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30004)
摘要:心理疏导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人的思想、行为等特点对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加强疏通和引导。从应用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心理疏导,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强化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信任感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幸福感。重视人文关怀、人的主体地位和反对灌输以促进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运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激发人们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这为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人与人之间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挑战。如何“不忘初心”,大步向前走,更需要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来进行疏通引导,实现教育对象的身心和谐发展。
一、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疏,即疏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通,是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大家敞开思想,把各自的观点和意见都充分表达出来。导,即引导,开导,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3]“心理疏导,顾名思义就是对心理问题的“疏通”和“引导”,即通过疏通心理淤塞,使心理活动畅通。”[4]心理疏导是一种针对教育对象心理问题、思想问题进行既疏通,又引导的方式,从而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与此同时,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也要求教育者要秉承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以教育对象的需要为服务中心。其目旳在于提高教育对象的心理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育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有机配合,这对更好的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和达到两者“双赢”的局面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
当下外来文化冲击着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加上国内社会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国际国内双重复杂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得教育对象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自主性明显加强,极易出现思想困惑、迷茫和矛盾。这对本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流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直接造成巨大危机。正如美国学者享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观点认为:“对于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危险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的更快更深入。”[5]
面对新情况,教育者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疏通和引导。心理疏导强调教育者要先疏通教育对象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的迷茫,使之思想顺畅、心理豁达、思维明晰是非,行为文明有礼。心理疏导之后,让教育对象在一个平等、民主、轻松的交谈氛围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新认识,给足够的时间让教育对象再次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从而更新之前混乱的信息储备。教育对象身处信息冗杂的环境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短暂的困惑和矛盾是正常反应。通过教育者疏通、引导,让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反感、排斥到肯定、支持,这一内在的思想矛盾转化运动会增强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从而使他们自觉、主动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
(二)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信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也是服务于人的活动,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核心要素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以“人性本善”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为人而思”作为自己的指导原则。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反问: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以人为本”作为它的核心理念?很显然,根本原因就是人的个体性差异的存在。生存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基于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在践行中往往遵循因材施教和尊重人个体的原则。这样做的目旳就是极大程度的建构人的本质价值。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也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重视人的感受,理解人的难题,解决人的困惑。总而言之,在实践中,运用心理疏导实质上是隐性的强化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信任,巩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有利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幸福感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最高纲领和终极价值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根本的指导原则,也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的最终体现。”[6]思想政治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教育目标是符合其内在的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如此规定就是想通过在教育和实践当中把握人的需要、探索人的发展规律进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以及满足人的需要与欲望。但是,让每个人都达到这样的高度事实上是不现实的。难道就没有办法做到吗?很显然是有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因为人只有了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品质、科学的认知,人们才能通往全面而自由的道路。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得益于心理疏导作用地发挥。“心理疏导既然是一种以心理问题为切入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包含有心理咨询方法的所有积极成果,只是这种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处理人们心理层面问题,而是以此作为起点和切入点来处理人们的思想政治问题,是一种处理人们思想矛盾的方法”[7]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教育对象清除心理淤泥,打开心结,重新审视自己,让教育对象的知、情、意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心理疏导的根本目的是让教育对象获得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增强对社会的适应力和判断力,从而使教育对象从身体自由迈向精神自由,充分实现作为“人”的价值。换言之,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重要一步,是获得人思想解放、人价值实现、人心理机制健全的幸福追求的重要保障。
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施加积极影响,进而使之发生教育者所期望的变化过程。心理疏导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也是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疏导对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提供方向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以服务人和帮助人获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自然也体现在与人有关的认知、情感、意志上。
(一)认知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知不断调整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发展就是不断给人正确认知的强化,以达到使教育对象从不正确的认识中走向正确的认识。如何让教育对象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是不正确的,关键是教育者给予提醒并疏导,使其获得一个正确的认知方式。具体做法就是教育者通过沟通、疏通和引导把教育对象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进而帮助教育对象重新拥有一个认知。这一做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教育者有意识引导教育对象对自身思想问题要有客观的认识,然后消除教育对象的心理困惑和迷茫,帮助教育对象重新正确地认识和接纳自我。其二,教育者疏通教育对象心理堵塞时,要引导教育对象科学区分正确与错误的思想观点,不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
