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州合作市妇幼保健站 甘肃甘南 747000
摘要:所谓非语言性沟通的护理方式,指的就是在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儿科护理工作人员不使用词语来进行和儿科患者的交流,而是在进行和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借助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动作、儿科护理工作人员所做出的有代表性意义的手势、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眼神变化、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表情语言,来帮助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充分的表达出自身对于患者的思想和感情,让患者充分的感受到来自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善意和温暖,促进儿科护理工作效果的提升。截至目前为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询研究,可以看出,在进行儿科护理的过程中,采用非语言沟通的护理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护理效果。本文主要就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效果做一研究。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儿科;护理
引言
非语言性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近年来调查发现,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明显。通过本院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的儿科患儿120例,观察非语言沟通在住院患儿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 2014 年 8 月—2015 年 8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 12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2 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60 例。对照组中男 28 例,女 32 例;年龄 4 个月 ~13 岁,平均年龄(6.09±4.67)岁;住院时间 5 d~28 d,平均(10.53±3.90)d。试验组中男 33 例,女 27 例,年龄 3 个月 ~13 岁,平均年龄(5.67±6.02)岁;住院时间为 4 d~26 d,平均(9.31±3.26)d。2 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语言沟通方式与其进行沟通并护理。在常规的基础上,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对试验组患儿进行沟通护理。
1.2.1 表情沟通 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贝恩认为,在患儿从医护人员处所得到的信息中,有 7% 的有效信息来自医护人员所提供的文字,有 38% 的有效信息来自其音调,有 55% 的有效信息来自其面部表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若医护人员的表情比较严肃,患儿容易产生惊慌及害怕的心理,甚至拒绝接受医疗安排。对于儿童来说,医护人员的温和、亲切的表情可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在护理患儿时,医护人员采用真诚的微笑、准确轻柔的操作,可显著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感,使患儿心理上主动接受治疗;当患儿的病情有所加重时,医护人员要表现出关切的表情,使患儿及家属都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
1.2.2 眼神交流 医护人员要多与患儿及家属进行短暂的目光交流,以有利于患儿及家属从中获得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即使在与患儿进行语言交流时,也要与对方目光相交接,并不时地微笑点头,让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同情。
1.2.3 动作和姿势沟通 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时,言行举止要得体,动作要轻柔,态度要镇定。在患儿生病期间,家属对患儿的状态以及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都特别注意,护理人员任何一个不合理的动作都可以引起患儿家属的担忧。另外,护理人员的言行若不当,很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应该要过关,以熟练、准确、高效、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赢得患儿家属的信任,以便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1.2.4 触摸沟通 在患儿及家属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抱抱患儿,抚摸患儿的疼痛部位,这样可以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及恐惧的心理,增加其安全感。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段要求,选择不同的触摸方式,以便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1.2.5 改善住院环境 一般来说,患儿更喜欢接近自己年龄段的环境,尤其是接近幼儿园的环境,可以在地面上贴上小脚丫,在四周的墙壁上贴上唐老鸭、米老鼠等卡通形象,在病房里面放置几盆漂亮的小花或活的小金鱼,使患儿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保持病房的环境安静、清洁,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这些均可以降低患儿的负面情绪。可鼓励患儿家属自行携带一些合适的玩具,与医护人员一起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1.2.6 问卷调查 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程度及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发出调查问卷 120 份,收回有效问卷 120 份,回收率 100%。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非语言沟通技巧对护理技术满意度的影响 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见表 1。
2.2 非语言沟通技巧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的影响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1。
表 1 非语言沟通技巧对护理技术及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的影响
3讨论
已经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在儿科患儿的护理操作过程中,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可提高沟通效果,获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也使得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尽可能地提高自我修养及护理技术水平,从而提升护理效果。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常规的沟通方式与对照组患儿进行沟通,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与试验组患儿进行交流,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及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因此,把非语言沟通技巧巧妙地运用于儿科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可以显著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而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本研究支持了前人的观点。因此,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临床护理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郑翠萍,邵玉红.优质规范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2(9):828.
[2] 谢侠.优质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9):158-159.
[3] 王晓红.人际交流中得体语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2(2):23.
[4] 李小寒.浅谈非语言护理沟通技巧[J].实用护理杂志,2013,16(5):58-59.
论文作者:漆建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9
标签:患儿论文; 儿科论文; 语言论文; 家属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满意度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