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技术进步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62年以来,韩国每年保持了7-14%的增长速度, 人均GNP 自1962年的82美元达到1995年10076美元,增长122倍。期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三次转型,即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变,目前正由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在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中,技术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韩国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演变中的影响及作用作一探讨。
一、韩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60年代初期,韩国确立并实施了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能力。整个60年代,轻纺工业成为韩国经济中最重要的增长点,促使韩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到1970年,韩国的农业在GNP中的比重比1960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 而制造业(包括采矿业)的比重则上升了8.8个百分点。
70年代,由于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弱化,韩国就把产业发展的重点向钢铁、石化工业及机械电子工业转移,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从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转变。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重(按附加价值计算),1962年只有31.4%,到1991年增长为64.9%,平均每10年增长12.8个百分点。
从80年代初开始,韩国再次制订和实施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表1 韩国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 工业结构
农林渔业 矿工业 社会间接 重化工业
轻工业
资本及其他
1961 40.215.2
44.6 * 31.4
68.6 *
1966 35.420.1
44.535.9
64.1
1971 27.222.5
50.239.3
60.7
1976 23.628.7
47.747.0
53.0
1981 15.631.3
53.152.1
47.9
1986 11.532.6
55.957.4
42.6
1991 8.127.9
64.064.9
35.1
注:* 1962年的统计。
资源来源:《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4年第29-30期。
图1 韩国出口结构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韩国东亚日报,1995年10月28日
这样,经过30多年的努力,韩国已基本形成了技术引进与创新——产业升级——出口产品结构高级化的良性循环发展,产业发展开始走上知识、技术密集化道路。1994年韩国工业产品出口已占其出口总额的96%,而初级产品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3.4%(如图1)。另据韩国贸易协会的统计,1985年韩国重化工业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率只有49.8%,而1995年上半年已大幅度提高到71.3%,同期轻工业产品出口所占比率则相应地由28.6%降为24.2%,这充分显示了韩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态势。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反映。
二、韩国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途径
韩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技术进步的结果。
图2 韩国工业化发展模式
a,组装技术为中心
b,组装技术+加工技术
[主导产业]
*1 纤维、玩具、杂货、合板等
*2 纤维、杂货、合板、收音机等
*3 纤维、收音机、电视、造船等
*4 钢铁、造船、电视、半导体、汽车等
*5 钢铁、半导体、计算机、汽车、零部件产业等
资料来源:(日)服部民夫《韩国的工业化—发展的构图》,亚洲经济出版社,昭和62年。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产业技术水平从组装型、成熟型向加工型、尖端型的转化,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和升级。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韩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整个过程中,技术发展有其特殊的必要性:一是扩大出口的需要。韩国最初的产业基础严重落后,自然资源贫乏,资本不雄厚,在扩大出口能力的各种要素中,努力依靠技术进步是必然的选择。二是使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换的需要。80年代国际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一般的资本实力的竞争转向了技术竞争。保持国际竞争力和获得最大比较利益的关键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的转换。可以说,在过去的30多年中,技术进步极大地带动了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而技术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则是韩国技术进步的两个主要途径。
1、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战后初期,韩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几乎都远落后于欧、美、日。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民族工业和基础工业在韩国产业结构中几乎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果断采取了引进技术的策略,通过仿制和实践中学习的方式来提高本国的产业技术层次。造船、机械等整体设备制造工业,在生产设备前期安装和产品设计上,主要通过许可证贸易和咨询等常规方式引进;电子、汽车等批量生产工业也采取常规引进方式,但依赖程度较低,且更加注重消化吸收;化学、水泥、造纸、钢铁等连续加工工业则采取交钥匙合同的引进方式。一直到70、80年代,技术引进一直是韩国产业技术发展中广泛采用的方式,并且现在仍然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韩国技术引进的主要特点是:①重视引进技术的选择。韩国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始终把着眼点放在长期的工业化战略目标上。因此,大部分技术引进是集中在一些经过选择的重要工业领域,有2/3 以上集中在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电器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一直居首位(表2)。②重视非贸易型引进方式。据1976 年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对韩国112家公司的调查,它们的某些加工技术的72%是通过“非贸易”途径获得的。其主要方式是科技人员往来和交流。③重视消化吸收。韩国的技术引进之所以成功,重要原因在于肯在消化吸收上下功夫。可以直接利用别国的先进技术是后起国家的一个重要“后发优势”,但成功的技术引进远不是像将一部机器搬进来运转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充满创新的活动。韩国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做法主要有三个:一是模仿,对引进设备进行全面剖析、测验,然后进行仿制。二是发展,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作为自己研究开发的起点,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三是把各国的技术综合起来,各取所长,在综合改造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
表2 韩国按工业分类的技术引进
资料来源:(韩)宋钟谷、苏诸海:《韩国私营部门和政府在技术转让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研究》,1996.4。
