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钦
福建省福州市罗源三中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教学不断重视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中的培养,逐渐成为我国初中教育的重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同样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实现知识内容掌握与学习态度方法提升的同时形成具有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意志坚定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因此,作为政治教师要恰当的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工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内容出发探究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够让其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能够满足其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要品质与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终落实,是我国教育与世界接轨,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切实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作为初中生德育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背景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基础上,能够促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促使学生养成一定规范意识、法律意识,学生能够规范化自身的行为,逐步实现将他律变为自律,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自觉守法公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贯彻落实的意义不需要在此赘述。但是,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很难将这一门课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甚至还会在我国初中生提升自身道德法治素质的过程中起到一定阻碍性作用。在日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此背景之下才可以促使学生逐渐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健康道路。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截止到目前为止,传统型教育教学模式仍然在我国教学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缺陷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一定影响,也难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做出保证。本人认为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传统守旧,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记、背为主。知识点框架套嵌严重,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理解,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学习效率偏低。其次,抗糖教学以教材为主,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无法感受到德育教育对日常生活所起到的作用,也无法通过实际生活的亲身感受来加强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各个知识点之间自然也就没有办法相互联系起来,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承担比较沉重的学习压力或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走上全面发展。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考试的成绩,以考试要求和考点来作为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数和习题成了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徐盛自主学习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被教师所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德育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成为教师不断探索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做好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全面突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联系,一方面需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德育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从生活小事中观察德育和法制的实例,做到自盛自查、自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良好的教学条件、教学氛围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道德与法治》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突破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形成辩证思维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应该培养他们对事物独特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也是道德与法治的重要义务之一。思维的直觉是后天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引导。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生活实例如法律案例、实时舆情等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案例的讨论和跟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实际生活中的是与非。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观察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和方法论。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核心素养培养平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之前,教师一定是需要摸底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情况,构建适应性比较强的教学情境,切实依据教学方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比方说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及法律意识水平作为一个短期性目标,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当成一个长期性目标,推动学生积极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强大的音频、视频功能为学生创设有力的硬件条件,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可以把一些法制栏目、法制宣传和道德类相关的新闻节目投影出来给学生观看,并对节目的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帮助交警指挥交通,对车辆的行驶秩序做出一定保证,让学生养成一定法治意识,从而也就可以在我国构建和谐型社会的过程中,做出一定贡献。
(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传统美德回归学生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类课程,仅仅依靠教材知识和课堂教学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应该脱离社会真实环境而进行独立性授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模拟组织各类活动,鼓励学生深刻研究当今问题。教师必须要构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法治意识观念付诸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身感受,优化自身认知,如参加红色的《研学》活动,让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融合。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助人为乐、法治宣传活动,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脱离出来积极走向社会,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校内举办法治宣传宣讲活动和模拟法律程序等活动。例如设计案例让学生扮演原告、被告、法官和律师等,通过趣味的庭审活动来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兴趣,或是在上八年级法律课程时有机会让学生旁听真实法院审理案件过程,既能够优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也能够达到宣传普法的教学目的,培养合格的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四、结语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它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与锻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社会法治意识的课程,教师不能仅仅把精力放在课程考试和分数上,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系统性的思维。教师要不断探索和革新教学方法构建出优秀的教学情境,找寻适应性比较强的教学模式完成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从而也就可以在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也就可以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
[2]张紫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07).
[3]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1).
[4]徐开颜.蒙以养正,至圣之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2016(08). 转载注明来
论文作者:李美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法治论文; 素养论文; 学生论文; 核心论文; 道德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