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工业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看论文,工业基地论文,东北老论文,生态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04)01-0026-03
2003年温家宝总理继5、6月间考察了辽宁省之后,又于8月初考察了黑龙江、吉林两省,并在长春主持召开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这说明中央政府已经正式着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与西部大开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东北地区也将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第四个经济亮点。它的振兴是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是中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其调整和改造的同时,一个重要问题决不能忽视,那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在此提出环境问题与以往有所不同,不仅仅指保护环境,更重要的在于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就是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只有这样,东北地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三者协调发展,惟一的途径就是由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向生态工业模式转变。
在了解生态工业之前,首先应了解清洁生产,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气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1]。从上面可以看出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存在着极大差别,清洁生产强调了全社会对产品生产以及使用全过程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控制。而末端治理是一种事后治理,是对已产生的污染物的治理。但这并不说明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是相悖的,末端治理是清洁生产的一种有力补充。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工业技术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物的产生,这时末端治理将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清洁生产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同步进行。
生态工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或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能量闭路循环的工业生产模式。生态工业强调工业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强调持续高效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性质。针对生态工业,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钟武从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企业层面上的,即工厂内部的循环,比如工厂内部的水循环,废气物质再回收利用的循环,使得废气物的排放量实现最小化和资源效率的最大化。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例如下游工业的一些物质被上游工业再次利用。或者是某一工业废气物被利用到另一个工业部门作为原料使用。三是在社会层面上的循环,各种报废品实现部分物质的循环。另外生态工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模式,具有综合性、区域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几个重要特征[2]。
根据生态工业的特点,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从生态工业的角度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调动企业参与生态工业的实践,促使它们推行清洁生产。东北工业企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高的经济指标,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企业领导者对生态工业模式认识不够。另外,若采用生态工业模式,因为东北工业以重型工业为主,购置环保技术或设备成本较高,这是企业领导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当地政府一方面应该积极宣传生态工业思想,重点强调生态工业模式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但不会增加成本,还会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应给推行清洁生产的企业以优惠政策,譬如减免其税收等。
2.建立比较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得早,那时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企业之间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效益方面合作较少,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对生态工业学的具体运用,是指在一个园区范围内,各企业进行合作,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特别是互相利用废料。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个工业系统,它有利于保存自然和经济资源,有利于工人的健康和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而且它还可提供由废物的利用和销售来获利的机会[3]。当今世界比较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区是卡伦堡工业共生系统,它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决不能生搬硬套,应根据东北实际情况做出我们的决策。
东北地区拥有较多大型工业企业,因此我们应该将现有企业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使各企业之间在物资、能源方面形成闭路的循环经济,从而建成现有改造型生态工业园区。我们没有必要重新建立一个全新规划型生态工业园区,那样既不现实,也有悖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初衷。如果各方面比较成熟,可在东北三省以每省为中心建立一个园区,从而辐射全省,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东北经济的发展。当然,并非一个省的工业园区内的企业都位于本省,如果一个企业对于该园区意义重大,即使在另一个省也完全可以成为该园区一员。譬如黑龙江要建立一个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厂为核心的生态工业园区,而吉林省的石膏厂正是该园区所需要的,那么该石膏厂完全可以成为该园区一员。
要判断一个生态园区是否可行,我们必须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财务评价、经济评价、技术评价、环境评价、资源评价和园区规模评价等。这些指标第一应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要根据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工业企业类型等因素确定指标值。比如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那么与以轻工业为主的地区相比,它的噪音、污染方面的指标值可以稍微放宽一点。第二,指标值应具有动态性。譬如东北地区随着生态工业的推进,它的噪音、废气排放可能已经低于原来规定的标准,这时标准应及时调整,以促进企业进一步降低污染。第三,指标应具有全面性,但同时要抓住主要方面。譬如财务指标应着重抓住投资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同时也要兼顾流动性和速动性等其他指标。
3.建立一个大型的环保企业。我国政府由于重视环境保护,并把环保确立为基本国策,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1400亿元,因此,不久的将来,社会对环保产品、技术等的需求将迅速上升。如果东北实施生态工业战略,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环保、技术需求市场。如果在东北建立一个大的环保企业,增加产品种类,提高其产品技术含量,那么一方面可以根据东北生态工业现状生产其所需产品,一方面也可以生产高技术产品外销。这样一来,既可以满足东北生态工业需要,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又可以解决当地一部分就业问题。东北三省可以联合成立一个企业领导小组对企业全权负责,另外可以向社会发行一定量的股票募集资金,采取股份制公司制度,但控股权应掌握在东北三省手里。
4.政府应建立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前面针对生态工业园区投资项目给出了一定的评价体系,那些评价指标是各个园区根据政府的评价指标做出的符合自身园区的评价体系。而现在我们提到的政府指标评价体系对任何企业都是适用的,也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推行生态工业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属于一定的生态工业园区,有时有些企业是不能、也是没有必要进入生态园区的。对于这些企业来讲,我们当然希望其推行清洁生产,但无论如何指定指标体系进行监督都是必要的。政府的指标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环境方面的。主要包括排污指标、水利用指标等。政府在制定这些指标时同样应使其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综合性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
5.应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外先进的生态工业方面的经验。就生态工业来讲,无论在技术、管理方面国外都比国内强得多,因此积极学习国外经验,对于加速东北地区生态工业建设至关重要。东北地区应积极宣传本地区发展生态工业的巨大潜力,拥有的有利条件等。同时应给外商优惠条件,譬如减免税收等。一方面可以采取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形式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投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工业改造中,另一方面可以派出留学人员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6.合理确定工业技术规模。即使推行了清洁生产、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仍然无法彻底消除工业技术群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保证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除继续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区外,还应根据环境容量确定工业技术规模。这是保证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效果的基本条件。为阐述此间题,有必要引入环境容纳量的概念。这一概念反映的是一个有限环境所能容纳生物的最大数量和密度。将此概念引入工业技术领域便是环境对工业技术承载力。
F=∑N(K-P+Q)/E
F—环境承载系数
N—工业技术种类
K—每种工业技术消耗的资源量
P—每种工业技术产生的资源量
Q—每种工业技术因污染环境而消耗的资源量
E—环境承载容量
当F≤1时,表明人类发展对环境的索取低于环境所能支持的社会发展程度,允许社会进一步发展,而当F≥1时,表明环境已严重超载,必须对工业技术规模加以限制。限制工业技术规模的途径有很多,譬如限制那些能够产生该地区已严重超标污染物的工业技术项目或开发清洁生产技术项目,转移污染严重的项目到偏远地区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