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观课评教实施主体的确立及其观念科学性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性论文,中学语文论文,主体论文,观念论文,观课评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中学语文观课评教实施主体的新认识
中学语文观课评教应该由谁来实施,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一般的都会直接回答为听课教师,他们是课堂教学的观察者、评价者、评判者,甚至可以说,开展观课评教也就是给听课教师发表意见的机会。现在,许多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主打形式就是上公开课,备课组或教研组指定一位教师上课,组内其余教师评课;也有的先由上课教师说课,对将要上的课从教学思想、教学安排、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评教环节中上课教师也会有一个自评的环节,但大部分时间是由本组内其余教师发表意见。应该说,这样一种形式简便易操作,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评课主体忽略了上课教师的主动性,也把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排除在外。科学有效的观课评教实施主体应是施教者、听课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缺一既不全面又不科学。
二、什么是实施主体观念的科学性
观课评教必须在一定的科学理念指导下来实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将观课评教实施主体定位为两大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这是从教与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来考虑的,没有“教”也就没有教育概念上的“学”,没有“学”也就没有“教”。“教学相长”说的正是教与学二者内在的紧密联系。确立观课评教实施主体观念的科学性,首先要分而“治”之,即从“教”的角度分别确立,然后要从“教”与“学”互相“长”——学生得到进步,教师得到提高——的角度来确立。“教”的角度,应该包括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教学的独,特规律;“学”的角度,应该包括青少年学生一般心理特征,青少年学生学习、接受心理特征。“教”与“学”互相“长”,则应该包括教师教学的改进,学生学习的促进。综合起来看,中学语文观课评教实施主体观念的科学性是指观课评教要符合“教”的规律科学性和“学”的规律科学性,其作用是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三、教师群体及其观念科学性的建构
观课评教要有教师的参与,这完全是对的,甚至可以说,教师群体是观课评教的主体,这在目前的观课评教活动中是最为普遍的。现在,我们要深入思考的是,教师群体为主体的组成人员要有施教者的一席。
首先,施教者对课堂教学最为“心中有数”,因此最有发言权。观课评教者只能“观”到课堂具体呈现出来的教学场景,而对于课堂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安排而不是那样的安排,课堂生成情况的处理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作为“旁观者”的听课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是不甚明了的,他们只能由果“猜”因,而非由果“溯”因,只能做这样或那样的分析、推断。这种情形下,最真实最有分析研究价值的当属施教者自己的陈述,他的陈述最直接、最真切,因而也就最具可靠性。倾听施教者关于诸多“为什么”的答案,我们的评教才会是有“的”之“矢”,才能从源头上找到原因,才能评出有价值的结论。
其次,施教者的加入,易于使观课评教有“对话场”,有交锋点,有针对性。撇开施教者只是评教者在分析、评价、评判,是一种自说自话式的评价、评判。施教者的参与,将“评”与“教”双方置于一个对话场里,观点才能“对接”起来,也容易形成交锋。
教师群体要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实施观课评教。教师群体的组成人员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施教者,一是听课教师。他们观念的科学性有共性,也有个性。从共性方面来分析,应该具有中学语文观课评教的理论依据,包括教育的本质与功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课程观念、语文学科性质的正确认识等。教师群体观课,要在上述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现象,对施教者的语言、神态、动作、所做的教学安排、所采取的处理以及学生的反应,特别是在施教者教学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应进行真实的记录,并加以思考。当然,在课堂教学正在进行的实际情形下,听课教师所能做的主要为真实的记录,而无法对上述现象作认真深入的思考。因此,这里所说的思考,主要是指根据观课评教所需的理论依据,对整个课堂现象进行甄别选择,将能反映教学规律、有助于改进提高教学水平的有价值的现象记录下来,并适时做好标记,提示随后的评教重点,特别是对那些有价值的思考点及时记录下来,以提高评教的质量。在具体的评教过程中,听课教师要站在科学理性的立场上层开评价、评判,而不是以个人的喜好为标准实施评教。具体而言,就是要着重分析课堂教学现象中施教者所采取的各种语言、行为、神态及所做的教学安排,是否符合科学与学科的要求;学生所呈现出的语言、行为、神态及其变化是在什么样的情势下出现的,它们呈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施教者教学安排、教学行为的正误优劣。