾病威胁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根本性转变造成。体育虽然不能直接解决这些疾病,然而,却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改善手段。体育改变的不仅仅是身体机能对抗疾病的能力,更是建立现代健康生活方式从而克服现代文明对人本身造成的身心压力和相关健康威胁的主要手段。

正因如此,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发挥体育健身活动对构筑国民健康的综合作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模式正在由单纯的医疗投入向医疗与体育并重的“国民健康计划”模式转变[4]。

3.2.2 体育是实现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体育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人本身发展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目标的本体化需求,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通过自身身体的对抗和借助体育载体的对抗所获得的竞争、公平、公正、进取、释放等精神满足,是其他任何社会文化活动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正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国民体育素质的根本原因所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历史阶段,体育不但是我国公民在未来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权利,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3.3 我国与其他体育强国体育人口发展方面的主要差距

当前,虽然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就体育事业在促进我国人口发展的作用来看,我国与其他体育强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3.3.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

对体育事业而言,我国的体育大国地位是建立在中国是人口大国基础上。根据2007年公布的数据,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远低于其他体育强国;另一方面,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结构非常不合理,呈现明显的“U”型分布。主要表现为非就业人口的少年儿童(尤其是在校生)和老年人体育人口比例高,正在或者即将就业的中青年(尤其是离校就业人群)体育人口比例很低。

3.3.2 就业人口的体质下降

从上述我国人口发展趋势来看,未来10年是我国分享“人口红利”的最后lo年,这段时间内我国人口素质,尤其是就业和即将就业人口的国民体质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吃惊。一方面,从即将就业人口来看,在体育人口中占比较高,锻炼机会较多的在校生,其体质健康状况呈连年下降趋势。根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看,2005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大、中、小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指标持续下降,肥胖检出率和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5];另一方面,从目前已经就业人口情况来看,中青年人群处于我国体育人口“U”型分布的最底端,是人数最多,体育锻炼却最少的人群,其身体素质下降更加严重。与其他同样处于人口红利阶段的非移民①体育强国相比(比如1950-1990年的日本),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体质提高2项指标未能形成良性互动,说明我国体育事业在提高国民体质方面的作用远远未能发挥。

3.3.3 体育供给机制严重滞后于人口结构变化

当前,学术界已经对我国体育供给与需求矛盾展开了多项深入探讨,基本的结论是:无论是体育硬件基础如体育场(馆)规模、人均体育面积等,还是体育软件基础如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体育服务的种类、规模等,我国现有的体育供给已经满足不了未来老龄社会的压力主体——中青年人对体育的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娱乐化的体育需求。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前体育产品的供给体制依然遵循传统体制下由国家组织安排体育产品的模式,体育市场化进程未能跟上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其他体育强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体育活动完全是居民个人选择的结果,体育产品与其他公共事业(如文化、医疗)的公共产品属性不同,更加接近于私人用品,只有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才最有效率。传统体制虽然对于体育系统内部的资源循环与利用效率较高,但是一旦这种体制面对社会需求,尤其是面对市场化环境中消费者的多样化私人需求,其资源配置的效率远远不如市场机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市场化不充分的突出表现就是:公共部门动用了大量公共资源,提供了相当规模的传统体育产品,但这种产品却并非市场选择的结果,客观上造成了体育事业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反差,并引发了种种社会争论。

3.3.4 我国体育观念、体育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

一方面,东、西方体育观念不同。我国传统体育观念中,体育需求不同于衣食住行、医疗等生存需求,而是属于人的发展需求,只有在生存条件改善、闲暇时间增多的条件下才能进入兴旺发展期,而西方体育观念在形成之初就是按照生存需求发展(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斯巴达文化),并且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制度建设加以完善,当代西方体育强国在体育文化建设上实际是融合了体育在人类生存、发展两方面的内涵。我国传统体育观的这种差距最直接的经济表现就是体育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高,非常容易被其他非体育行为所替代,并由此导致了我国国民体育活动的种类、家庭体育消费的比重、体育观念普及与重视程度都与西方体育强国存在巨大差距,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体育观念的不同,根源在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体育的东、西方文化差距很大。西方体育文化源于古希腊,并通过奥运会发扬光大直至现代。这种体育文化根植于西方文明基础,并通过西方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不断得到强化。以公平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与保障,而这种体育文化又进一步促进了西方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东方体育文化虽然也有竞争性的内容,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两种文化体系各有优势,但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在中央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今天,要发挥体育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打破我国传统体育观念中的束缚,吸收西方体育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最终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新型体育文化。可以说,新型体育文化建设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能否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

