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21世纪中国的基本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中国论文,基本理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的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国内外舆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①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后期取得的最大收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和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的基本理论。
1
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主要时代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确立其统治地位,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所面临的历史课题,主要是教育无产阶级认清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组织起来为维护广大劳动者利益而斗争,为夺取政权创造条件。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们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只是指出了发展的总方向和最一般的规律。列宁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和无产阶级时代。他们正确地解决了在20世纪上半叶面临的历史课题。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他们未能对20世纪下半叶面临的新课题作出系统的回答。二战后,我们仍处在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但过渡的进程和艰难程度比马克思曾经设想的要漫长得多、复杂得多,且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而成为时代的主题。要对这个新的时代课题作出科学的回答,首先必须摆脱几十年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僵化的错误观念的束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认识和总结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各国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对这一课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就因为它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紧紧扣住“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关键点,紧密围绕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见解和新观点,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不是从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本本出发,而是从迫切需要科学地回答新的时代课题出发,冲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恢复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不仅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总结,而且对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尝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等于深刻认识了社会主义,也不等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体现,更不等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发挥,从而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了动态的描述。邓小平还在剖析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经验和各种体制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发现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为实现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问题上,他从着眼于破坏旧制度,变为着眼于建设新制度,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上,从为社会主义建立初步的物质基础,变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目标上,从注重量的增加,变为注重经济质量和经济素质的提高;在政治制度发展上,从着重肯定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优越性,变为着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完善社会主义具体政治制度等等。总之,邓小平理论突破了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模式,在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上,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结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它集中地体现在从“左”倾到正确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固守”到改革的转变,从“均贫”到“先富——共富”的转变等诸多方面。邓小平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和疾苦放在心头,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极力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方法,探索新路子。正是由于他尊重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制定出了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应了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而这个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成了指引我们坚定地迈向21世纪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旗帜。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②
2
邓小平理论不仅是20世纪中国的基本理论,也必然是指导21世纪中国发展的基本理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不发达国家,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迈进。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其伟大的指导作用和生命活力不仅对现在而且对未来,都会产生巨大的历史影响。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邓小平理论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要对未来的实践产生重大的指导作用。如果说19世纪是中华民族衰落的世纪,20世纪是中华民族奋斗的世纪,那末,21世纪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世纪。到21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 中国将达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更需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党的十五大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进一步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使邓小平理论作为跨世纪中国的基本理论从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了党的意志、人民的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挽救和支撑了社会主义。20世纪下半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倒退(跌入低谷),美国预言家的“倒骨牌理论”曾认为:“东欧倒苏联便倒,苏联倒中国也倒”。中国会不会是一张等待倒下去的多米诺骨牌呢?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中国继续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不仅继承了20世纪社会主义带来的科学真谛,而且在中国大地上为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兴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实践表明,即使世界局势发生比苏联更为严峻的情况,中国也决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世纪社会主义的结局恐怕比现在更糟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只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更是社会主义走向21世纪的光辉起点。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是人类文明史上首次进行公有制的实验,尽管在其半个多世纪的成长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和不完善的地方,但与存在几千年的私有制相比较,其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和历史价值是勿庸置疑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首次将中国的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正视现实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到搞社会主义必须懂得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承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等等。所有这一切,从根本上破除了“社会主义神秘论”和“固定模式论”,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狭隘的对比空间扩展到广阔的历史视野,从富于幻想的描述落实到鲜活的实践。它使宏伟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接近科学社会主义,更加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说过:“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②(p320)。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当代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苏联模式失败或垮台后,社会主义亟待自我完善和创新的历史关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经验给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最重要标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当前正面临着一次更具深远意义的新飞跃,这就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当代化。邓小平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道路。但他不迷信和盲从,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③(p143)所以,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当代化,既表现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适应时代发展现阶段的特点,又体现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即各国积极探索和创造适应本国条件的独特发展道路。目前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时期,尽管时代的性质并没有根本改变,但时代的内涵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没有排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但却改变着这种“斗争”的表现形式。增强经济发展能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成了两种制度竞争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因此,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当代化,势必以适应这种时代主题变换为出发点,并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来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这也恰恰是邓小平理论最突出的时代特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并不在于它取代了原苏联模式重新树立了一种供别国模仿或借鉴的样板,而在于它改变了这种不良风尚,开创了一个使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当代化和多样化的新时期,孕育着社会主义不可战胜的力量和无穷的发展潜力。
