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冬小麦栽培技术_小麦论文

旱地冬小麦栽培技术_小麦论文

旱地冬小麦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冬小麦论文,旱地论文,栽培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旱作农业,随着旱作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旱作技术有了长足发展。我国在旱作农业、农田整治、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节水或耐旱作物的品种选育及早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旱作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旱作地区稳产、高产和生态环境治理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播前准备

(一)轮作倒茬与整地。在旱作区冬小麦前茬为豆类、油料等作物,既不影响作物接茬种植,又有很好的肥地效果。其轮作倒茬方式是四年四收,小麦→小麦→小麦→豆类、油料。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早深耕20cm,以充分接纳降水。并剔除田间植株杂草残体,秋季耙耱合墒,使土壤上虚下实无坷垃,秋播前平整疏松,墒情良好,以利出苗。

(二)施足底肥。底肥要充足,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2000kg,纯氮8.0kg,五氧二磷6~10kg,有条件的农户,可增施羊粪等热性有机肥,以利培育壮苗。

(三)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选用耐旱、耐瘠、高产、丰产、优质品种。播前做好种子处理,清除秕粒及杂草种子,进行晒种,提高种子的活力和发芽势。药剂拌种可用75%的甲拌灵乳液0.5kg,加水15~20L,拌麦种250kg。拌后堆闷12~24小时,待种子吸收后播种,防治地下害虫效果良好。或用种衣剂,40%的拌种双可湿性粉按种子量的0.2%进行拌种,可以防治根腐病、虫害、黑穗病,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或用种子量0.2%~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亦效果良好。

二、播种技术

(一)适期播种。播种期应根据各地的气温、土壤、品种等差异而定。

(二)播种密度。在旱塬、梯田地一般亩播量30~36万粒,川旱地及山坡地一般播量33.0万粒。

(三)播种方式。良好的播种方式,能使播下的种子分布均匀,达到“粒多不挤,苗多不靠”的标准。目前各地采用的播种方式有耧条播、机播、两行畜力机播等。相比较,机械条播和两行畜力机播最好,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播种速度快,能按期播完,省工省时。

三、田间管理

冬小麦田间管理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苗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苗期管理包括越冬期和早春期管理。苗期管理的重点是压耱保墒,早中耕促早发。当冬小麦进入越冬期后,在冬季进行镇压耱有利保墒。在冬小麦返青期至起身期,早松土中耕除草保墒,有利于促早发培壮苗。松土保墒两次以上,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根据地力,结合降水,亩追施N肥5~8kg。

中期管理的重点是调节水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促健壮秆大穗,为粒多粒重奠定基础的前提下,及时防治病虫害。在蚜虫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标准时,用40%乐果乳油按0.100%~0.125%的稀释浓度喷雾,或亩用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0.5~1.0kg,兑水50kg喷雾防治蚜虫。并及时防治锈病和白粉病。

除草、去杂结合拔除田间大棵杂草,剔除田间异杂品种,以保持纯度。

后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防早衰,增粒重,防止倒伏,预防病虫及灾害天气。

四、适时收获

冬小麦适时收获期是蜡熟末期,此时穗和穗下节间呈金黄色,其下一节间呈微绿色,子粒全部转黄。群众有“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的说法,应及时收获预防暴灾。

联系电话:0351-4159087

标签:;  ;  ;  ;  ;  

旱地冬小麦栽培技术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