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需求论文,农村论文,人员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人数多达1.5亿的15~30岁农村人员的62%迁移到在城镇地区工作,其中80后、90后的农村青少年约占60%,这些青年人因学习处境不利而遭遇就业困难。为他们提供适当内容和形式的教育,使其成功改善生活境遇和提高社会地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试点地区为青少年流动人员提供非正规教育的基线调查”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围绕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学习需求及有效供给问题,根据“基线调查”的任务要求,于2009年6-12月,分赴北京、湖南、陕西、天津、河北五省市开展调研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1 500份,回收810份,访谈100多人,对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界定为18~26岁之间,可分为农村校外青少年、农村流动青少年和进城务工农村青年三类,以下统称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用人企业、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流入和流出地教育部门以及劳动管理部门四个方面的相关人士进行访谈,提出相关政策供给和制度安排建议。
一、多数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产生和持续的动力。调查情况表明,多数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有着强烈的学习上进心,力求适应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取向的现代社会发展潮流。48.88%的调查对象表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学本事”以改善生活处境,其发展性动机明显超过生存性动机。在访谈调查中,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通过“打工”学到了一些知识技能,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就业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境遇。对此,调查组选取年龄段、区域、性别、学历、行业、企业、工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见图1)
图1 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打工的主要目的
(一)不同年龄段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学习动机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段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存在显著差距:20~25岁组和19岁以下组以“学本事”为打工主要目的的比例分别达到53.73%和55.42%。本调查可近似为无限总体的无放回抽样,可以按正态分布考虑,符合百分比差异检验的条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打工的主要目的情况做百分比差异检验:26岁以上组以“养家糊口”为打工主要目的的比例高于20~25岁组和19岁以下组,差异较为显著;20~25岁组和19岁以下组以“学本事”为打工主要目的的比例高于26岁以上组,差异较为显著,而在其他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这种情况说明,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越年轻,其学习动机和愿望就越强烈,越对未来有所憧憬;而26岁以上的农村青年流动人员则更多关注于提高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生活。(见图2)
图2 不同年龄段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打工目的比较
(二)不同区域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差异
来自不同区域的调研对象的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比较发现,来自不同区域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打工的主要目有所差异:同年龄组相比较,河北省、河南省籍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选择“学本事”一项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省。其中,除来自山东省的农村青年流动人员中有54.55%以“养家糊口”为主要目的、36.36%选择“学本事”外,来自其他省的流动人员选择“学本事”的比例均超过40%,其中尤以河北省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选择该项的比例为最高,达到75.36%。这主要是由于来自山东省的调研对象年龄相对偏大,而来自河北省的调研对象年龄相对偏低造成的。(见图3)
图3 不同区域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打工目的比较
(三)不同性别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学习动机无显著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打工目的情况做总体比例差异检验可见,男女两性在各个选项上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均以“学本事”为最高,分别为46.53%和50.70%。
(四)不同学历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学习动机无显著差异
项目组将调研对象学历情况分为“小学至初中毕业以下”、“初中毕业至高中毕业以下”和“高中毕业及以上”三组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不同学历水平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在各个选项上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且均以“学本事”为最高,分别为45.92%、50.24%和48.95%。
(五)不同行业、企业和工种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学习动机有较大差别
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就业集中在劳动力密集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对在湖南省和天津市分布在洗浴(107人)、餐饮(44人)、保安(22人)、电子加工业(50人)、加工业(54人)、制造业(21人)、建筑业(19人)等行业就业的317人所进行的调研访谈发现,行业之间的技术要求与其学习动机存在相关性,如从事洗浴、加工业等纯体力劳动行业的流动人员学习动机较弱,而在制造、电子加工、建筑等行业就业的流动人员学习动机较强,在三一重工、中天建筑集团、中建集团等大型企业工作的员工学习动机更强。但同时也存在例外,如从事餐饮服务、保安工作的调查对象在打工目的上也显示出较强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由于调查对象年龄偏小,他们并没有把眼前的工作作为终身职业,而是作为开阔视野“学本事”的基础。调查还发现,从事低端工种的流动人员学习动机较弱,从事中端及以上工种的流动人员学习动机较强。(见图4)
图4 不同行业、企业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打工目的比较
二、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获得的学习资源尚不丰富
学习资源是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学习的基本材料,是他们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基本保障。调查发现,他们能够获取的学习资源比较有限,存在“几多几少”的现象:系统课程形态的学习资源比较多,非正规形态多样实用的学习资源比较少;传统书本知识形态的资源比较多,而网络课程和计算机课件等现代化信息资源比较少;职业技能培训比较多,社会交往技能、文化修养和休闲健身方面的资源比较少,尚不能充分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通过多样化渠道获取信息