3.3.5 体育事业与其他公共事业部门的配合机制

体育由于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与其他社会事业联系最为广泛的事业,比如,体育与教育、体育与医疗卫生、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旅游等等。当前,我国其他公共事业也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但包括体育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又都处于自我封闭、相互独立的管理系统之内,客观上导致了我国体育事业难以有效发挥体育对其他公共事业的配合推动作用,体育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是我国公共事业下一步整体改革的难点和关键所在。

4 我国经济发展对体育事业的要求

4.1 体育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4.1.1 体育经济发展是各主要经济大国和体育强国的共同特征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截止200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世界第3的水平。从我们选取的代表性经济大国和体育强国比较来看(表3),体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规模达到了GDP比重的2.13%,而我国体育产业的比重仅为GDP的0.68%,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但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4.1.2 体育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315美元,在2008年和2005年美元指数平均值浮动不大的假设前提下,根据目前公认的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做出基本判断,即中国当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即成熟工业化阶段。从特点上看,成熟阶段是一个工业化的扩散期。在这个阶段,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依然持续,但是投资可能会在一个区间内窄幅波动,与之相伴的是城市化的加速和产业结构剧变,尤其是包括体育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迅速扩张。作为消费型产业中最有魅力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是我国当前进入成熟工业化阶段中可以获得长足发展的新兴产业。

4.2 奥运会是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奥运会主办城市都更加注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尤其重视奥运会后期体育经济对城市文化、经济的带动作用。奥运会对体育产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扩大体育消费需求、扩张体育投资、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创新政府体育经济管理4个方面,其中,政府部门对体育经济的促进至关重要。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国,奥运会是我国发展以体育为代表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历史性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在扩大消费,稳定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显重要。

进一步说,奥运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体育赛事,其产业影响最直接,也是最长远的就是对主办国家体育文化产业和城市体育功能完善的影响。奥运会对主办国体育经济的影响在汉城、巴塞罗那表现尤为突出,而这两个城市在主办奥运会时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与北京最为相似。通过举办奥运会,这些主办国家的体育竞技水平和体育产业规模都得到了扩张,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成为这些主办城市和国家新的支柱性产业,极大地促进了主办城市的产业升级,尤其是确立了其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地位。今天的汉城和巴塞罗那都已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体育文化中心,韩国和西班牙的体育经济已经成为两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图1显示了巴塞罗那、汉城奥运会后5年中奥运相关服务业的比重,两者的共同特征:随着奥运会短期经济刺激效果的减弱,前期增长最快的建筑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速度放缓,而体育、文化产业却可以获得巨大的提升。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方面,使我国获得了展示大国形象,扩大中华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国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投融资模式创新、体育市场开放与开发、体育偏好形成,尤其是体育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等一系列体育经济层面的重大利好;可以说,2008-2020年正是我国利用这些奥运会带来的前所未有机遇,创立发展起具有中国特色体育经济的历史性阶段。

图1 奥运会后主办城市相关服务业增长比较柱状图

资料来源:Working Paper,2006年.

4.3 体育经济是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产业经济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并已经突破虚拟经济的范围,严重影响到世界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当前,虽然国际金融形势局部有所缓和,但对中国而言,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还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我国的投资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产生影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寻找新的增长点,扩大就业并保持社会稳定成为各国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国外经验看,体育经济已经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改善经济结构、鼓舞社会人气、促进经济由短期回暖向中长期发展转化的亮点产业。

4.3.1 体育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活跃产业

首先,体育产业是跨部门型产业,以体育为媒介的体育产业涵盖了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体育场(馆)建筑业、竞赛表演与健身娱乐等主导产业,同时,带动了体育传媒、体育旅游、体育中介、体育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是跨越第二、第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体,因此,体育产业的兴旺和带动作用远远超过其他单一型服务业。根据对以北京为代表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投入产出测算,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综合波及效果已经超过旅游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带动行业,其中,以大型赛事产业的波及效果最为显著。

其次,体育产业同时又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焦点产业。体育产业能够成为一项焦点性战略产业,并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总量指标上,更表现在其对国民生活状态的文化影响力上。在体育经济活跃的发达国家,体育休闲占据了居民闲暇时间的很大比例,成为居民健康消费和精神享受不可或缺的项目,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尤其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作为全球关注的“魅力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继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之后,向发展中国家积极输出的又一项重要文化产业,成为发达国家全球新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3.2 体育是金融危机时期扩大内需的重要产业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突出表现为民间投资不足、出口急剧下降。因此,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决策曾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大规模投资计划,并已经取得了预期效果。体育扩大内需的作用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第一,投资:我国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新兴体育市场,有消费能力的中青年体育人群已经形成并正在逐步分化进入各种细分市场,体育产业的投资吸引力很高,这也是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民间投资大举进入的根本原因;

