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景观需求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竖向空间规划论文_韦弘夏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山地是中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复杂化,人们对山地城市空间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地城市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和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赋予了山地城市景观更多的魅力,但目前山地城市竖向规划建设中大量存在着丧失地域个性特色和缺乏整体性的就竖向规划论竖向规划的现象。为此,寻求解决山地城市竖向与景观相协调的竖向空间规划研已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山地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需求;公共空间;竖向空间规划

中国人口众多,缺乏相应的耕地,位于山坡丘陵地区的城镇还有很多。如何少占良田,更好地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山地转变为可用的城市建设用地,同时又能营造出高质量而不同于平地城镇的景观环境,研究探索一种山地城市开发模式,这样的课题是有长期现实意义的,也是未来山地城市发展的必然态势。尽管山地城市的开发和平地比较有许多不利,但在保护耕地、结合地形、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以及塑造空间特色和视觉景观等方面有很多优势,是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本文通过提出由竖向规划到竖向空间素质理念的转变,对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建立分类标准,就各构成要素提出运用视觉景观因素的处理方式,以创造景观特色鲜明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

1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1.1 竖向规划的涵义

根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定义为: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缓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2 山地城市的概念

如何来界定山地城市,至今还没有严格的定义。本文中“山地”概念涉及的地貌范围,一方面是指被普遍认同的地貌学上的山地概念,即《辞海》与《地理学词典》中的相关概念,“在这一环境中,地貌的表现形态可能是坡地也可能是平地;另一方面,也包括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

山地城市的概念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山地城市是指城市选址并修建于山坡和丘陵的复杂地形之上,城市发展的地形环境内断面坡度≥5%,垂直分割深度(2X2km计算面积相对高差)≧25M的城镇,其各项使用功能,如居住、生产、交通、绿化等用地是在起伏不平的地形上来组织和形成的,并构成了与平原城市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如我国著名的山城重庆、青岛、香港、以及宜宾、遵义、攀枝花等。[1`国外的阿尔巴尼亚、黑山、塞尔维亚大部分地区的城市都属于山地城市。而广义的山地城市,更强调山体山形与城市格局的构成关系,虽然城市的建成区是在相对平坦的用地上,但整个城市却因山体、水域地形的存在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格局,从而对城市的形态和特征产生较大的影响,形成以山体为城市用地组成部分或背景的城市,也应属于山地城市范畴,如珠海、拉萨、厦门、桂林、丽江、三亚等等。

规划一个城市,就城市论城市是简单孤立的,因为城市与其周围地区是保持紧密联系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今天,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已十分明显,本文提到的山地城市是一个相对的、广义的概念。

2 山地城市的竖向规划与存在问题

2.1 山地城市竖向规划

山地城市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如地形变化、选址条件、气候条件和生物多样性、景观环境等特点以及山体、水体、海拨高度的制约等,给山地城市竖向空间规划增加了许多复杂的影响因素、限制条件,必须考虑全局,由此山地城市竖向规划有着山地城市明显的特征:

2.1.1 用地规模和结构形态完全不同于平原城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在不断地向周边山地拓展,城市周围山地复杂地形和自然环境条件,会对城市的发展方向、空间布局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尽管城市建设在平坦的用地上,如贵阳,昆明,桂林,杭州,烟台显著受到影响。

2.1.2 山地城市丰富多变的竖向景观

对丰富多样的地形来说,景观环境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使产生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模式和整体形象,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建筑和不断变化的天际线,城市和周围的山脉和河流形成其独特的三维景观。

2.2 山地城市竖向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

从城市整体景观和特色来看,大量的平原城市规划理念被用于山地城市当中。[2]自身的景观特色被大量的抹杀。主要表现的突出问题为:景观结构的失衡,景观特色的丧失以及不考虑周围环境布置不当引起的视觉污染。

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套适合山地城市视觉景观需求的竖向空间规划系统理论作为指导,为了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有效保护实施,适度开发,创造适合其发展的山地城市景观特色环境,促使山地城市景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 由竖向规划到竖向空间塑造的转变

目前,以经济安全为原则的片面追求而忽略竖向空间规划美观,经过较为系统的分析,使景观要素和方法成为竖向空间规划中有特色的视野。在此框架下,道路交通系统、区域开发模式、经济政策、城市决策等基本因素,研究如何引导山地城市特定场地空间的塑造,以探讨一种景观的、灵活的、可持续创造的竖向空间规划理论方法。原则是以视觉为切入点实例研究山地竖向空间的问题。

竖向空间塑造是以规划区域的用地规划目标为导向,在解决安全、排水、交通、土方平衡等问题的基础之上,重点从景观的视角考虑竖向设计,使之更加有力支撑用地规划的意愿,打造富有特色的竖向城市空间景观。

3.1 结合山水基础进行视觉景观竖向空间塑造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应充分利用各种构成要素,形成了富有戏剧性变化的竖向空间。竖向空间应变化有序、层次分明:视觉景观竖向空间规划中应充分的“借山用水”,丰富景观的异质度。

3.2 完善城市纵向空间形态

山地城市的首要特点就是纵向空间层次复杂、丰富,更有层次性。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有效的利用山、城、水纵向的层次关系。营造出丰富的景观城市空间。在规划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本身地域特点,对标志性建筑物进行重点保护,加强景观节点的建设

(2)控制协调城市轮廓线,主要是协调处理好建筑与水体的关系、道路与地形的关系,不同高度的建筑轮廓的衔接关系等,创造良好的天际轮廓线层次。

(3)在城市竖向空间研究时,不仅考虑竖向垂直的轮廓形态,而且应注重纵深的轮廓线层次。留出视线走廊,保持城市视线流畅性和视觉通达性。

图1 山地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框架

4 山地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同一公共空间要素可能会划入不同的构成体系。山地城市公共空间将从竖向空间规划、视觉景观的需求对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建立分类标准。