了解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确定为他们提供有效的非正规教育资源。在单项选择调查中发现,网络已经成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利用最多的信息渠道。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往往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不同内容的信息,同伴或亲友往往是他们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图书、报纸、杂志则多以故事性的内容为主,与广播和电视一样,是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业余生活的常见内容,而网络已成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见表2)
(二)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学习内容以职业技能为主
目前,职业技能是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就业前培训最主要的内容,而职业道德、文化知识、日常生活技能和求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很少,后者是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在异乡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调研对象中曾获得职业技能以外各方面内容培训的比例均在20%以下,其中尤以获得“求职方法”培训的最少,各年龄段均在10%以下。(见图5)
图5 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获得培训的主要内容
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获得学习和娱乐健身主要依靠业余时间。目前,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业余时间安排情况如图6所示。经0.05水平的差异显著性检验,19岁以下组和20~25岁组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业余时间用于“上网”的比例显著高于26岁以上组,“看电视”的比例则显著低于26岁以上组;19岁以下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业余时间用于“看书读报”的比例显著低于20~25岁组和26岁以上组。这表明,越年轻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越倾向于利用现代信息环境来获得学习和休闲娱乐的趋势。同时可见,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将业余时间用于“体育活动”的比例很低,除19岁以下组达到23.89%外,另外两个组均不到15%。
图6 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业余时间安排情况
(三)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接受多样化的培训教学方式
在多项选择调查中发现,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提供的学习资源大多为各地相关部门组织的课程资源,并综合采用两种或更多种的教学方式,其中“教师讲一些理论知识”、“成功的打工者介绍经验”和“各行业的能手示范指导”三种方式最为普遍。不同年龄、地域、性别、学历的调查对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没有显著差异。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专门提供网络课程资源并引导他们通过网络方式开展学习的情况非常少见。(见表3)
三、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学习条件存在较大困难
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接受非正规教育需要一定的学习条件,以便在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方面保证非正规教育的顺利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不仅难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基本学习条件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困难。
(一)学习方式大多是短期培训
有74.17%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所获培训时间在1个月以内,培训时间超过6个月的只有13.91%。通过访谈了解到,在岗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业余学习时间条件因行业差别而不同:在机械加工业、电子加工业和建筑业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行业,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多具有高中或更高的学历,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对稳定,加班情况较少,因而大多具备利用业余时间接受非正规教育的条件。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作时间则往往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大,如服装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和洗浴休闲服务业等,其中,尤以洗浴休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最不稳定,经常需要加班,不具备较为稳定的业余学习时间,接受非正规教育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恰恰是这些行业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更需要通过学习以提高其生活和劳动能力。
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对学习时间的期望同工作经历相联系,尚未参加工作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多期望能够在就业前获得岗前学习;但有工作经历的人普遍倾向于不脱离现有工作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即使正处于求职过程中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也很少愿意在谋求新的岗位之前,用一段专门的时间来用于各方面素养和技能的学习提高。
(二)学习场所大多数是在用人单位进行
调研发现,超过60%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是在用人单位获得的培训,政府机构、劳务市场或个体劳务组织者组织的培训也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工种的调研对象在此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见图7)
图7 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培训组织情况
作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社区在开展面向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非正规教育方面拥有非常有利的条件。项目组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天津市广播电视大学结合当地已经建有一批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的条件,在滨海新区海燕公寓建立了“天津电大海燕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在当地工作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在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模式、管理服务模式和长效运行机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这种社区化的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模式在其他省市还不多见。
四、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学习保障机制脆弱