邓小平理论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未来的发展拓宽了新的空间。“社会主义还有没有希望和前途?”这是苏联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尤其是今天资本主义国家出乎意料发展的情况下,历史和现实向人们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肯定的。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只要中国的旗帜不倒,世界上就有1/5 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我们之所以有这样坚定的信心,就因为邓小平理论以其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人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必须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邓小平理论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不仅表现在它对社会主义运动内部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更重要地表现在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拓宽了新的领域和广阔的空间。譬如,在对社会主义运动外部环境的认识上,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只看到“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世界战争危险性”的片面观点,纠正了共产党人在国际上“四面出击”、树敌过多的左倾盲动以及制造“世界革命”的错误。公开承认“一球两制”的客观现实,正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在长时期内相互竞争、和平共处,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这就为社会主义的自身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外部环境关系的处理上,它强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包括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互相合作与友好交往,从而使社会主义最终建立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邓小平理论不仅为中国这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的保障,而且它的成功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盛发挥牵引的作用,为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贫困与奴役,走向独立与发展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邓小平早在1985年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②(p135)。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必将为广大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为原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重新选择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示范作用。
3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预言家都认为,21世纪是中国社会主义振兴和发展的新世纪。不管这种预言前景如何,“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②(p321)然而,中国是一个有着12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仍然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基本国情,即使到21世纪中叶达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只能说是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所以,中国21世纪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今天开创的全新事业的延续和发展。具体地说,摆脱贫困、摆脱落后;把由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建设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重任,也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神圣使命。总之,21世纪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的世纪,是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新世纪。作为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的邓小平理论,决不会失去其伟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在21世纪只有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才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21世纪的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预测的,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②(p379—38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我们党制定的跨世纪的基本路线。这一基本路线的理论基础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p370—371)。党的十四大郑重地确认了邓小平的见解,提出了全党要坚持党的这条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确认:“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时刻,必须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①这就是说,在21世纪,党的基本路线是不能改变的。不仅不改变,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毫不动摇地沿着这条路线干到底。
一条路线的不可改变性,取决于这条路线的正确性、适用性和在实践中的功效性。变不变归根到底取决于对不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它体现了邓小平对中国近百年发展所作出的战略布局;体现了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所规划的崭新的和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体现了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始终把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及尊重人民,尊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可见,邓小平理论是党的基本路线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柱。党的基本路线一定要坚持,“不但这一届领导人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②(p347)根据就在于对这条路线的正确性充满了信心。邓小平指出:“这个‘不变’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而且我相信,到本世纪末、到下世纪还要议论。我们要用事实证明这个‘不变’。”②(p218)历史和现实证明,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但是我们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经受风浪,站稳脚根,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这条基本路线,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只有按照这条路线坚定不移地干下去,才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可见,在21世纪,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发展的基本理论。我们要向世界说明,我们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谁也变不了。“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②(p371)
4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将随着新世纪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④(p465)他反对将真理视为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邓小平理论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邓小平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马克思去世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科技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②(p292)正是以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邓小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形态——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构筑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和21世纪中国基本理论,同样也是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科学。正如江泽民所指出:这个理论已经形成为贯通各个领域、涵盖各个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但“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①。我们绝不能因为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系统地正确地回答了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而把这一理论终结起来,甚至看成是不变的教条。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从根本上违背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新的基本观点,都是以事实为最后依据的。这就决定了这一理论必然地要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推进,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正是邓小平理论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我们应当在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把这一理论继续推向前进。
已经到来的21世纪,无疑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巨大变化的新世纪,必将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和条件。对于新世纪人类的具体实践进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具体运行过程,我们现在不可能作出具体的科学的预测和描述,许多具体规律尚需在新的实践中去认识和掌握。在新的世纪中,也还会产生一些我们今天所不可能预料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邓小平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还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只有这样去做,才能创造性地继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是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也是邓小平同志期望于我们的。”⑤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