第二,消费:从长期看,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在保持投资带动的同时,如何启动消费是内需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作为需求价格弹性高,替代性强,个性化、多样化特点明显的消费品,体育产品能够满足各种收入阶层的多样化需求,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体育消费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第三,出口:我国是世界体育用品主要出口基地,是金融危机打击最严重的行业,然而,从调查结果看,体育用品业情况特殊。比如2009年,我国主要体育用品国内品牌的销售额并未出现大幅下降,被调查样本企业的平均库存率更远低于其他制造业,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很多体育用品厂商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内营销网络,在国外体育用品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同时,国内品牌的内销产品反而增长,这进一步说明了我国体育内需的增长潜力。

4.3.3 体育是克服经济衰退的明星产业

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带来两大主要社会问题:人气下降与就业下降。我们从此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的体育经济运行来看,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尽管在危机前期各大体育赛事均受到企业赞助大幅下降的打击,但除Nascar(美国国家赛车联合会)之外,美国传统四大职业联赛(NFL,NBA,MLB,NHL)的总收入反而增长了8.1%,体育赛事的观众数目增长了14.8%,尤其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在美国直接由企业出资鼓励员工参与健身运动的项目不断增多。

纵观2008-2009两年间美国体育产业整体,除体育服装销售出现小幅下降之外,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健身设备制造与销售、体育传媒、体育中介等均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与当年美国其他部门经济的衰退形成了强烈对比。

从全球体育市场来看,金融危机虽然在开始阶段造成了全球体育服务贸易和体育商品贸易额的下降,但很快就进入了恢复增长期,目前,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体系中率先恢复增长的明星行业。造成体育产业这种反衰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在经济低迷时期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对体育消费的参与度提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育产业作为与人们精神状态和健康状态直接相关的“人气产业”,是人们放松生活压力,寻求积极向上动力,保持自身健康就业状态的特色产业,已经获得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就业人群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4.3.4 体育产业是当前扩大就业的新渠道

从扩大就业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中的竞赛表演业属于资本、劳动双密集型产业,而休闲建设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等完全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课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作为制造业部分的体育产业,每亿元投资就业人数为2 832人,远远高于制造业整体的吸纳就业能力(1363人)[11];而作为体育产业中服务业内容的竞赛表演业和健身娱乐业,其吸纳就业的能力高于信息服务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危机期间扩大就业的新源泉。

4.3.5 体育是直接关系民生状态的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基调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以“物”为中心,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然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方面,造成了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带来了机遇。这种调整的基本要求就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必须重视居民的文化、精神需求。事实证明,体育、文化、娱乐、旅游等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有效抵御经济波动,而且,这些产业跟居民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社会氛围直接相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民生状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居民闲暇消费产业当中,以体育为代表的健康产业可以成为当前不断增多的不良消费行为(如青少年网瘾、网络色情等)的替换品,解决闲暇消费中的消极因素,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体育的这种独特功能已经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深度推广和实施,并且,在未来将变得更加重要。

4.4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体育经济有上述若干优势,但也必须看到,体育经济带动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体育经济总体的规模和结构,尤其取决于所在国体育经济运行机制是否顺畅。在这方面,我国体育经济还有很大差距,削弱了体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正面作用。

现代体育经济体系是横跨第二、第三产业的庞大体系,包含的产业内容很多,而且,体育产业内部的各个分支产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笔者仅就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说明。

第一,重塑职业体育在体育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可否认,当前,我国职业体育,尤其是职业足球处于一个相对艰难的改革攻坚期,然而,从长远看,一个国家体育经济的繁荣与否直接取决于职业体育市场的好与坏。职业体育是任何国家发展体育经济的核心和支柱,从其他体育强国的实际经验来看,职业体育并不一定是所在国体育经济整体中规模最大的产业体,但却是最具影响力的产业。比如,2008年美国4大职业联赛的全部收入为195亿美元,只占美国体育经济产出总量的4.75%,然而,这4大赛事却吸引了美国近千万的观众,并带动了包括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媒体服务等上千亿美元的相关产业增长。职业体育的这种产业影响力是其他任何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缺少成熟职业体育的体育经济,充其量只是“堂会经济”,而不是“体育经济”。

