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笔会——普通高中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性论文,笔会论文,普通高中论文,评价体系论文,方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健康发展。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学校评价都非常重视,将其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学校将自评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主动争取家长、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则委托独立的、具有专业资格认可的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实施资格认证。这种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评价方法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不仅能给予学校足够的办学自主权,而且能够根据一定标准对学校的办学质量给以必要的监控和支持。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学校评价尚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首先,在质量观上存在偏差。虽然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学校评价仍主要遵循“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比例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尴尬局面仍相当普遍,导致社会舆论对“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次,现有学校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方法落后,形式单一,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过多使用量化指标对学校“硬件”进行测量,忽略了对学校“软件”质量的全面考察;很难为学校提供及时的、经常性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富有前瞻性指导意义的服务和帮助。再次,评价队伍不够健全,行政干预严重,长官意志浓厚,形成了一个教育内部“自己评自己”的怪圈。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国际上流行的学校认证制度和教育评价中介机构,因此很难保证学校评价的规范性、中立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延续性。
在现行评价体制下,一方面,学校受到上级各种规章制度的制约,疲于应付上级各种检查和“验收”,缺乏办学自主权和发展空间,既提不出符合本校特色和条件的办学思想,又缺乏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评价体系缺乏规范性和客观性,评估标准和办法不够公开、透明,造成学校无所适从,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琢磨上级行政官员的意旨。结果,大部分学校对这类评估缺乏动力,认为不但对改进学校工作无效,反而增加了学校的负担,打乱了学校的日常工作。
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中的最后一环,也是进入大学的前站。因此,与初中和小学相比,高中的学校评价问题更加严重。虽然,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应该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但目前高中的学校评价与这一定位极不相符。由于直接受到高考和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巨大压力,普通高中的办学方向更容易受到“应试教育”的惯性、社会舆论以及家长期待的影响,也更容易被目前这种长官意志浓厚、随意性很强、完全自上而下但又极不规范的评价方式所左右。因此,目前的高中学校评价体系急需改革。如何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校评价制度引导政策导向、公众舆论和高考、招生改革?如何通过学校评价改革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如何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独立责、权、利和合法资格的教育评价中介机构为学校提供监督和支持?如何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认证制度,以促进国家管理学校制度的改革?如何促使学校由被动的“要我评”转变为主动的“我要评”和“我会评”?如何通过评价使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和谐地成长?——这些问题是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学校评价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即将实施的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处理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这次改革中,学校将成为改革的主体,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实际条件制定课程计划,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学生制定既符合全面发展要求又反映个性差异的课程表,并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和条件开设校本课程。
然而,由于我国的普通高中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自我评估机制,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弱,同时又缺乏中介评价机构的外部监控和资格认证,课程自主权的极大下放难免产生“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通病。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家管理学校的制度需要与国际接轨,学校的资格认证和学生学习质量的相互认可需要行业标准的规范。因此,中央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需要组织教育评估专家和对学校情况熟悉的人员一起合作研制、出台一套监测和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方案、标准、办法和工具,协助学校开发、提高自我评估的能力,扶持社会中介机构的产生和成熟,推动学校认证制度的建立,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评估方式,使学校自评与外部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