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群 宋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450000
摘 要:目的:分析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择100例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仅应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同时联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4%,观察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早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治疗方法;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若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脱落还会引起肺栓塞,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1]。临床治疗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主要是选择卧床休息的方法,病变静脉血管会逐渐机化,从而形成纤维条。本次研究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选100例观察对象均符合我国1995年制定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表现出下肢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史、患肢肿胀疼痛等情况。应用B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不同治疗方法,把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50.2±8.9)岁;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史1-20年,平均病史(10.2±5.1)年;根据血栓性静脉炎发病部位:32例发生于左下肢,18例发生于右下肢;根据血栓性静脉炎发病类型:27例为大隐静脉血栓性浅静脉炎,9例为小隐静脉血栓性浅静脉炎,6例为股部血栓性浅静脉炎,8例为小腿段血栓浅静脉炎;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2.8±7.6)岁;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史1-20年,平均病史(11.5±5.2)年;根据血栓性静脉炎发病部位:30例发生于左下肢,20例发生于右下肢;根据血栓性静脉炎发病类型:25例为大隐静脉血栓性浅静脉炎,10例为小隐静脉血栓性浅静脉炎,8例为股部血栓性浅静脉炎,7例为小腿段血栓浅静脉炎;根据中医辨证分型:38例为湿热下注型,12例为血瘀湿重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史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仅应用西药溶栓治疗,按照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堵塞程度,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6000IU qd或bid皮下注射,尿激酶20-50万U与250ml的生理盐水混合后通过患侧肢体静脉滴注,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7d。同时配合抗生素与血栓通等为患者静脉滴注,每日滴注1次,连续治疗14d作为1个疗程,隔3d,再重复1疗程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中药治疗,对湿热下注型患者选择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方中包括金银花、玄参、当归、黄柏、黄芩等药物以水煎服,每日口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对血瘀湿重型患者选择茵陈赤小豆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方中包括茵陈、赤小豆、金银花、生薏苡仁、苍术、泽泻、黄柏、牛膝等药物,每日煎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标准,把本次研究结果分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其中临床治愈指患肢疼痛、红肿等消失,B超检查患肢深静脉已再通;显效指患肢疼痛红肿等消失,肿胀减轻明显,B超检查深静脉有小部分再通;有效指患肢疼痛、红肿等消失,肿胀有所减轻,B超检查深静脉未通;无效指患肢未见改变,甚至有所加重。总有效率为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4%,观察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n/%)
3 讨论
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术后、创伤骨折及妊娠产后等情况的患者均是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本次研究中,所选的100例观察对象临床均存在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史,发病缓慢,出现下肢静脉曲张,由肢体浅静脉处有疼痛、红肿等条索状肿物,与静脉周围炎合并后有局部皮肤肿胀、发红、压痛。由交通支、隐静脉、股静脉进入下肢深静脉,导致患肢肿大。本次研究中,有10例患者合并发热症状[3]。可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又一高危因素,当静脉壁变性后,静脉瘀滞,会使液体渗出,导致血液黏度增高,在患者迂曲静脉内形成血栓。当血栓延伸至隐静脉与股静脉的交汇处又会累及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因血栓性浅静脉炎引起的临床治疗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治疗难度更大,仅应用西药溶栓治疗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联合中药治疗,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效果,将抗凝、溶栓与消炎同时完成[4-6]。
总之,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注意观察患者血栓性浅静脉炎情况,及早治疗,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青云,高建国,孙泳,等.综合介入治疗在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8):816-818.
[2]袁链,尹立伟,张小明.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大隐静脉曲张[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3):246-248.
[3]邓汝淇,胡何节,方征东,等.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47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5,18(6):637-638.
[4]刘现周,张朝晖,李俊海.血栓性浅静脉炎154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20(3):286-288.
[5]侯玉芬,张玥,张玉.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与治疗[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5):362-364.
[6]赵庆和,王田田,龙军强,李海冰.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5,2:68-69.
论文作者:付一群 宋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3
标签:静脉炎论文; 血栓论文; 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