第二,重筑职业体育组织模式。当前,针对我国职业体育组织模式的社会争论很多,大多数是围绕“是否应该由政府亲自管理”展开讨论。这里,我们不直接讨论这个命题,而只就“职业体育的经济属性”进行国际比较。笔者认为,职业体育在经济属性上届于一种非常特殊的产业组织形态,有其自身特定的经济运行规律。比如,从其他体育强国的经验来看,职业体育的联赛组织必定是经济上的卡特尔(在美国,反托拉斯法通常认为企业通过形成卡特尔垄断某个行业是不合法的,但职业体育却是惟一的例外);职业体育的市场结构必定是不完全市场;其产量控制与要素市场的定价机制跟普通商品有很大区别;俱乐部与运动员之间属于买方独家垄断市场关系等等。这些国际职业体育共同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对职业体育的管理会面临很多与其他行业完全不同的专业化经济问题。比如,为什么职业联赛能够享受这种特殊的法律豁免?政府通过什么手段对其约束和管理?体育联盟与体育公共部门是什么样的关系?职业体育的市场准入制度由谁确定?球队数量、比赛次数取决于哪些因素?运动员与教练员的薪酬标准如何确定?……任何管理者,无论它是政府出面,还是企业联合组织都无法回避这些职业体育特定的经济问题,而政府对该行业的管理方法也必须富有针对性。只有从管理和操作上梳理好这些职业体育本身所固有的产业组织问题,才能有利于克服我国当前职业体育管理中暴露出的各种衍生性问题,为未来我国职业体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加强政府对体育行业管理的力度与措施。从其他体育强国的实践来看,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尤其对体育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的我国来说,政府对新兴行业的管理尤其重要。从前面的分析看到,比较其他公共事业产品,如教育、医疗、文化等,绝大部分体育商品从经济属性上更加接近于私人用品,需要政府通过市场手段进行引导和鼓励,当然,在我国特定历史阶段,我国政府还承担了若干公共体育职能,比如大型公共赛事的组织管理,群众体育的推广与开展、体育教育普及、体育科技发展等。然而,对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职业体育业、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场(馆)管理服务业、体育咨询与中介服务业等却可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当前,我国这些体育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措施非常必要。比如对体育健身服务业来说,存在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回报率低,商品需求价格弹性高,消费者体育消费习惯尚未固定等困扰,需要政府从新兴产业孵化的角度加大对行业的扶持力度。总体上看,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体育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内部各个板块之间的产业联动;完善行业的定价、标准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加大税收、投资等经济杠杆的产业刺激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本土体育产业与其他体育强国比较在文化影响、经济实力上处于明显劣势,对于体育这种特殊的文化产业政府需要采取一定范围的国内市场保护措施,培植发展民族性体育文化产业。

总之,体育经济是体育强国战略的经济基础,也是我国体育事业与其他体育强国相比在总量、结构、运行效率等方面表现最薄弱的环节。体育本身所特有的经济特性决定了体育经济具有成为我国新兴产业力量的潜质,奥运会给了我们发展体育经济的历史性机遇,而当前金融危机从外部环境上让我们重新审视和重视体育经济功能。因此,可以说,体育经济的振兴是未来我国能否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步骤。

5 我国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对体育事业的要求

社会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包括体育事业在内的我国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我国,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10个方面,其中,体育事业具有非常独特的战略地位和特点。

首先,体育事业是与其他社会事业联系最为广泛的事业。体育事业主要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身体素质保障,它跟其他9项事业都有紧密的联系。体育事业既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自成体系,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事业;体育事业既能够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大量辅助性贡献,又是社区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从我国公共部门承担的这10项社会事业来看,体育事业既有其相对独立的建设任务,又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提供重要的补充,是联系其他各项公共事业的一条纽带,是我国未来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其次,与其他事业相比,体育事业是最接近市场的社会事业。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事业兼具公益、准公益和营利的性质,所以,在我国社会事业改革中,政府需逐步转换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经营者的多重身份,推进社会事业举办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社会事业实行分类管理。在这10项社会事业当中,各项事业都有其特定的市场边界,从而决定了各项事业未来的改革方向。通过比较和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经验认为,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强公益性产品相比,体育事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更具多样性和市场性,体育事业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准公共性产品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因此,体育事业有条件成为未来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的突破点。

收稿日期:2010-01-10; 修订日期:2010-02-20

注释:

①与美国、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不同,中国、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只能依靠自身解决。而且,从趋势上看,未来10年中国仍然是劳动力输出大国,因此,未来我国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压力更大。

②体育产业所占比重依据各国体育产业规模相关数据(有些国家数据未能统计到2008年)与该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计算得到,其中,我国体育产业规模根据全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招标课题《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杨越等)公布数据计算;英国、法国、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亚数据来源于所在国国家统计部门;美国数据来源于美国Plunkett研究公司2010年专题报告;韩国、日本数据来源为所在国奥委会提供。

标签:;  ;  ;  ;  ;  ;  ;  ;  

体育强国:未来1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的需求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