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国家对外经济交流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动向论文,对外经济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亚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中亚五国位于亚洲大陆中部,前苏联亚洲部分的西南部,北接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西濒里海,南与伊朗、阿富汗毗邻、东北端临接内蒙。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我国新疆接壤。中亚五国不仅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上有着很多的一致性。
一、中亚国家对外经济交流概况
中亚地区历史上曾一度是古代东西方商人往来的必经之路。在沙皇俄国来到中亚以前的若干世纪内,中亚地区各民族不断受到外来民族的影响,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了相当发达的中亚文化。哈萨克斯坦是前苏联第三大共和国,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乌兹别克、土库曼和塔吉克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中亚五国的国民经济虽然各具特点,但在发展水平、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向等方面总体上具有共性,中亚地区长期以来处于半封闭状态,与外界联系较少。除了哈萨克斯坦之外,一向被认为是前苏联最落后、最贫穷的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均低于前苏联的平均水平。
目前,中亚各国的经济虽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但工业仍然主要是对原料的初加工。中亚五国基本上是向境外输送能源和提供原材料的基地,整个经济发展呈不平衡状态。例如,哈萨克斯坦所产的煤、金属和石油被输送到属俄罗斯的乌拉尔重工业区和西伯利亚的各个新兴工业区。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哈萨克斯坦是肉类、谷物、羊毛和水果等农产品的主要供应者,40%以上的工业制成品仍需要从其他共和国输入。仅仅从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就要输入所需要的半数的毛织品和棉织品,80%以上的手表等。中亚五国的情况大都如此。
总之,中亚五国的经济基本上是向前苏联其他国家输送工农业原料以换取工业制成品,他们与前苏联其他共和国特别是欧洲地区诸国的经济关系,类似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中亚国家对外经济交流特征
1.实行全面开放和对外政策。中亚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独立不久就纷纷实行全面开放的对外政策。除极力维持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联系外,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及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
首先,从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上的依存关系和地缘政治以及安全上的考虑,中亚各国积极发展与俄罗期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尤其是数个世纪以来,中亚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与俄罗斯联在一起,这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方向,有着决定作用。
其次,从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吸引外资以及争取经济援助以利本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中亚各国积极发展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贸合作。1993年土库曼斯坦开始动工修建一条通往伊拉克和进一步通往土耳其的天然管道,建成后将向欧洲每年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土库曼斯坦利用拥有比其他中亚国家更多原料资源的条件,同西方建立特殊的贸易关系。
第三,由于地缘、种族、宗教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中亚五国也十分重视发展与土耳其、伊朗等伊斯兰国家的经贸关系。1993年4月28-29日,土耳其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了一次“黑海能源与天然气”会议,对中亚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一番估价。土耳其能源部长在致开幕词时讲:“由于前苏联的解体,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土耳其又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土耳其将竭尽全力承担这一重任。而中亚地区尚未发现的自然资源也应用于人类发展的目的”。与会的经济学家和石油专家论证中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与海湾地区一样富有。与会者强调指出,独立的中亚各国正在接受一种自由市场机制,而土耳其由于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她必将在这一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土耳其的主要贸易伙伴为欧共体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成员国,但这一局面近来已发生了变化。目前土耳其正在扩大对中亚地区的出口贸易,大部分集中于乌兹别克斯坦。与1992年同期相比,1993年1-2月出口额增长最快的是向乌兹别克的出口。1992年头2个月对乌兹别克出口额为9000美元,而1993年头2个月则达272万美元。
最后,中亚国家为了应付独立后所面临的一些经济、政治方面的共同的问题,也增强了本地区国家间的合作。1992年4月,中亚五国领导人在比什凯克会晤,指出五个国家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建立密切合作的新关系。1993年初,五国首脑又在塔什干聚会,就进一步加强相互间合作等问题发表联合声明。
