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新能核工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太原 030012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及特点,其次分析了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对现代建筑设计影响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与环境相协调、增加艺术特色、建筑结构性能、建筑布局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建筑特点;现代建筑;设计;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独特、造型优美,具有传统的艺术特色,深受人民的喜爱。而且,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受力合理,符合力学规律,结构形式在稳定性、抗震性能方面也十分良好。同时,中国古代建筑自成一派,极具中国特色,在世界建筑历史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在现在建筑设计中,可以从我国古代建筑借鉴的东西数不胜数。
1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及特点
通过世界建筑体系可见,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为独立发展体系。首先,中国古建筑设计具有地域的特点,能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情况进行描绘。其次,以现代审美视角来看,古建筑的发展历程详细记录了5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可凸显出古建筑各个朝代的风貌。此外,我国建筑的色调风格、做工工艺方面比较精湛,利于促使人们感受到我国古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独特,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具体如下:(1)就单个建筑来说,一般都关于中心轴对称建筑;(2)对建筑群的布局来说,本着“方正严整”的原则,同时顺应风水、主次等进行有序美观的排列;(3)中国古代建筑材质多以木质、竹质为主,不适用钉子,而是利用斗拱、榫卯技术契合在一起。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历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影响范围很广,遍及了众多少数民族地区[1]。
2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对现代建筑设计影响的重要性
2.1 对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建筑设计可秉持多元化的原则,将古建筑元素、现代建筑设计融合起来,可明确历史文化、现代城市发展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明确古代文化在建筑领域的地位,实现天人合一的效果。
2.2 对人们生活品质的影响
站在国际角度来看,大多出名古建筑设计的宗旨是为封建君主、王公、教会以及国家服务,其体现的是当时最科学合理的建筑风格,具有较为高的建筑质量与舒适度。现代建筑设计中,添加此类古建筑元素,可将现代工艺、设计手法相融合,提高建筑物的艺术价值,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其优点,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3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性探讨
3.1 与环境相协调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其建造秉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讲究建筑结合当地的环境、气候相呼应,达到与自然完美融合,正是这种科学的建筑理念,有助于推动古建筑的良好发展[2]。同时,我国古建筑采用了木结构,木结构具有耐久性特点,而且为进一步延长木材使用的时间,并保证房屋外观的美观性,还通过在木材上涂漆、桐油等的方式处理,加强对木质的保护,保证建筑物体的坚固性、实用性。
目前,随着建筑业的良好发展,建筑业在借鉴古建筑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如,我国北方在冬季环境色彩比较单调,在梁架、柱子上涂抹丹红,将图画在拱梁位置绘制,增加古代北方建筑的色彩鲜艳,建筑物体构件间的强烈对比,可使建筑物更加生动、有趣,且建筑主体多会通过朱红色设置,给人温暖的感觉;房檐下构件,多通过蓝绿色装饰,能给人阴凉的感觉,可带给人强烈的对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南方建筑色彩一般非常淡雅,将梁柱设置为墨绿色,墙面设计为白色,砖瓦为灰色,保证建筑色彩、自然环境为协调的状态。
3.2 增加艺术特色
我国有着悠久的五千年历史,我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外观设计、布局,均比较有特色,建筑群的宏伟与瑰丽也是举世皆知的,如著名的故宫、苏州园林,深受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所以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适当的加入我国古代建筑特色就显得更富有艺术特色,更加适应市场。如,我国古建筑可有效发挥出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作用,营造不同的艺术形象,并可将民族、地方意识融合,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等。
3.3 建筑结构性能
我国古建筑大多数是木结构,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与现代框架结构比较,木构架的主要特点如下:(1)木构架应用简便、灵活,能够创设不同的空间,达到隔离空间的效果;(2)木质结构自身可承担荷载,墙壁不承重,承担建筑结构荷载能力较强,可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3)结构不会发生整体倒塌问题,若是构件受损对于其他构件的影响较小;(4)在古代、现代,木材资源均比较丰富,有利于就地取材;(5)中国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材质较好,要求木材具备防潮、防腐、防虫功能等。
中国木制古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莫过于斗拱,斗拱在我国木质古建筑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皇家建筑的斗拱是最复杂的,越复杂的斗拱,其所产生的抗震性、抗压性也就越强,木质建筑也就越稳定。经调查研究证明,采用了斗拱技术的木质建筑比没有采用的建筑抗震能力要强很多。经过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劳动,使得斗拱不仅功能性极强,其美观性也得到了提升,像是一种装饰物。
柱架层系统对于我国古建筑结构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我国古建筑不使用钉子、胶水、钢筋等技术进行结构结合,而是采用一种复合的连接模式,其中包括榫卯、侧脚、生起、雀替等结构。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保障建筑的稳定性,使得结构更加稳定。其中,侧脚、生起主要起到减少结构受力的作用,使得建筑稳定性更强;雀替则增强了木质建筑梁端的抗抗剪性、抗弯性,具有较强的转动能力,可以在建筑产生弯曲时,帮助分散弯曲力,减少建筑受到破坏。现代建筑中,应该多借鉴我国古建筑的各种特性,来保证建筑系统的完整性。
3.4 建筑布局借鉴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大到宫殿,小到宅院,多以若干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最终成为一个建筑群,且其布局形式常为南北走向,方向规定较为严格,但特殊情况下也会有所改变,如风水、宗教、地形,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建筑布局。同时,中国古建筑群的布局往往是以一条轴线作为中心线,主要建筑物建在主轴线上,附属建筑物则对称的建在主轴线两侧,主要建筑物与附属建筑物共同组成一个矩形院落。这种布置既可以满足光线照射和防风防寒等生活需求,还迎合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和礼教方面的规定。当前我国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建筑类型和功能较多,很多新兴的布局理论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建筑布局的核心还是离不开方正严整、主次分明和有机衔接这三条基本原则。因此,明确新的布局理论,以及建筑布局的主次,结合我国古建筑布局风格加以设计,并做好衔接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对现代城乡加以规划,进而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4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已经传承几千年,经历了上千年的检验,其不仅结构稳定、受力合理、抗震良好,具有实用性、美观性等特点,还向我们传递了许多古代文化与知识技能。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合理借鉴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形式、外观、结构性能等设计内容,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进来,做到古今融合,可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省,王宗泽,戴智彪.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性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6(19):33-34.
[2]傅凡.试论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建筑知识,2017(17):16.
作者简介
孙昕,女,汉族,1992年08月生,陕西西安人,2015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士学位,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等方向的工作与研究。
论文作者:孙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建筑论文; 古建筑论文; 中国古代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我国论文; 斗拱论文; 布局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