作为评教的另一个教师——施教者,则应该摆正心态,真实地将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教学安排的科学依据、处理课堂生成的科学依据(当然,那往往是潜意识指导下所做出的行为)、对学生采取具体评价的科学依据等陈说出来,以供评教过程中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展开评价、评判。同时,施教者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甚至争论之中,以提升评教的质量。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群体评课不能各自为阵,自说白话,要围绕一个问题阐述观点,形成讨论甚至争论,所谓“理愈辩愈明”。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之间要有互动、有对话、有反馈。可以先预定中心话题,也可在评教的进程中,随机确定话题(焦点),围绕话题(焦点)展开阐述,结果可能会形成一致的认识,也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评教过程中给“评”、“教”两方以启发。因此,评教者应该明确观课评教的最基本的原则,即教学安排、教学行为要符合科学理论,符合学科特点要求,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形成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学生的参与及其观念科学性的建构
为什么主张让学生也参与到观课评教中来呢?
首先,从教育的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目标来看。人才是学生,促进的也主要是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应该有充分的权利对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说教育要尊重学生,这不应是一句空话,落实到观课评教中就应该让学生也成为评教者的成员。
其次,从教与学的双向关系来看。让学生参与观课评教有利于促进教学改进与提高。教学相长,就是强调教与学的互相促进。学是教的反映,是教是否科学是否有效的最直接的衡量。同时,学生也可以从教的方面获得学习上的启示。
第三,从增强观课评教的真实性与针对性来看。学生参与有利于获取第一手资料。学生的感受具有真实性,具有直接性,学生是否喜欢应该成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是好课的基本标尺,无论是表面的喜欢(如课堂气氛热烈笑声不断),还是深层次的喜欢(如课堂中有浓重的情感熏陶和深刻的思辨,因而课堂气氛不一定热烈),都应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成效及科学性的起点与要点。学生往往是直言不讳的,这种“直率”正是评教真实性与针对性的强大保障。
学生参与评教,关键在于“指导”、“引导”两个词。学生是感受上的强势群体,但在理论上是弱势群体。他们无法也无需像教师那样掌握许多观课评教的理论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需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引导。在保证学生陈说内容的真实性前提下,要指导学生增强陈说的针对性——有助于改进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建构观课评教观念的科学性。
首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课评教观。充分认识到学生参与评教是对教师的提高,最终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受益最大的自然是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与教师教学思路保持一致,接受认为有道理的知识、看法,对有疑义的内容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尽自己所能阐述理由。学生的积极投入,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促使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在评教过程中,学生要把最真实的感受陈说出来,并依自己认识水平阐述理由。
其次,教师要将一些关涉观课评教的基本的必备的理论知识向学生作专门传授,以增强学生评教的理论性、针对性。如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语文学科特点的有关知识,评价、评判语言的表述要求等。
第三,给学生做榜样。在具体评教过程中,让学生从教师的评教中学习和感悟到评教的方法。
第四,对学生的评教及时总结。通过总结,促进学生观课评教的改进。
第五,向学生传授自我建构评教知识体系的方法。可以印发有关评教的知识文章,组织学生学习。
学生参与观课评教,目的是从学习主体这一方获得最真实最具参照价值的信息,同时引导学生从教的角度获得学习方法上的启示。因此,学生参与评教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选取学生代表参与评教,也可以是以书面形式上交课堂听课体验,可以是施教者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作为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作认真的思考总结;作为学生,要真实讲出感受,真诚提出意见或建议,既不碍于情面而有所隐瞒,也不任意言说夸大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