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实验室:促进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途径_科技论文

工作实验室:促进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途径_科技论文

工作实验室:促使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一种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实验室论文,途径论文,现实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73 (2000)02—0083—04

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但在某些领域并不落后甚至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如果能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将极大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在于,目前我国缺少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作机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对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的工业实验室,可以成为我国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工业实验室及其特点

工业实验室,是工业企业为进行科学技术研究而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立的机构或组织,其研究任务主要集中在面向产品的试验发展上。试验发展,就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变成可以生产的产品和工艺流程的研制活动。在美国,第一批工业实验室出现于19 世纪后期, 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P206)。最初的工业实验室是由一些既是企业家又是发明家的人开办的,一般设在工业公司的总部。随着公司管理分散化的进行,美国工业研究机构也不断发展,并于60年代发生重大变革。此时,业务经营范围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综合性大公司纷纷出现。大公司发展了生产部的下属研究实验室;为以科学研究促进未来产品的开发,同时协调下属研究机构,大公司还加强了设在总部的中心实验室。多层次的工业实验室,在一个广泛的系统内促进着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一体化的进程。工业实验室与其他的科研机构相比,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工业实验室的科研活动在性质上与大学等科研机构不同。大学和其他专门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而工业实验室则主要进行试验发展研究。两者的区别在于:基础研究是对原理的研究,是一种长期的投资,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方能增强社会生产力。一般而言,基础研究不是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试验发展研究则是一种中短期的投资,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社会生产力,它的目标侧重在应用,但又不是局限于一两类已经知道能成功生产的产品。试验发展当然要以基础研究为基础,没有雄厚的基础研究作后盾,试验发展则缺乏发展后劲,最终将失去生命力。但试验发展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更为有效。因为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有待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试验发展直接面向产品、面向应用,它可以使科技成果直接以现实生产力要素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直接的现实社会生产力。

(二)工业实验室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工业企业自身。大学和国家所属科研单位的科研活动,其经费主要靠行政拨款。行政拨款要受诸多因素制约,不能保证总能满足科研要求。一般情况下,试验发展研究,尤其是现代的试验发展研究,其耗资数量要远远超过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尽管国家政府也会向工业界划拨部分经费支持其科研活动,但对于工业实验室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工业实验室所需经费,主要依靠所从属的公司提供。

(三)工业实验室可以更有效地把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结合起来。工业实验室以试验发展研究为主,但并不排斥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项目的选择上,工业实验室更具针对性,从某一新思想的产生到生产出符合这一思想的产品的全套科研流程,可以都在同一实验里进行,这是大学及其它科研组织所欠缺的条件。它省去了不同机构间人员的协调、资金的分配等诸多中间环节,提高了科研效率和成果的利用率。

(四)工业实验室可以始终保持与大学等科研组织的密切合作。工业公司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往往有许多关系难以理顺。如某些专门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不了解工业生产的具体状况,也就无法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凭个人想象而不是凭生产需要选定项目,即使是最终获得成功也难以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而企业界呢?由于科技方面的落后可能导致经营困难,因而急需科技创新为企业增加活力。但企业界并不了解哪些项目是真正能帮助它们走出困境的,因而也就无法采取支持科研的具体行动。工业实验室则充当了工业企业与大学等专门科研机构密切合作的润滑剂。一方面,工业实验室要通过向大学招募硕士和博士以补充和更新科研人才,这使大学等科研机构能了解工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工业实验室在一些具体课题上要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又使这些研究机构能了解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实验室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使工业公司认识到利用大学等科研优势对于发展企业的意义,从而能主动出资支持科学研究,如此,公司出钱大学等组织出人和科技成果,形成一种理想的互补联盟。

