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综合”试卷谈综合科目备考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目论文,试卷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1999年广东省首次试行高考科目"3+X"改革后,2000年广东省第二次实行了"3+X"方案。但今年的"X"新增加了“综合能力测试”(俗称大综合,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而且是绝大多数考生的必考科目(只有报考专科极少数专业的不需选考)。
一、广东省2000年“大综合”试卷简析
1、试卷的构成
全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共9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满分150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计分比例为6∶4,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为客观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分七个大题30个小题,每一个小题3分;第Ⅱ卷为主观题,分六个大题,题型有填空、简答、作图等。
2、试题学科属性和赋分情况
为了便于读者分析和比较,特作一个粗略的归类列表如下。
题号 所属学科
分值
一 1 地理 3
2 地理 3
3 地理 3
4 地理 3
二 5 历史 3
6 政治 3
7 历史 3
8 政治 3
9 历史 3
三 10 政治 3
11 政治 3
12 政治 3
13 化学 3
14 化学 3
15 政治 3
16 政治 3
四 17 生物 3
18 生物 3
19 生物 3
20 生物 3
21 化学 3
22 化学 3
五 23 物理 3
24 物理 3
六 25 物理 3
26 物理 3
27 生物 3
28 生物 3
七 29 物理 3
30 物理 3
31 (1) 地理 6
(2) 地理 2
32 (1) 历史 4
(2)
政治 2
(3)
政治 4
33 (1)
地理 2
(2)
生物 2
(3) 生物 2
34
化学 6
35
物理 10
36 (1) 生物 2
(2) 化学 6
(3) 历史 2
(4) 物理 2
(5) 地理 3
(6) 政治 5
从上表我们可清楚看到全卷各单科占分情况为:政治32分,历史15分,地理25分,物理30分,化学24分,生物24分。
3、试卷的综合程度
所谓综合试卷,包含三方面的含义:①试卷是由多学科的题组成;②有的题是属于单一学科,有的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组成,但每一个问题只属于单一的学科,各问题是相对独立的,只是从不用角度、不同层次围绕同一背景材料提问,这种题亦称试题综合;③有的题本身就属于学科交叉、知识渗透,例如生物学科很多问题是与化学、物理有关的,特别是生命现象与化学反应密不可分,化学和物理间的交叉也很多,而有些学科内不同专业知识的综合暂不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基于这样的概念,此卷的第Ⅰ卷第一、第五、第七三大题属于“试题综合”类型,第二题涉及历史、政治两科,第三题涉及政治、化学两科,第四题涉及到生物、化学两科,第六题涉及到生物、物理两科,此四大题属于跨学科的小综合题;第Ⅱ卷的31、34、35三题也属于“试题综合”类型,32题和33题分别是涉及政治、历史与地理、生物两科的跨学科小综合题,36题则是囊括了生物、化学、历史、物理、地理、政治六科属于跨学科的大综合题。从上表知学科内综合题占分48分,跨两科的小综合题占分82分,跨六科的大综合题占分20分。
4、试卷的特点分析
(1)此卷考查基础知识的面广而试题难度不大,侧重点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单一运用转向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学习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试卷中涉及中美关系、台湾问题、私自滥采黄金、绿色植物、自然保护区、生态平衡、热辐射、超导节能、一国两制、合理连接电路、温室效应等众多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和热点问题。
(2)注意到将基础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与技术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试卷中涉及这一点的有:DNA、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第四题),超导节能(30题)等。
(3)注意了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考查。以往的理科试卷中也考实验,多以考查学生已做过的实验为主要内容,这只是一种简单重复的测试,只能检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复现能力。而试卷第Ⅱ卷的35题,要求自行设计一个同时连接有一台电视机、一台电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微波炉、一台暖风机和六只灯泡的接线图,必须科学合理可行。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很有针对性,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但对文科考生(即X科选报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考生)难度偏大。
(4)跨学科知识交叉的试题比重较大,着重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初步能力。试题要求考生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多角度、分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测度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求考生在分析问题时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融合,思维方式的转换、跳跃;在解决问题时实现答案的有效、准确、优化、独创。综合不是拼凑,不是简单组合,而是揉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通达顺畅,融会贯通(最为明显的有第二大题和36题)。可以说,这一目的在试卷中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详情见“试卷综合程度分析”一节)。试卷总体上看难易适中,比起单科试卷难度较低,因为范围广题量多且是首次考试难度自然要降低。综合科广东全省考生的平均分是88.12分,深圳全市考生的平均分是91.40分,就体现了上述命题者的初衷。
5、试卷对考生的能力要求
综合能力测试顾名思义就是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但综合能力并不是单一独立的,它必须依附落实在其它能力之中。广东省2000年“大综合”试卷对考生的能力考查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理解能力: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理解基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现象、规则、定律、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如10题考查对黄金职能的理解,24题考查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34题考查对氧化剂、还原剂的理解等。
(2)分析能力:能够认识数据、公式、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概括相关资料。如2题分析四国的能源利用效率,25题分析计算出老鼠发出的最强热辐射波长,31题分析A、B两地的气候特点等。
(3)比较能力:比较、概括事物之间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如23题考查对玻璃球和羽毛不同特质的比较,24题考查对两物体空气阻力、下落加速度、落地速度、下落时间的比较等。
