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标准下作文修改的认识_文学论文

对新课程标准下作文修改的认识_文学论文

新课标下作文修改的体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评改在“拟题—写作—修改”三个环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人说“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长期以来学生的习作都是由教师来详批细改,而学生拿到作文本时认真一些的能看看评语,而大部分学生只在意自己的分数。传统作文教学中“评改”这一环节的作用基本上被架空。一位教师面对数十个正处于心理转换期的青少年,如何在自己的指导下从学生本人熟悉的人和事中开掘出所要写作的内容,抒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能够全面了解他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体会到他们不断变化的所思所想,运用他们也许需要规范而又新鲜生动的语言,来改好自己的文章。如果在作文评改上没有新的突破,而仍然仅由教师一支笔褒贬是非,主宰乾坤,其结果势必导致学生作文的成人化倾向,这样也有悖于写作教学的初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写作教学时特别强调写作过程,强调写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作为指导性文件,课标明确了改革的方向,这为广大语文工作者和语文教师留下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提倡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而这种学习方式为成员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机会,增加了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作文评改这个薄弱环节上,我们也进一步尝试了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构思出了一种初中作文评改方案,总结为“引而不发,群策群力,分次修改,逐步提高”,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引而不发”:《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如果单纯将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会造成一种学生无从适应的局面。我们设计了一个“作文评改记录卡”,引导着学生如何去评价一篇作文,去欣赏一篇作文,引导他们去感悟一篇成熟一些的作文形成的过程。科学的指导以及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学生来讲都会是受益无限的,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适当的点评,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群策群力”:学习小组由四人组成,一名写作能力相对较强,一名表达能力相对较好,另外两名可以机动地选择,这样便于各取所需,发挥特长。

“分次修改”:利用“小组作文修改记录卡”对作文进行多次修改,学生每次集中重点修改一个问题,这样便于目的明确,集中精力可以把问题改得深刻,从而避免了盲目抓瞎,能更为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比如,第一次的修改重点是详略,第二次重点改语言,等等。怎么才能改好则由小组成员具体商量,并参考教师的合理建议。

“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地修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样,小组成员的建议便于作者接受,每一个人在集体的力量下也会成长得更快。

在此列举教学实例:一个关于我的故事(习作略)

这个题目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个作文题,要求写出真情实感。我教的班里有一个学生交上来这样一篇作文。这样的文章在学生中很典型。对刚刚进入中学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受或许从成人的角度看是感觉不到的。其实这个题材如果处理好能写成一篇不错的文章。于是在作文讲评课上,这位同学所在小组讨论得十分热烈,你一言,我一语,文章的问题被一一罗列在记录卡上:

小组作文评改记录卡

姓名 张浩 文题类型 命题作文 体裁记叙文

书写 较乱评分 40分评改者 小组成员

题目

一个关于我的故事

中心

不知道

结构

混乱

优美 “感觉每个同学都是那样的熟悉,感觉老师是那样

语句 的亲切。”只有这句能恰当地表达你当时的心情。

病句 没……

看完文章,一个字“昏”。文章的中心到底是什

么?是进错班了还是找办公室的经历?刚开始还

以为是凑字哩!直到后面才恍然大悟,让人捧腹大

一些 笑。笑的是素材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捕捉到任

何一点,都会有隐含的道理,何不再写写感受呢?

然而最大的问题是详略不当,大部分文字不能突出

建议 主题,应把第二段压缩再压缩。语言有些干涩,没

有自己的特色,而独特的心理描写太少。难道在巍

巍中华文字宝库中就找不出合适词语来描写你当

时的心情吗?

作者 我只是再现了一遍当时的情景,第二段确实写

反馈 得太多了。还得写点心情。

习作原文修改稿1:

一个关于我的故事

这件事发生在前些天的晚自习的时候。

下午4点多,我去卫生室打甲肝疫苗。回来后,旁边的同学都说高老师找我。我想:我英语这么差,不会是老师要批我吧。我硬着头皮去找高老师。因为刚开学不久,所以老师的办公室我还不熟悉。(只知道白老师的办公室和陈老师的挨在一起。)我以为高老师和白老师是一个办公室。我也没多想,直接去了白老师的办公室。刚巧,高老师在接见一个学生家长,白老师看见我,问我,“是找我吗?”我说,(“不是”“那是找高老师吧”,)“找高老师。”高老师抬头看见我说:“张浩,你的作业本在我办公室的桌子上,(我办公室就在最西边那间。到了你再问问那儿的老师。)作业错误太多,回去看怎么改,家长签字。”(我谢了老师,走出了办公室。)

(我来到最西边的办公室,我喊了声:“报告”“进来”我进去了。刚好有个老师在里面。我说“老师,您知道高老师的办公桌是哪个?”“就那张”老师用手指了一下高老师的桌子。我说:“谢谢老师”。那老师“嗯”了一声。我过去,见果然有我的本。我边往外走,边看。出门的时候说了声再见就走了。)我找到本,边看边往前走,想怎么改。

这时,我(发现)感觉好像到了,也没仔细看,直接就进去了。但刚到门口,我发现:老师怎么变成了别的人。我想可能是陈老师出去了。再往旁边看——班里一个人都不少,根本没有我的座位,而且也没有我认识的同学。立刻意识到我走错班了。(突然发现这不是我们班。)我有点慌,站在那一时竟不知该怎么办。我灵机一动:必须找点无关紧要的说,否则必然会使这些同学笑话我的。我突然想到了运动会。那老师先愣了一下,小声问我:“你有什么事?”同学也都把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等我说话。我就装着沉着冷静的样子来到老师面前说“请你们班尽快填完运动会的报名表,交到体育组”那老师说:“哦。”我就退出去了。

把门关上后,我腿发软,连走回班的力气都没了。我喘了几口气,擦了把头上的汗。

回到班后,感觉每个同学都是那样的熟悉,感觉老师是那样的亲切。

现在我想:如果当时我直接说:“对不起,我走错了”那一定会闹出大笑话的。

我为自己的灵活应变能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小组作文评改记录卡

姓名 张浩文题 命题作文 体裁记叙文

书写 较整齐 评分70分评改者 小组成员

题目 一个关于我的故事

中心 遇事不慌,灵活应变。

结构 能看出一些层次了

优美 “我有点慌,站在那一时竟不知该怎么办。”“把

语句 门关上后,我腿发软,连走回班的力气都没了。我

赏析 喘了几口气,擦了把头上的汗。”

心理很真实,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病句 无

比上一篇主次划分细致了,高潮部分描写细致

多了,可第二段还是很长,语言很平白,叽里呱啦一

一些 大堆,却不知道到底在说明什么,和文章的主旨有

什么关系,让人莫名其妙。是否本想写转来转去晕

了头?那就不用写详细的人物对话了,注意一些心

建议 理描写。后面的心理描写还不够生动。最后的结

论写得太少了吧!现在的作文像冬天里干巴巴的

树干,没有叶子装饰一样。

在小组同学的建议下修改后,自己感觉看的时

作者 候有兴趣了。只是语言,自己也知道不够生动,可

反馈 是怎么提高呢?宁静建议我多阅读,多背好词好

句。以后尽量做到。

习作原文修改稿2:(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生活中有很多作为我们成人所无法感受的只属于他们的乐趣与意义。善于发现,善于保护孩子这种真切而又真诚的感受,作为老师,我想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地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孩子在同龄人之间用他们自己特有的方式交流,这种交流出的思想也容易被接受。小组四个人的搭配是按照写作能力的大小搭配开来,合理地引导,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还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孩子的表现力。

标签:;  ;  

对新课程标准下作文修改的认识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