二、工业实验室可有效促进我国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建立工业实验室,对于促进我国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业实验室的建立,可使目前我国的科技开发从以专业为主线向以产品为主线转移。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在各类科研机构及高校中诞生。但遗憾的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没有转化为产品的竞争力。我国的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仅为10%左右,专利的实施率还不到10%。[2](P3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水平并不高,而有限科研成果中的大部分又白白浪费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政策上的问题,有渠道上的问题,而最现实也是最重要的则是科技成果的生产与产业需求不能匹配的问题。对产业来说,他们不关心技术内部的细节,只关心技术对于产品的意义,即只关心采用某项技术后能够生产什么产品及产品在功能上、质量上、成本上的竞争力如何。就是说,产业所需要的技术基本上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技术。以产品为中心的技术,一般都由众多的技术单元组成,而这些技术单元往往涉及众多的技术专业。这对以专业为中心展开研究与开发的研究机构就提出了挑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大部分科研机构是以专业为主线而设置的而不是以产品为主线设置的。例如,中国科学院有电子研究所,但没有电视机、录象机研究所。以专业为主线设置的科研机构大部分没有综合各专业技术的能力,它们就寄希望于以产品为主线设置的研究所,而我国目前这类产品研究所数量又极少。工业实验室的建立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弥补这一不足。

工业实验室从属于产业部门又直接面对产品,产业的要求和它自身的科研定位,使之必然是以产品为主线而设置和展开研究的。这样,工业实验室必然想方设法将各种专业技术结合起来,向产业部门提供以产品为中心的使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产品的综合性技术,有效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二)工业实验室的建立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企业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是生产和销售产品。生产产品的技术是由许多专业技术单元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技术综合体,这个技术综合体只有不断地摈弃落后的专业技术单元和吸取先进的专业技术单元,才能源源不断地通过创新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有效地从外部吸收新的、先进的专业技术单元,就不能逐步摈弃旧的、落后的技术单元,企业的产品就只能长期保持一种面孔,最终被市场淘汰。

应当承认,我国的企业并不拒绝从外部世界吸收新技术。每年都有许多中外合资企业在我国成立,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从外国企业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我国的企业每年都要从国外购买成套设备或生产线,其目的也是引进生产技术;我国企业每年从国内科研部门购买技术也为数不少。这种种现象说明我国的企业对于引进新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问题在于,我国企业引进的技术大部分是能够直接生产产品的技术综合体,而不是某个专业技术单元,因为我国企业缺乏为自己的技术综合体从外界吸收新的专业技术单元的能力,这就使得我国以专业为主线的研究与开发失去了用武之地。我国的科研部门不能为企业提供技术综合体,就使企业只好向国外花钱购买,没有足够的钱就只好拿市场换技术,或者与国外企业合资。如此陷入进退两难的恶性循环。

要改变我国企业这种被动状态,就要努力培养为自己的技术综合体吸收单项专业技术的能力,要培养自己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工业实验室应能承担起这一重任。工业实验室本身就是企业为生产出产品而建立的包含多项专业技术单元的技术综合体,它对于自身所拥有的技术能否生产某种产品以及从哪儿引进单项专业技术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具有清醒地认识,据此可使企业提高消化吸收专业技术单元的能力,促进我国以专业为主线的研究成果向现实产品转化。

(三)工业实验室的建立可以推动我国现有的科技部门参预到以产品为主线的研究中去。我国现有的专业技术研究所,实质上只有专业技术单元的研究开发能力,还没有以产品为主线的技术综合体的研究开发能力。由于单项专业技术难以直接被企业利用变为产品,使得我国科研部门难以获得产业界的信任,其成果也不受青睐。如此以来,科研部门逐步失去了向产业界要课题的自信心和能力,从而也就难以从企业那儿获得经费支持和其他赞助。我国的科研部门主要是靠行政拨款维持的,由于投入不足,各科研部门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使科研队伍变得日益不稳定。目前我国财政状况并不乐观,在短期内向科研部门加大拨款数量的可能性不大,这样一来,大部分科研机构势必陷入日益困难的境地。对此,我国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力图扭转这种局面。如鼓励科技人员走向市场,实行科研成果有偿转让,由科研部门创办自己的企业等。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做法在实践中收效甚微。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的科研人员不卖力?还是我们的企业不需要更新技术?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科研部门没有能参预到以产品为主线的研究中去,不能使自身与企业沟通起来。但是,要我们的科研部门将传统的研究方式及研究项目完全放弃而另起炉灶,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如何摆脱这种两难境地呢?借助于工业实验室。