(4)判断能力:根据事实作出科学的和有效的判断。如7题判断中美建交的影响,13题判断使用氰化物的直接后果,14题判断有毒且易燃的化学品等。
(5)应用能力: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现象、规则、定律、规律解决相关问题。如第七题要求应用物理学科中开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求出临界温度90K对应的摄氏温度,并根据有关电功率的公式计算出节约的电功率;36题最后一问要求应用哲学原理解释示意图等。
(6)自学能力:通过阅读提供的信息掌握相关知识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如21题考查通过对“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的了解而分析判断出原子经济性最好的生产乙苯的方法;36题考查通过读图获取信息回答系列问题等。
(7)实验能力: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正确使用有关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实验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如35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就考查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二、综合科目的学习与备考策略
“大综合”测试的目的在于鉴定考生高中阶段所学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拼盘”,而是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防止偏科倾向。根据这个指导思想以及2000年“大综合”试卷的特点,在今后的综合科目学习和备考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切实重视和掌握政、史、地、理、化、生六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
因为这是各门学科的常识和基本规律,是考好“综合”科目的前提和基础。
2、学习观念和方法要作相应的转变
首先,综合考试导致学科知识学习走向综合化,这意味着在学习现有分科知识时,不能把它们看成孤立的体系,要设法在各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对所学知识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其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十分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做到文理并重,既重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获得,也要注意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形成。再次,综合科目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不应该只是大量求解习题,而是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培养自己参与实践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每一个人来说将会终生受益。
3、确立“大学习观”,注意学科间的渗透,思考和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主题作业”
为体现学习的开放性和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同学们可和要好的伙伴组成学习小组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和完成一些“主题作业”,就是围绕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专题,如“保持健康”、“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温室效应”、“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垃圾的处理”、“开发大西部”等专题内容,把所学的几门学科的知识都组织、调动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主题作业”有几个特点:一是与生活相结合;二是注意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三是作业形式多样,体现趣味性,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分类、测量、实践等活动,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4、课外多阅读书报,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大力提高综合素质
从今年的“大综合”试卷上我们明显看到:①综合考试在试题设计上比较注重应用性、能力型题目,知识面广量大,往往涉及科学、技术、社会等内容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②综合考试在命题上更加注重对考生进行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经调查统计发现,考生平时阅读书报多的“大综合”考分普遍较高。有力的印证了一个结论:家庭作业量的大小与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而课外大量阅读书报则直接有利于各科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大综合”需要学生有宽广的知识面,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更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教育专家指出:“做作业不等于学习,不会阅读几乎等于不会学习”。因此,同学们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创造条件努力广泛、大量阅读课外书报,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
在课外阅读中,同学们要努力做到如下三点。
①会质疑
就是在学习中对重点、难点、疑点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分析达到释疑的目的。质疑必须熟练掌握并运用的三项基本要求:一要有针对性,即在一定的学习目标指导下,针对书报中的重、难、疑点提出问题:二要有具体性,即联系书报内容质疑,问题要提得具体实在,切忌空洞:三要有深刻性,即提出问题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由于质疑的过程充满着丰富的思维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而且对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也是行之有效的。
②善梳理
梳理,就是将所学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特点和方式进行加工整理。在各科学习中,可依据学科知识特点采取以下三种梳理方法:一是框式法,即将知识采用框式图形表示出来;二是表格法,即将知识列成表格;三是顺连法,即将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连记在一起。通过梳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直观、简明。
③勤积累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人们常说厚积薄发,实质上就是强调平时积累的重要性。在平时学习中,要勤于做好积累工作。从知识特点来讲,可进行疑难知识积累、错混知识积累、边角知识积累、拓展知识积累、相关知识积累等;从试题分类来讲,可进行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积累,特别是要做好各类试题解题基本技巧的积累工作。有的同学越学越迷糊,在作业和考试中往往犯同样的错误,根本的一点就是积累工作做得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