(二)情感疏导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人的情感是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很多人由于认知水平,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出现认识上混乱,造成思想上困惑和心理上迷茫,最终导致情绪情感不清晰。“情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情感的本质就是自我的感受”。[8]换言之,自我情感的清晰是自我认识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就是要帮助人们明晰自己的情感,从而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情感去追求幸福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明晰自己情感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心理疏导进而全面认识自己。在施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就是不断消除引起“自我情感”不明晰困惑的源头,从而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合理的认知方式,以激发健康向上积极主动的情绪情感。
(三)意志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志是指人们在实践理想、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人们在实现理想或履行道德义务时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加之现代社会的开放和海量信息时刻冲击着人们固有的认知和价值观,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思想的混乱中,这种混乱严重时会令人们放弃原有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甚至落入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提前部下的价值观陷阱里。这样一来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教育者应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和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诱导教育对象应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教育对象身处其中只会是“当局者迷”,应该让“旁观者清”的教育者疏通教育对象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迷茫,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要详细讲解和指导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让教育对象直接感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方向以此来激励自己,不可避免让教育对象的内心经历了一场“谬论”与“真理”的矛盾转化,教育对象如再次遇到同样的难题,自然会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困难,坚守自己内心笃定的认知和价值观。
三、心理疏导的运用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终极目标是助人实现“全面发展”。心理疏导的运用极大程度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使人发生质变的速度和效果。之所以敢这样肯定的讲,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人文关怀”和“服务为本”的原则是贯穿心理疏导工作的始终,心理疏导的运用只有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才能使教育对象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终极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一)重视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实践活动,“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工作的重要要求。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其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尊重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思想觉悟有高也有底。教育者面对觉悟比较的底的教育对象必须要客观和理性,不能主观妄断。教育者要保护教育对象的人格和自尊心,不强迫教育对象开口,不进行变相歧视和言语侮辱。二是理解人。“理解人,就是理解人的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人的本质属性,没有这种理解,德育不可能深入人心,也不可能产生教育者所期望的结果”。[9]三是发展人。发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及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促成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人们只有疏通思想上的淤泥、心理上的舒畅,获得思想自由、认清自我、发掘自我潜能,才能做行动的主人。
(二)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是缓和一时的矛盾,而是要帮助人成长、成熟,畅通心中的堵塞,实现人内心的豁达,成就人思想的自由,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0]这里的“人本身”就是指人的根本需要。运用心理疏导必须坚持以“服务为本”的原则:以教育对象的需要为本。在刚刚召开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所提到的“服务为本”原则就是肯定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并期望教育对象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首先,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要以“服务为本”为原则。在具体的心理疏导过程中,教育者充分摸清教育对象的需求是什么,以教育对象的合理需求为出发点开展疏导工作,对症开方子,帮助教育对象打开心房。其次,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要建立良性的互动循环。教育对象要拥有一个稳定的思想状态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和不停地自我斗争。通过建立互动关系,教育者时刻洞悉和把握教育对象思想发展速度和状态,以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判断,进一步完善疏导内容和实践,教育者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符合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最终达到心理疏导的目旳和服务教育对象的初衷。
(三)坚持民主、平等沟通,反对灌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12]这显然要求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亲民的、是朴实无华的,是民主的、是平等的,是以人的发展规律为出发点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著特征就是灌输,使教育对象“被迫”去接受,去践行。“当个体感觉到这些常识对自己的自由是一种威胁时,他们就会产生很强的反抗心理。”[13]这导致教育对象的思想更加混乱、心理更加迷茫和困惑。究其原因,教育者忽略了“价值中立”的教育原则。所谓“价值中立”是 “援引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者对学生不进行价值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价值认知保持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偏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对学生的价值判断进行疏导,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自己固有的价值判断。”[14]“价值中立”要求教育者在对教育对象进行心理疏导时,切记不要把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强加给教育对象或武断的给教育对象进行评判。在这样的基础进行心理疏导,才有民主、平等的可能。因此在心理疏导中,坚持民主、平等,教育对象才敢放开自己,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惑。这样不仅有效的避免了灌输教育的弊端,还潜移默化的让教育对象主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审视自己的思想误区,最终使教育对象收获令自己信服的思想火花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王仕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5]张曼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功能及其实现[D].浙江大学,2014.
[6]周艳荣.论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87-88.
[7]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7):89-96.
[8](美)亨廷顿(Huntington,S.P.).《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美)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2](美)罗伯特·A·巴隆、尼拉.R.布兰斯科姆、唐.R.伯恩.社会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孟德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对象论文; 心理论文; 思想论文; 认知论文; 自己的论文; 价值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