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統景中心小学校 彭光琴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不只是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积累,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引导学生塑造良好健康的心理。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适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直接抑或间接地培养学生思想内涵和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后继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就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分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入式教学提出有效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阶段;教育策略
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在物质方面的需求,这个过程伴随着过渡性和单一性。这种现象反射在家长身上,主要表现为家长过度给予希望在学生身上,使学生承受的压力和背负的使命越来越重。他们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人格及为人处世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将会留下不良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在思想和智力方面综合成长,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合适地融入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模块,结合小学阶段语文课堂的性质,达到提升课堂成效的最终目的。
一、挖掘教材内容,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要求学生对爱理解和诠释:对祖国、人民、自然、科学以及自己的爱,教师应贯彻该教学目的的宗旨不断探究教材内容,通过分析教材内容,节选出教材中有关“爱”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计,培养学生对“爱”形成正确理解,对学生的思想精神方面进行熏陶,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陶冶情操。
例如,教师在进行西师版小学三年级课文《去年的树》的课堂教学中,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真挚情谊,感悟建立诚信基础上的友谊伟大之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小鸟遵守诺言重视友谊的优秀品质上。教师邀请两位同学起来朗读课文,随后教师提出疑问“小鸟再睡明年回来时为什么语气如此坚定?”全体同学进行思考,片刻之后教师再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朗读课文,男生朗读树的独白,女生朗读小鸟的独白。引导学生对两段朗读进行对比分析,并示意学生可以举手说明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评定,最后揭示:两次朗读的区别在于分别时刻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源头来自它们之间友情的羁绊。这种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朋友之间友谊的重要性以及相互间诚实的高尚品质,推动学生思想和人格方面的成长。
二、构建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作为课堂气氛的构建者,教师应该再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探究创建适合当下学生学习发展水平的课堂气氛,创新教学模式,达到强化学生学习水平,推动课堂效率稳步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规则,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需要做到尊重、赞赏学生。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柔和的语气和和蔼的态度,让他们放下身份的沟壑,在师生关系中架起桥梁,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和被信任感,从而在课堂上放下拘束之心,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促进学习水平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成长。
例如,教师在进行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火烧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信息,整理做成PPT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给学生观赏,图片可以形象地反应出火烧云的色彩变换,教师在进行课件展示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在旁边柔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好地体验到火烧云,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微笑面对学生们,通过课下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的了解,自主创设符合学生发展情况的课堂模式,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语文学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信心,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不仅可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对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1]。
三、把握教育时机,精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教学目的的首要位置。在传统的知识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语文学习的基本性质产生共识并能够相互融合,其次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益处能够在课堂上体现出来,使学生得益与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准,积极探索教材内容,寻找合适的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至课堂教学中。这种合适的时机并不常有,所以需要配合对应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模式[2]。
例如,教师在进行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狼群》的课堂教学时,重点将狼群对头狼的服从以及狼群的团结片段进行描述,将渗透的时机设置在某个片段里,推动学生对狼群的团结精神进行理解,感悟同样是群居生活,人类需要从狼的生活中学会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应该学习狼群那种勇敢,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学会克服自身的缺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空谈观点,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寻找时机进行渗透教学。
结语:在小学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其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切忌空谈观点结论,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结合教学内容传授于学生。教师还需要从各种客观因素进行参考,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在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范围内进行教学,确保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升课堂成效,促进学生长远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月,黄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31(5):112-112.
[2]林静,傅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998-2015年):热点、演进及其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17,23(8):67-71.
论文作者:彭光琴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课堂论文; 课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