多数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且年龄越小,学习动机越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并未因地域、性别和学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出于多种原因,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都还不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目前,各种不同机构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提供的培训无论内容上、范围上还是在持续时间上都很不充分。培训内容集中于职业技能,对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独立生活和成长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多方面的知识技能都只有很少的培训;这些职业技能培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企业中获得的,而那些尚未获得就业岗位或未能够为企业录用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则难以得到这样的学习机会;目前提供的不脱产培训大多在一个月以内,脱产培训的时间更短,且培训经历往往和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工作经历越长,获得培训的可能性越大。没有工作经历或工作经历较短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有机会获得培训的很少,甚至不能得到岗前就业培训。
整体来看,政府对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培训越来越重视,但依靠学校教育进行的职业培训缺乏针对性,企业安排了最基本的工作培训,但主要仍是依靠短期培训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集中组织的培训包括收看录像、请专家和技师讲课、举行业务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不同企业的培训方式有所差别,大企业主要是培训学校和传帮带相结合;中小企业主要是传帮带和个人自学;培训具有“急用现学”的特点,是典型的需求推动型学习,在中小企业尤为明显。
五、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提供非正规教育的政策建议
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通过必要的政策支持、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有力的技术服务来保障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继续学习,为他们提供适当的非正规终身教育,是当前政府保民生和促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落实这一政策,保障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提供的非正规教育的顺利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学习环境。
(一)给予有效的政策支持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可知,企业是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在用人单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使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在劳动岗位上获得最直接有效的职业技能。因此,为聘用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免税政策支持,从而鼓励并要求这些企业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在岗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费,这将大幅度改善其职业技能及其教育现状。政府应当把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提供培训学习作为企业的法律责任,也要给企业以利益诱导。[1]在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输出地,应加速推进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找回学习的乐趣,尽可能延长他们在学校教育体制内学习的时间,以便为他们赢得更加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和相应的学习机会。[2]此外,输出地的校外教育工作也应加强组织、拓展范围、扩大影响,为农村校外青少年提供弹性灵活、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将校外青少年吸引到非正规教育中。
(二)提供实用、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基于基线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及其分析,为改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应建立独立生活常识(包括法律与安全常识模块和健康常识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职业技能入门训练、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和卫生习惯、休闲娱乐、财务管理三个内容模块)、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介绍学习者在异地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多种人际交流情境及相关情境中的风俗习惯等学习内容,分四个模块:与陌生人交流、工作交流、消极情绪中的人际交流以及日常生活交流)。此外,考虑到女性的特殊情况,另设立女性青少年外出务工常识课程(分女性独立生活常识、女性健康常识、女性职业技能入门、女性生活技能训练、女性社会交往技能等五个模块),将此作为组织实施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非正规教育课程开发的依据。教材的媒体形式可配套出版相应的印刷教材、知识手册、CAI学习软件和网络课程,CAI学习软件和网络课程中包含必要的音视频学习资源。宜采用案例化、图片化的方式编排和表述,对应的教学活动包括个别学习和集体教学两种形式,充分利用家庭、网吧、文化场馆等各种教育资源。
(三)完善学习保障制度
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是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继续学习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3]一方面,尽管新修订的《劳动法》已经对企业安排“加班”相关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很多企业仍然存在违法加班问题。政府应建立企业加班监管制度,加强对不合法加班的监管,切实保障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有充分的业余学习时间,以解决严重的工学矛盾问题。另一方面,尽管新修订的《劳动法》对职工培训工作已经做出了规定,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责任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督促企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并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岗前和定期职业培训。政府要督促企业按照要求建立或与职业学校联办工人学校,并划拨专门的经费和配备专门人员加强制度化的员工培训,督查工作重点要放在中小企业。同时,政府要逐步实施农村新生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完成进城务工前的必要职业培训,加快推进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进程,探索非正规教育的学习辅导机制和管理机制,并积极促进社会认可这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
(四)提供先进的学习技术服务
课程资源包、学习手册等学习资源是提高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学习效率的技术手段。网络学习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形成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它有利于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各种限制,便于获取形式生动、易于检索的学习内容。课程资源包是网络学习和计算机辅助学习的资源基础,是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接受非正规教育的重要保障。学习手册等印刷学习资源便于随身携带、随时使用,虽然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然可作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获取学习资源的一种便利途径。
