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胃肠外科 重庆 402160)
【摘要】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2017年1-12月本院接收的直肠癌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3例/组,对照组采取单纯同步放化疗,观察组实施同步放化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将两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比对。结果:两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直肠癌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中加用低分子肝素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提升,且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直肠癌;低分子肝素;新辅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8-0250-02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多发的一种[1],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直肠癌患者的有效手段,临床一般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大且手术操作要求高,手术时间长会导致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2],对预后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低分子肝素是临床常用于预防术后血栓栓塞、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有效药物,抗凝效果明显,临床研究还发现其具备抗肿瘤作用,本文旨在对低分子肝素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特择取86例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对照研究,正文阐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接收的直肠癌患者中选取86例开展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2017年1月-2017年12月,分组方法: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共两组(对照组、观察组)。
纳入标准:病理诊断均为直肠癌,生命体征稳定且符合化疗适应证;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本次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病史、对肝素或放化疗药物过敏的患者。
对照组:43例患者中包括男性25例和女性18例;年龄范围:40~75岁,年龄平均值(58.96±4.73)岁。BMI指数为(20.64±1.27)kg/m2。TNM分期:ⅡA期9例,ⅡB期9例,ⅡC期8例,ⅢA期6例,ⅢB期7例,ⅢC期4例。病理分级:低分化腺癌23例,中分化腺癌10例,高分化腺癌10例。
观察组:43例患者中包括男性27例和女性16例;年龄范围:40~76岁,年龄平均值(59.13±4.84)岁。BMI指数为(20.72±1.34)kg/m2。TNM分期:ⅡA期10例,ⅡB期10例,ⅡC期7例,ⅢA期7例,ⅢB期6例,ⅢC期3例。病理分级:低分化腺癌21例,中分化腺癌11例,高分化腺癌11例。
组间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放化疗,具体包括:采用外照射静态调强技术(Intensity 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技术,剂量为DT45Gy/25f,同时进行化疗,口服卡培他滨850mg/m2,一日两次。同步放化疗结束4周后,进行一次全身化疗,应用XELOX方案,即第一天,口服奥沙利铂130mg/m2,第1~14天予以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放疗结束后8周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组则在同步放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于放化疗前3d至放化疗后1周,皮下注射4100IUiH,一日一次。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1)根据肿瘤消退情况判定两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肿瘤基本消失为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肿瘤消退超过50%为部分缓解;肿瘤无明显变化为稳定;肿瘤体积增大为进展。计算完全缓解比例+部分缓解比例,作为临床效果。
(2)观察两组直肠癌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对两组直肠癌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统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研究数据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百分比,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对比各项观察指标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效果
观察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37%,其中包括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32例,稳定4例,进展1例。对照组直肠癌患者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31例,稳定5例,进展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3.72%。两组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直肠癌患者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分级均为Ⅰ~Ⅲ级;观察组直肠癌患者中出现白细胞减少20例,血小板减少11例,血红蛋白减少25例,胃肠道反应23例,手足综合征18例;对照组直肠癌患者中出现白细胞减少21例,血小板减少14例,血红蛋白减少27例,胃肠道反应25例,手足综合征20例。两组直肠癌患者之间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观察组直肠癌中无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发生;对照组直肠癌患者中出现4例,发生率为9.30%,高于观察组数据(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模式为术前新辅助放化疗,通过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能够促使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治愈率提升[3],促使原先丧失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在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均降低,便于进行规范的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还能够使局部区域的复发率降低[4],促使患者的肛门括约肌保留率提升。但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机制异常、血液高凝等情况,会形成小血管微血栓,从而促使肿瘤生长、扩散及转移速度加快,不利于化疗药物到达靶病灶区域,会影响化疗效果;其次血液高凝状态会导致肿瘤组织缺氧,放疗会对肿瘤内部小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复发,影响放疗效果,因此在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期间应予以抗凝治疗。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无差异,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不大,这说明了低分子肝素的使用不仅能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还不会对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影响,分析原因在于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抗凝药物,存在抗血栓形成作用强、安全性高等优势[5],其能够作用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可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进行抑制,促使恶性肿瘤细胞凋亡,且通过对肿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促纤维细胞生长物质进行抑制[6],能拮抗肿瘤新血管生成,对肿瘤出现周围浸润、远处转移进行抑制。在放化疗的同时予以适当的抗凝治疗,可使凝血因子Ⅶa复合物适合活性,可辅助因子Ⅱ联合,对Ⅱa凝血因子起催化作用,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充分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有助于同步放化疗效果的提升,进而有助于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本次研究还显示,加用低分子肝素能够降低直肠癌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预后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李国平,焦丰叶,衣晓丽,等[7]在《低分子肝素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提到,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新辅助放化疗的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6.7%与对照组数据相比较差异不大,且组间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安全可行,与本文得出的数据、结论极为相似,证明了本次研究的真实可靠性。
综上,低分子肝素与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应用于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兴远.低分子肝素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
[2]周轶冰.低分子肝素在预防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形成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21):131-134.
[3]林鑫星.低分子肝素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09):106-107.
[4]董万青,张玉茹,李晓光,等.那曲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01):62-64.
[5]张念海.低分子肝素联合化疗治疗高凝状态晚期直肠癌对血栓标志物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2016,35(24):61-63.
[6]安正平.低分子肝素预防直肠癌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2015,20(06):1202-1204.
[7]李国平,焦丰叶,衣晓丽,等.低分子肝素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8,39(07):43-45.
论文作者:徐兴船 李启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4
标签:直肠癌论文; 肝素论文; 患者论文; 分子论文; 下肢论文; 肿瘤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