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构建人文性的一些尝试论文_唐均基

初中语文教学构建人文性的一些尝试论文_唐均基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来组织教学,为此,笔者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就构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做了一些尝试,请各位同仁不吝斧正。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性;尝试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个体差异,搭建平等平台

1.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是人文性建构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跟着中考指挥棒走,学生读一样的文章,听一样的解释,做一样的训练,得到一样的答案,完全无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见到春蚕和蜡烛就歌咏教师的奉献,见到蜜蜂就歌咏劳动人民的勤劳,见了钟表就想到时间宝贵,千篇一律,虚情假意,素质教育没做到,应试教育也没做好。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笔者认为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的肯定。

生命是自由的,学生的思想、感情是决不能通过训练而被“标准化”的,假如语文课堂总能给学生带来一点感悟,那么,学生的思想就会张开飞翔的翅磅,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民主、科学、宽容、平等的氛围中体验人文情怀。

2.尊重个体差异、搭建建平等平台是人文性构建的首要保障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二、以人为本,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开放的教学氛围

1.以人为本,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意识

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就是要还学生是人这一根本。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保护学习者的自尊,尊重学习者的人格,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是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前提。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让学生喜欢一门课程,对它产生一定的情感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兴趣是学习任何东西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学生对该科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冲动和欲望,达到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情趣的栖息地,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兴趣的诱因,它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对象,促进智力的更好发挥。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营造情感氛围,使课堂的教与学笼罩在一种富有情趣的氛围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样,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学习潜质就会得到全方位调动,就会“好学”“乐学”,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

3.倡导开放的语文教学情境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树立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强调生活教育的语文意义,让学生从封闭狭小的课堂和薄薄的教材中走出来,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走向学习语文的大天地,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语文学习的人文素养。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作为一个点,向面延伸拓展。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延伸阅读形式有追本溯源看作品原著,由此及彼看同类作品,触类旁通看其它作品,鉴赏作品看评论文章等。让学生遨游书海,接受文学形象及文学中所体现的种种高尚人格魅力的滋养,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三、联系生活,拓展语文空间,在大语文中构建人文性

1.注重课本内容的学习和体验

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倡导、鼓励学生探究。如:《背影》表达的逆境中父子相怜,互相鼓励的精神关怀;教学《纸船》,通过对母爱的感悟,引导学生珍视长辈之爱。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验人文内函。如教学《春》《济南的冬天》《钱塘湖春行》等美文,如果让多媒体打出相应的各个时令各个地方的人物景观,把课文内容直观化,就能帮助学生切实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2.开展丰富的活动,感受语文的魅力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尝试后,笔者以为,要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去寻找一个让学生着迷的文化磁场,去为学生酿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氛围很浓的天地。在较多的尝试和寻找中,笔者以语文大课堂作为这个文化磁场的中心,进行有关名家生平、作品讲座、作文讲座。然后在语文大课堂的熏陶下组建文学社。课外,笔者引导学生观看中央十台《名家讲坛》等拦目,以及一系列的电视散文。在加上课文知识的链接和传授,学生感受到了这个文化磁场给予他们语文的魅力。

总之,语文本来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尊重个体,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要求。但人文性不是自由主义的泛化。我们提倡人文性,但也反对极端自由主义。如果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失去一定的限制,人的交往也就失去了相互理解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实施人文性语文教学的同时,面对学生莫衷一是的体验,应该敢大胆地说“不”,多元评价的同时,教师要确保主导地位,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广西藤县太平镇第三初级中学 543300)

论文作者:唐均基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6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教学构建人文性的一些尝试论文_唐均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