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获取学习资源的条件和维持学习活动的能力往往弱于同龄的在校学生或高学历人员,因而有必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实用、教学互动的非正规教育工作,保障学习资源流动途径畅通,以非正式教育为主送教上门,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开展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非正规教育。[4]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场馆、学校教室等设施的空闲时间,供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学习使用,可以大幅度节省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非正规教育的经费投入。大力调动在校大学生、教师及其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非正规教育招募社会志愿者,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非正规教育的师资问题。
(五)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在实际调查中,无论是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还是用人单位都一致强调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希望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不仅要重视“传道授业解惑”和单纯的谋生能力,更要加强自尊、自立、自强的教育,培养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养成诚实正直、守时负责的职业道德,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需要改造传统教育习惯,大力沟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破普通教育重素质、职业教育重技能的人为分野,价值观教育应当成为教育和培训的新的特征之一,[5]把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列入重要课程内容,把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认知、理解、情感、活动方面提高其创业自信心和创业能力,应对大批“农民工返乡潮”,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尝试引导返乡农民工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调查发现,合法权益维护和安全卫生保护是关系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职业工作的两大重要问题,特别对建筑业和制造业尤为重要,而一些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对此一知半解,一些用人单位也不大重视。政府应加强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签署合同、劳动纪律、休息休假、技能培训、社保福利、医疗卫生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利益,强制企业加强劳动安全法规和技能教育培训,执行安全生产规程,确保安全生产。
(六)创新有效的培训模式
建立和完善援助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服务体系极为重要。[6]以保护权利为核心的干预措施将增强对最需要帮助却很难得到帮助的社会群体获得教育培训。通过汇集良好范例和探索开发新方法,加强机构有效制定和执行法律与政策的能力是比较有效的措施,这有利于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和潜在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较好的素质教育、技能培训的机会。这些良好的培训模式应当在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中广泛宣传,进一步协调各关键利益相关部门的共同认识,提高培训机构的能力建设,推动共同开发战略来解决处境不利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需求。
国际组织创造了一些扶贫减困职业培训模式的成功经验,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携手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于2005年共同发起、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具体实施的一个为期5年的公益项目——“奥迪童梦圆”值得关注。在5年中,约有3万名农村校外青少年直接受益于此项目,而间接受益的农村儿童及家庭成员约达10万人。
城市社区在开展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非正规教育方面拥有非常便利的条件。项目组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天津市广播电视大学在滨海新区海燕公寓建立的“天津电大海燕数字化学习中心”,创设了基于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学习环境,主动送教上门,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为普及性、低成本的教育提供了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还建立了英语角、街舞社、文学社、跆拳道社、悦颜社五个社团,在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模式(以资源建设为本、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多种学习形式、全面助学服务)、管理服务模式(建立了一条数字化管理链、形成了一套工作规范、建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和长效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企业在培训方面同样大有作为,如浙江中天建筑集团公司企业培训的教学内容实用,呈现形式形象直观、富于生趣,容易为学习者所接受;教学方法划分为“小步子”,缓解了学习者的心理压力;该企业精心制作的名言警句和图文并茂的“漫画书”式的知识手册对员工学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速,我国农村人口的流动将呈现更大规模态势,农村青少年是其中的主力军,他们年龄偏小、学校教育不足、职业培训缺乏、没有社会经验,处于社会不利境地。项目组认为,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关系社会的稳定和谐,他们出外打工就业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从在校学习或居家闲散的状态融入社会,从“学校人”、“家庭人”转变成城市中“社会人”的过程。[7]需要切实落实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尽快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提高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顺利转移,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为此,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突出重点、讲求实效、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原则,着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平等竞争,探索推行培训券(卡)等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地点的办法,使有学习需求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均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重点加强建筑、制造、服务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的培训工作。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基础教育的素质培养和职业引导,大力发展非正规教育,总结成功经验,创造中国特色的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