2.放宽管制,制订有关法规,促进对外开放。独立后,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困境,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中亚各国政府逐步放宽外贸的国家统制,对外经贸活动实行放开经营。中亚国家宣布,开放经济的原则是它们逐步加入世界经济联系和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中亚国家认识到,最大限度地接近公认的法规和原则,这是加入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条件。中亚国家现在已通过了一系列为经济关系改革创造法律框架的重要的法律文件。在颁布的法律文件中主要有:《所有制法》,《企业法》、《银行和银行业务法》、《企业、联合公司和组织的税收法》、《对外经济活动法》、《外国投资法》、《外汇调节法》等。
3.经济结构畸形造成的对外依赖严重。长期以来生产的片面发展使中亚国家经济结构严重畸形。中亚五国经济发展对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依赖十分严重。从工业发展看,中亚国家工业发展所需的机械设备,除个别品种外,绝大部分要靠俄罗斯联邦和其他独联体国家提供。制成品甚至食品的大部分也靠外部供应。而中亚国家现时经济发展水平又决定了他们对自己生产的能源、矿产品以及农业原料的加工能力很差,几乎不做任何加工便被运往其他国家进行加工或消费。
4.国际分工不利引起的严重外贸逆差。在前苏联时期,中亚五国就处于片面的生产分工那样一种十分不利的地位,主要靠出口原材料换取日用品和机器设备。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成为一个个主权国家后,中亚五国与俄罗斯联邦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联系和生产分工状况并无多大变化。易货贸易仍是中亚国家与独联体其他国家交换的主要方式。所不同的是,独立后,中亚多数国家的一些出口原材料产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了出口能力。例如,1992年哈萨克斯坦整个工业停留在1981年水平上,与1992年相比,石油开采量下降导致主要石油加工产品的生产减少4-9%,炼焦煤开采量减少12%,发电量减少4%,生铁产量减少6%,钢减少5%,轧材减少7%,镁、精铜、铅、钛、锌等有色金属的生产也不同程度下降。1992年消费品产量减少21.5%,其中食品产量减少26.6%,轻工业品产量减少14.8%。出口减少,外汇短缺,在消费品进口呈刚性的情况下,巨额外贸逆差难以避免。1992年,哈萨克斯坦花了3亿美元购买食品和食品原料,占进口总额的64.5%。并且,前苏联历来是工农业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十分低廉、而工业制成品则相对昂贵,其价格剪刀差比国际市场还要大。因此,中亚各国在与前苏联其他国家的易货贸易中普遍存在着巨额逆差。前苏联时期,巨额逆差和生产发展全面依赖联邦财政,而目前这些国家骤然没有了支持,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5.与前苏联境外国家贸易比重小。独立前中亚国家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状态,在对苏联境外国家的贸易比重方面,比其他加盟共和国还要小。1989年,中亚国家苏联境外贸易比重最大的塔吉克斯坦,输出商品额中苏联境外占13.8%,输入额中苏联境外占17.3%。同期,这两项指标乌兹别克为16%和14.9%,吉尔吉斯为1.9%和21.7%,土库曼为9%和17.7%,哈萨克为9.8%和17.1%。并且,中亚各国独立后,都没有搞对外经济联系的经验,缺乏外经外贸干部,与苏联境内贸易一样,与苏联境外国家贸易也都是逆差。这无疑加重了中亚国家经济独立后的困难。
6.吸引外贸起步晚,进展慢。在吸引外资方面,无论是独立前,还是独立后,中亚国家都是十分落后的,独立前的1991年初,前苏联境内共有外资企业2905家,而中亚地区一共才有54家。独立后,中亚各国虽然积极制订对外国投资进行保护等法律规章,对外资敞开大门,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财政困难,吸引外资的整体条件薄弱等问题,因此投资环境没有什么改善。再加上涉外法规不完善,因此,近期内很难大量吸引外资。中亚一些国家自由经济区地点虽已确定,自由经济区法也已制定,但至今几乎无人问津。所建合资企业数目不多,规模也不大,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还起不了多大作用。根据中亚各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投资环境来看,吸引外资短期内还迈不开大步。
7.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历史上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使中亚国家在进出口方面仍然存在着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严峻局面。在出口构成中,初级产品仍占主要地位。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产品中棉花仍占主要地位。1991年,棉花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80%。哈萨克斯坦的出口产品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十分低廉的原材料、半成品占主要地位。1992年哈萨克斯坦的统计公报表明,哈萨克斯坦出口的2/3强仍然是石油和某些石油加工产品、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机器制造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足20%,在进口商品构成中,食品和食品原料,占进口总额的64.5%。在进口构成中,中亚国家进口的主要是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以及日用消费品。例如,土库曼斯坦1989年自己的生产只满足了日用消费品需要量的35%,其余部分靠其他国家供应。独立后这种状况仍未改变,并且更为严重。片面的生产分工造成的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在当前中亚国家经济混乱、危机加深和财政困难的条件下,很难进行调整与改造不合理的进出口结构。不仅给中亚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也使中亚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