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它不仅承担着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还要为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承担着工具的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面对着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新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验在于积累,只有不断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不断探讨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扎实推进双基训练,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促其成长。几年来,我一直秉持着这些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践行着以下几点:
一、 心中有生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想自己之所想,说自己之想说,特别是学习小组中的合作学习,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言为心声,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这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是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既学会了合作,又培养了个性意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变得更独立,更有主见,更具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从而促其情感得到更好的培养。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用爱心、责任心和教学上的精心设计,为语文课堂浓妆亦或淡抹,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语文天地里,流连徜徉,采撷品味,捡拾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朵又一朵。要想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必须要关注学生,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时时处处,抓学生的心,拢学生的眼,让学生想语文,爱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当成自己学校生活中,最具魅力和最有意义的事情。
二、潜心会文
其实语文并不复杂,特别是小学语文,从知识层面来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语文课原本也并不复杂,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根溯源,删繁就简。具体而言,语文课要解决的就是十个字:那就是--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研究的重点通常要放在“怎么写”上。“写什么”就是从字词句段篇中感知文本的内容,“怎么写”就是要研究作者是怎样来布局谋篇的,“为什么写”探索的是文章字里行间孕含的人文情怀,思想意义,这三者正好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研究写什么,就是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了解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学习字词,了解大意,这也就是一篇文章初读的任务。完成了这一环节之后,接下来就寻着文章的主线,探究文章的每一个部分,要抓重点句段来精读细研,最后再回归到整体,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写作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次的回归“整体”,是一种阅读体验后对文章精华的“浓缩”。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来看,就是要让学生圈圈画画,学习字词;读读背背,丰富积累;品品悟悟,熏陶感染;说说议议,发展语言;写写练练,扩展思维。教师要在关键处,难点处,疑惑处指导点拔,教师还要在适当的地方为学生“搭梯子”,让学生跳一跳,攀一攀,就可以摘到“果实”。这其间,教师不必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讨巧,当然这“不必”绝不是敷衍赛责,草率应付,而是要精心准备,潜心会文,简化过程,重在实效,简简单单教语文。不要图热闹,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一个空壳,变成”鸡肋“,要让学生的眼耳手口心随着教师的指挥灵动,而不是僵硬地被拉动,这样,才能把语文课变成一个语言文字训练的、食之有味的“营养大餐”。
三、目标明确
有人给语文目标做了一个小借用是:“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这就是语文应该干的活。再者,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口语课,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学无所获。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真正呈现语文的本来“模样”呢?首先就要给语文课定好位,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语文课标》所规定的各学段的目标任务,教学目标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把各个学段教学目标的基础打牢。有这样一段话,叫“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文章的体裁、题材、风格、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设计好每堂课的任务清单,学生的预设活动等。”第三学段中的“推想”“辨别”“体会”从程度上、内涵上、分量上都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学中的目标定位,就一定要有所区别,难易度上要见出分晓,效果上要有更高体现。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标所要达到的各项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率意识、要有节约意识,要面向全体,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扎扎实实推进语言文字训练。在小学阶段,要打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要坚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既要学生学会,又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学海遨游,以书为伴。语文教师就是要让语文课本成为学生成长的最好伙伴,并能学以致用,潜心会文,把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论文作者:曹维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语文课论文; 文章论文; 要让论文; 要有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