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几个问题论文,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两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将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笔者就新课程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几个典型问题提出来与广大同仁们一起探讨,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在解答了人们长期以来关于语文的性质界定的疑惑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教师们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便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不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字词难点,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这一倾向的出现是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误解,也是对新课程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误解,更是对新教材中无论是课前的“预习提示”还是课后的“练习”,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的误解。

其实,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中,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而人文性则为众多的人文学科所共有。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中小学生,语言文字的教学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过去,我们过分重视“双基”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是一个偏误;现在我们不重视“双基”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也是一个失误。只重工具性,繁琐、重复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使课堂显得沉闷、枯燥、乏味,我们早已摈弃;只重人文性,表面上的课堂形成创新,热闹气氛曾经博得了好评如潮。然而,我们冷静之后都会发现,架空了工具性,实际上也就架空了人文性,语文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是人的骨肉,其文本所折射出的情感、主题、思想是人的灵魂。所以,一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它既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又包括了情感、态度和思想。语文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又是一种极端。语文要工具和人文并重,才能既避免“头轻脚重”的失误,又避免“头重脚轻”的悲哀。

二、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语文教学定位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互助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让学生“建构”。这样的道理教师已经接受,可是,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一堂课,教师按照自己的“伟大设计”,让学生做主人,做上帝,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气氛热闹,畅所欲言,纷纷攘攘;而教师则只作为发问者、点名者、旁观者、旁听者,由过去的主人变成陪客,于是,在“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绝妙好辞中,把课堂于“一言堂”一下子变为“大放羊”,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也不去干涉,甚至出现了错误结论,教师要么不过问,要么就模棱两可。这种不适时收放,不相机而导向,不就错而纠偏,不升格而总结的偏误,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把课堂完全开放了,才是体现了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实在是一种忽视教师主导性的倾向。

实际上,我们说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平等关系,是说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是地位和作用上的平等。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除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外,师生的地位和作用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可能平等的,因为师生在职责、任务、角色扮演和目标上是不同的。过去,教师在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对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诱导,带强迫性地要求学生接受结论的做法,凸现了教师的“主要领导”意义上的主导性作用,弱化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这是我们应当反对的。但现在,我们过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弱化教师主导性的现象,也是应当反对的。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中按照设计的问题和步骤让学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组织者角色的职责的话,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把握和可能高于学生的深刻见解而对学生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就是履行了引导者角色的职责。试想,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就任由学生决定一切,一盘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话,那还要教师干什么?学校也许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三、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阅读中“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去启发、诱导,打开学生心灵的通道,使其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由于学生阅历、性格、爱好、情感、个性的差异,他们在阅读文本,体验、感悟文本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特别是阅读教学,由于提倡发散与多元,强调学生的自由理解及对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也有个性。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也会发现,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虽然能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我们有时也会遭遇尴尬。比如像对一般性说明文、一般性议论文、消息、通讯的理解,及对文体特征、文化知识、语文基础知识的特点等的理解,它的语意、内容、主题、特征和指导性是相对明确的,相同或相似的。这些语言材料,主旨集中、单一,信息明确、具体,情感态度会呈现出共性,而任何读懂了这些材料的读者个体都会最后呈现出感悟后的“共性”。这样的文本教学,是需要教师的适时归纳、总结和提升的。因此,我们如果在教学上过分“求异”,即千篇一律地追求理解的“个性”,而忽略教学中的“求同”,即泯灭文本中的共同规律,共同特征的“共性”,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是不足取的。我们经常说“求同存异”,说的是对理解差异性、独特性的尊重,当然更隐含了对“共性”的肯定。该放时就充分地放,该收时一定要收。我们在教学中应当辩证些,该呈现其“个性”时就突出其个性,该呈现其“共性”时就突出其“共性”,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时就应当“求同存异”,这才是新课标理念提倡的实事求是观念。

四、积累、感悟和分析、训练的关系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我们知道,传统语文教学就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现在新课程强化和凸现这种教学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积累能使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感悟能使学生体味和理解语言的精妙,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逐步形成语感,在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读写结合,最后形成语言的运用能力。它确实带来了一场语文教学方法的革命,它使学生从繁多的名词术语,繁难的语法、修辞、逻辑的规则中解放出来了。可是,我们的实践也表明,这样以后,语文教学照样存在“少慢差费”的现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颇有道理的。但是,学生真有那样多的时间去实践所有需要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语言材料吗?事实上,文本往往是多义的,而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语言积累薄弱,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均较缺乏,更主要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尤其让他们迷惑地读一百遍,还不如教师画龙点睛地点拨“分析”一遍,让其豁然开朗来得实在。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适度地点拨、分析、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样,教学中片面地回避训练,也是有失科学的。有的内容靠感悟能解决问题,有的内容光靠“感悟”却不能解决问题,即使苦思冥想地去千感万悟,如果没有亲身的实践即“训练”,到头来所感悟的也是空洞不实在的。如“清凉”的感悟,只需学生到水龙头伸手感受一下,它的效果必将比无数空泛的感悟要好得多,这也正好说明感悟是不排斥训练的,感悟和训练是可以相得益彰的。我们知道,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就可完成,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积累、感悟、运用可以形成,但一样也少不了分析和训练。缺乏了分析和训练所形成的语文素养也终究是薄弱的,是难以提高的。现在,由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分析,不敢训练,甚至连基本字词都回避,将较多的时间、精力都用在空悟上而造成收效甚微的新的偏失,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在教学中,该分析时就大胆地去分析,该“训练”时就大胆地坚决地去训练,当然不是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新课程中尽管坚决回避了分析和训练的话题,而参照其“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表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暗示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训练能力的必要。毕竟,分析和训练是语文教学无法真正回避的问题。

上述是笔者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结合教学实践思考的几个感触最深的问题,现不揣浅陋地提出,望方家批评指正。但我想,任何新标准的出台,都是一种变革,一种扬弃。语文教学改革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了“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免规律,当然不能矫枉过正。教学变革要“创新”,但“创新”也不是抛弃原来所有的东西,而是剔除其陈腐、落后的东西,充实进先进、合理、新颖实在的东西,创新的实质是继承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必然要处理好其中的诸多问题,辩证地思考,必将有利于新课标健康地运行。

标签:;  ;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