工业实验室,作为一种以产品为主线而展开研究的科研机构,它必然要涉及到众多单项专业技术。工业实验室即使是实力极力雄厚也难以在每一个专业技术单元的研究中都取得领先地位,这就使得在专业技术单元研究上占有优势的科研部门有了用武之地。科研部门尽管直接与企业联合显得困难重重,但与同是科研部门的工业实验室联合就容易得多了。通过工业实验室,科研部门可将自己的优势专业技术融入工业实验室的技术综合体中。这样,既不必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又能实现自身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

三、工业实验室的可行性探析

有人担心,建立工业实验室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有可能引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重企业负担,忽视基础科学研究。这种担心并非毫无道理,但不能成为我们讳疾忌医、拒绝工业实验室的理由。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建立工业实验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可以逐步获得解决的。在此逐一加以分析。

(一)关于可能引发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目前我国仅国有企业就达几十万家,若每家企业都建立自己的工业实验室,不但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还会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这是不足取的。事实上,工业实验室进行的研究开发,往往要求经费高度集中、技术高度综合,这是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难以胜任的,只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才有条件建立这样的工业实验室。可行的做法是:依附大型企业(如我国工业企业500强)建立几百个工业实验室, 率先实现以产品为中心的综合性开发研究,再利用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上千个现有的专业技术研究所参预到以产品为中心的技术研究中去,最终可将上万项的科技成果推向中小型企业,实现其向产品的转移。

如果工业实验室一哄而起(这种可能性不大),目前情况下可由政府适当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予以引导限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布局趋于合理化,我国企业界各自为政的状况将有所改观,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将会加强,许多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大企业的卫星企业,它们的生产、经营将与大企业逐步协调同步。这样,中小企业就没有建立工业实验室的必要。可见,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在建立工业实验室过程中会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但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迈进,这个问题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

(二)关于加重企业负担问题。据报道,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率较高,有许多企业资不抵债。在此情况下要求它们建立工业实验室,无疑是雪上加霜。确实,建立工业实验室并使之能进行正常的面向产品的研究开发,需要巨额投资,不顾具体条件盲目上马,不但不会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但以发展的眼光看,我国国有企业要想真正摆脱困境,重视科技成果向产品的转化乃当务之急。工业实验室在启动之时,当然会有不少的困难,但它一旦成功运转,必将给我们的企业注入极大的活力,并逐渐使之步入良性循环。

根据党的十五大的决策,我国将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其主要目标是逐步解决国有经济布局过散、战线过长的状况。使国有资产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和特大型的企业集团集中,从低效的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优势企业集中。这就使之与工业实验室形成互为促进的态势,一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克服因企业的小规模而导致的经费不足,促使工业实验室的建立并维持其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工业实验室一旦建立并运转起来,可使企业解决诸如技术落后、产品老化、品种单一、质次价高等弊端,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可促进企业规模向大型化发展。因此,为了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推动工业实验的建设是值得的。

(三)关于是否会忽视基础科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基础科学难以带来现实的经济效益,但因为“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3](P279 )所以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经过科学家们长期艰若的努力,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许多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建立工业实验室,把众多的科技人才吸引到直接面向产品的应用技术研究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基础科学研究事业带来不利影响。但以笔者看来,这种影响不会太大,基础研究基本保持目前的状况,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原因有二:一是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可有效地保障基础科学研究不受冷落。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确有一段时间科技队伍出现不稳定情绪,“下海”人数猛增。但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对从事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的科研机构采取适当优惠政策如增加投资、提高待遇等,很快使科技队伍趋于稳定。只要政府有关部门注意协调各种关系,基础科学的研究队伍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二是工业实验室的科技研究本身也包含着基础研究在内,不可能完全抛开基础研究而孤立地去研究某种产品。前已述及,工业实验室从事试验发展研究,应以基础研究为基础,离开基础研究,试验发展则成为无源之水,不能长久。工业实验室肩负着为工业企业提供设备更新、产品换代的重任,它必须把试验发展与基础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

综上所述,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工业实验室仍不失为一种促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标签:;  ;  ;  

工作实验室:促进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途径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