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国有经济论文,概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是目前和未来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理论界和实际部门近几年来,对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提出的问题及对策综述如下: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成就及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中的产业、行业分布,同一行业中企业组织在数量、规模、地域方面的布局,以及企业产品在品种、产量、档次方面的构成情况。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八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如国家对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政策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以及支柱产业倾斜;一些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矛盾有所缓解,能源交通通讯建设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出现好的势头,一批技术资金密集的产业快速发展,生产的经济规模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经济体制、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现象依然明显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在:
1.从全局上、整体上看,存在着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高速度、高产值,发生了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如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加工业过“长”,基础工业过短;原材料、粗加工、初级产品比重过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比重过小;大型企业过少、集中度过低,小型企业过多、过散、生产能力过小。
2.从地区产业结构方面看,相同、趋同化非常严重。如在我国的中、东、西三大区域中,工业结构相似率很高,其中中、东部工业结构相似率达93.5%,西、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达97.1%。尤其是各地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省、市、区有22个,将电子列入支柱产业的有24个,将机械、化工列为支柱产业的各有16个,将冶金列为支柱产业的有14个,出现了新一轮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的苗头。
3.从国有经济产业结构上看,存在着生产体系分割、组织化程度较低、行业配置不合理、战略重点不突出、投资规模不合理的现象。据统计,国有资产69%分布在工业、建筑业等竞争性行业,而交通、邮电、能源等基础行业则不足20%,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瓶颈”制约。在石油、煤炭、采矿等能源性产业,长期以来形成上下游产品生产几乎完全割裂的封闭体系,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合理的投资方向和扩展调整空间;表现在国有经济企业组织结构上,国有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和资本集中度较低,生产规模不大,如汽车、炼油行业中,许多企业规模明显偏小,因而使集约化经营困难,规模经济效益较低。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障碍
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国有经济调整已进行多年,但至今步履艰难,客观上存在诸多障碍。具体主要有:
1.观念障碍。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有经济缺乏正确定位,片面地认为,既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有经济就应该一统天下,在各行业、各区域占据统治地位。而且人们也习惯于用各种数量化的指标,用比例关系来说明、论证、评价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在国民经济体系建设上,片面追求门类齐全、各业并进、自成体系、自我配套。在国有企业破产问题上,能立不能破,对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该破产的不破产,政府或银行给钱勉强维持局面。这样,使国有经济投资战线过长、摊子过大,该强的不强,该弱的不弱,一些本应由国有经济重点发展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基础性产业,国家投资明显不足,而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资产又大量投入。另一方面,又使国有资产投资分解化,造成国有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国有经济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总体经济效益不高,致使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缓慢。
2.体制性障碍。在新体制转轨换型期,旧体制的作用仍十分明显。表明在投资体制上,仍是政府行为;市场机制作用甚微,不少项目与市场要求脱节,乱上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仍较严重。在资产管理体制上,由于地区和部门分割,致使技术推广缓慢、多元化经营困难、产业跃进较慢,跨地区、跨部门的购并难以实施。在财税体制上,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体制尚未确立,税收征管不力,中央财政收入少,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此外,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足,破产企业债务处理和职工分离困难,使企业的购并、破产难以实现。
3.企业机制障碍。企业是否具备结构调整的自我要求和能力是调整实现的关键。我国现行的企业机制显然不能胜任这一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策略、经营体制尚未彻底转变,相当一部分企业无真正法人地位,缺乏健全的动力机制、发展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缺乏追求结构优化、规模效益的内在动力;不善于自觉地用购并、转让、托管、上市交易和融资租赁等方式对资产或产权进行流动重组;缺乏健全的破产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4.市场障碍。资本经营的市场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相对于日益增加的产权转让活动及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而言,发展滞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规模较小,层次单一;产权市场发育不平衡、条块分割严重,产权转让活动不规范,市场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致使产权市场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常化、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无法在全国统一产权市场进行,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制约着国有经济调整的步伐。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1.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针对目前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调整优化结构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要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减少导致波动的结构性因素,有利于加速经济运转,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调整要有利于改善供给需求,提高对多层次、多样化结构的适应性和反应性能力。
第三,调整要有利于经济增长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有利于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具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技术进步,亦即作为企业行为的技术创新活动,除个别大型项目由国家组织实施外,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国家作用主要在于做好对体制包括技改政策在内的外部处理上;二是宏观层次的技术,即是从调整结构入手提高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通过扩大技术含量高、集约程度高的产业的比重,使这些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2.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第一,在市场经济下,国有经济结构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导。要在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和充实公益性、公共性、垄断性产业,加速国有资本向这些产业集中。要加大改组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大幅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产业组织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和加工深度,防止一般加工工业的过度扩张,在加工工业内部着重加强技术装备工业,振兴机械、电子、汽车、石化等,使之成为支柱产业。在促进支柱产业振兴的基础上,还应加大航天、生物、海洋、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应以抓大放小,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作为突破口。要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现有企业为基础,选择一批关系国计民生、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地位的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着力培养资本、技术、人才和组织的集约化,增强企业自我积累和经济扩张能力,使它们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力军。要通过授权持股、兼并、联合、收购等形式,将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改组为大企业配套服务、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群体。要通过规范的租赁、承包、拍卖、出售、转制、破产等方式进一步放开放活一般小型企业。
第三,经济结构调整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大而全”、“小而全”,盲目投资和分散重复建设问题。首先是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计划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当前与长远等重大关系。其次是要加强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富有权威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即应设立一个高层次权威性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符合国情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法规体系。
第四,经济结构调整要发挥非国有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产业政策引导下,要积极将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非国有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非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退出的同时主动进入;促进并规划分散经营的非国有经济组织与国有经济组织之间的联合,以适应某些领域产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的需要。要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第五,经济结构调整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关键是实行政企分开,加快投资体制和有关配套体制的改革步伐,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主要是管好政策、规划、监督,把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还给企业,由企业自行承担风险。要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强化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风险责任。要打破地区封锁、条块分割,鼓励和推行联合投资、参股投资,发展规模经济。要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六,经济结构调整要把建立和健全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化作为重要基础。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要着力进行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这是治本所在。因此,必须打破地区部门的利益束缚,推进跨地区部门的产权流动和重组,鼓励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使资金、资源、技术向高效益领域集中。要改革我国现有的融资体制和方式,在坚持间接融资为主的同时,积极发展直接融资,通过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融资。要加强产权市场、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各种交易所,发展市场中介体系。要加强立法,以法规范产权转让的行为,彻底打破一切封锁堡垒造成的市场不统一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