2、技术开发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光靠技术引进,即便能完全地加以消化吸收,最多也只能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就是说尽管以“组装型”技术为中心的产业发展,使韩国具有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但由于这种以引进技术为主的产业技术本身的脆弱性,使得现有的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第一,由于“组装型”技术主要适合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对其它产业的技术波及效果低,相应地造成零部件和原材料工业部门技术发展的落后,进口依存度偏大。第二,对以“组装型”技术为主要形式的产业来说,大企业在筹集资金、分担风险、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比中小型企业具有优势,使得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基础落后,发展相对缓慢。第三,“组装型”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确保以成本优势为基础的价格竞争力,这种技术结构难以适应韩元升值、工资上涨等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因此,进入80年代,韩国开始重视技术的自主开发,加强对设计、制作技术为中心的“加工型”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发展高技术产业。①科技投入保持较高水平,且逐年大幅度增加。1979年至1988年,韩国的科技投入年均增率为23.3%,1988年科研经费投入占GNP的比率为2.1%,到1993年达到了3.4%,居世界之首。②广建科研机构。 韩国目前已拥有10多个国家研究所和一家国立研究院,1个大德科学城,7个尖端科技园区,并在汉城大学、全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13个高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还专门设立了韩国产业技术科学研究院,以协调和资助产、学、研的科研工作,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融合。③不惜重金,培养人才。一方面,通过新设产业技术大学,派人出国进修等途径,培养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不惜花巨额费用,积极招揽海外专业人才。④鼓励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活动。1981年韩国企业拥有科研机构仅43个,研究人员2086人,而到1991年6月底,已猛增至1087个,研究人员5.4万名。从1989年至1993年,韩国大企业的科研经费支出年均增幅达16.5%,中小企业则高达25%以上。近几年来,韩国的企业承担了约75%的研究项目,在产业技术开发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韩国企业的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许多由企业研究开发的新产品成功地应用于生产,不仅大大提高了产业的技术水平,而且促使其技术进步活动成为了企业经济活动和国家工业活动的常规组成部分。
正是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技术开发,韩国较快地在部分高技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建立起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如半导体芯片、录像机、彩色电视机、造船、钢铁、汽车等。
诚然,韩国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对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一过程并非是纯粹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所使然,或者说并不完全是由技术进步的内在逻辑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而是按照技术和经济发展规律,发挥政府作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例如,韩国政府依靠个别战略产业立法来推进重化工业化进程。1967年政府就发布了《机械工业发展法》,1969年又通过了《钢铁工业发展法》、《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法》、《电子工业发展法》、《造船工业发展法》。特别是在1973年提出《重化工业化宣言》,旨在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改变工业结构,加强出口竞争力。
80年代韩国政府把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技术立国”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因此,80年代的产业结构新转变是以产业技术开发为重点展开的,政府的相应政策措施有:
第一,制定一系列技术发展的政策法规,如《科学技术振兴法》、《技术开发促进法》(1985年8 月两法经修改合并为《技术革新促进法》)、《产业经济技术研究法》、《国家技术人员资格法》、《技术人员雇佣法》、《职业训练法》、《外资引进法》(1984年修订)、《公正往来法》和《电子通讯基本法》、《遗传工程育成法》等。
第二,提出以技术创新、提高效率为中心的“产业合理化”政策。1986年7月公布的《工业发展法》规定了整顿“不景气夕阳产业”、 扶植“有望幼稚产业”,以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提高效率,实施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重要产业政策。
第三,改变产业鼓励制度。韩国政府把过去以特定产业为中心的支持体制改为技术开发投资为中心的支持体制。具体政策措施有:降低技术开发贷款利率(从原来的14%降到8—9%)、健全技术开发基金制度、修改税收制度、降低技术开发所需的原材料价格、扩大和扶助风险投资、修改证券往来制度、调整驻外推销员、扩大政府订购新产品数量等。此外,政府对民间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部分费用。企业申请并获技术振兴审议会批准的重点研究课题,政府负担50%的研究费;中小企业的获批准的重点课题,政府负担70%的研究费。
第四,建设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科学技术城。在70年代中期开始投建的大德科学城,在80年代有了迅速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集研究所、大学、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文化福利设施于一身的研究开发的理想环境。
以上所有政府计划、政策和法律都为韩国的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几点启示
目前,韩国不仅掌握了诸如钢铁、造船等传统产业技术,而且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彩电、汽车和个人电脑等产业中,也已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主要竞争者。了解韩国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早期成功的工业化,同时也通过自主的技术开发研究促进经济的快速、持续的增长,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于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浙江来说,更有着重要的启示。
1、技术引进是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浙江在今后一个时期内, 自主技术开发能力的增强是有限的。而产业技术水平又亟待提高。因此,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技术将主要通过大量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引进技术推进技术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在技术引进中坚持高起点,即引进技术档次要高、重视优势产业主体技术的引进、从高外汇成本的低级引进方式为主向低外汇成本的高级引进方式为主转变,并进一步推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2、恰当选择自身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技术领域, 集中力量重点开发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浙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低素质的数量扩张一直居支配地位,这种数量速度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它的合理性,但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质量及技术层次的劣势。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只有突出相对优势,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优势。因此,浙江有必要结合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可能,选择主导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战略核心技术攻关,迅速形成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3、振兴科技和促进产业升级,关键是人才。 没有全体劳动者文化水平的提高,即使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也不可能有高效率、高效益。没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就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水平上的差距。韩国在70年代就确立了人的智力开发、自主研究开发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出口三头并进的科教发展战略。而浙江目前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因此,要实施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移,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更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
4、要使技术进步有效地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还有赖于政府政策的诱导扶持。企业对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不高、技改投资滑坡、新产品开发萎缩,与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投资政策等都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强化政府的调控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