建立宏观的分类,即以区域性空间、线性空间、节点空间形成第一层次的划分;其次,根据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中的用地性质,即主要使用功能作为基础,综合考虑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等意义将小类划分至前面的3种大类中。(如图1)

4.1 点:节点性空间要素

点是视觉能够感觉到的基本单位,是空间的形状,大小,方向的中心的基础,本身没有形状,颜色。“线”和“面”的生存环境控制和影响点的范围,也是一个显示点的必要条件。点只有在和竖向空间的中才会显露它的个性。公共空间景观竖向空间规划中的点细分为广场和交通性节点。

4.2 线:线性公共空间要素

线是基本元素是在空间的一种形式,是由一个点或移动形式的延续。线可以是直的或弯曲的,或结合很多的直线和曲线,也可以是几何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点的线的长度和方向,长线保持一种延续性,短线可以分隔空间,存在不确定性。

公共空间的界面可分为外部界面和内部界面,它指的是一种自然边界山地城市的发展。通常的宏观外界面是城市边界的地形或组合。内部界面则是用以界定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面,表现为中观和微观层面。不论哪种层面,界面都直接影响到城市中各种公共空间的要素的形态、属性、开发度,而界面的变迁都与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有关,并且界面的变化和山地自然环境不断适应的结果直接形成公共空间的复杂多样性界面。

4.3 面: 区域性公共空间要素

一根一维的线,二维扩展将形成一个面。表面可以是平的,弯曲或扭曲。平面在空间中具有展延的特性。在设计方面,平面可以理解为对其他处理的介质,如纹理或颜色的应用,或作为封闭空间的一种手段。曲面的空间特征活波,自由,流动性,以温和的形式进入环境。

区域性公共空间是指形态上具有面的空间特征,空间容量较大、聚集效应明显、功能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区域性的公共空间不是简单的拼合,也不是量的积累,而是由多种次级空间构成,这样构成的区域性空间的意义在于“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区域性公共空间具体包括:城市绿地公园、商业商务区、住区公共空间三类。

5 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视觉景观因素的处理方式

5.1 点在公共空间的视觉景观因素规划处理方式

5.1.1 利用聚集和累积的特征点,营造空间意境的主题的审美意识点,具有高度积聚的特性,且容易形成视觉的焦点和中心。

点往往成为环境中的主题主景,即是景的焦点也是聚点。在竖向空间规划设计时,要画龙“点睛”来重视这一特性。这种手法的表现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1)在公共空间为突出景观的中心和主题在轴线节点上或者终点,设置景观节点。(如图2)

(2)设置景观元素在构图几何中心,作为视觉焦点。

(3)结合地形的变化设置景观节点

图3 “点”的序列与变化

5.2 线在公共空间的视觉景观因素处理方式

运用设计等高线法进行视觉景观竖向空间处理,其工作简便,可以直接根据原地形变化情况(自然等高线的走向、弯曲情况等)绘制设计等高线,经过土石方计算后,需要修改时,容易着手进行。

5.2.1 公共空间界面的处理

(1)底界面

底界面在公共空间中居民平常使用最为贴近,为构成材质的平整度、色调、图案等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信息。在竖向空间规划中可充分利用台地、 坡地等地形划分空间,用不同铺装材料及绿化等来强化视觉景观效果。

(2)竖向界面

竖向界面,在公共空间景观中常常是各类栅栏,围墙,建筑物,人工瀑布,走廊的墙壁,路灯的形成。比如:在视觉景观中使用挡土墙隔开和限定空间,使建筑与环境关系更为协调。(如图4)

图4 挡土墙装饰的仿佛是建筑入口的影壁

(3)第五立面景观

第五立面景观,顾名思义,就是与常规景观有所区别的。狭义地说,第五立面景观整体空间景观的顶面和底面,而从广义上来说,第五立面景观不仅指代视觉上的超常视点的景观,同时还包括人在第五立面景观中所获得的一系列景象以及感受。

5.3 面在公共空间的视觉景观竖向因素处理方式

5.3.1 挡土墙的视觉景观竖向空间处理手法

挡土墙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设计师应充分运用艺术造景的手法,融入植物、色彩配景等使其面软化,并成为局部地块中富有活力的景观核心,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审美需求。

(1)墙面处理的艺术化

通过雕刻、雕塑等手法在挡土墙的墙体外部展示地域文化形成艺术走廊、科教走廊景点。

(2)外观形态的巧妙设计

应根据基础条件巧妙构思设计挡土墙的外观,尽可能避免太直、太高、太陡的墙体。高差在1m 以内的台地,尽量不设挡土墙在基础较好,而是用斜坡处理,并在斜坡上种植植物花卉构成景观;挡土墙不应一次砌筑成地形高差较大的台地,应划分成多台阶后退式的构筑物,避免形成尺度过大的墙体截面。为从视觉上消除挡土墙的庞大粗笨感,采用人造瀑布或落差处设景观绿化的手法来造景。

5.3.2 充分利用地形,地上与地下结合

(1)地下空间的利用

在平地,人们习惯于采用围的手法来建造空间,但在山地,可采用“围”与“挖”结合的方法向地下要空间,如图5所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既可以改善地面的空间环境,又可以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可以有效地组织城镇居民活动,解决山地地面建设用地的不足。利用地下空间、半地下空间和掩土建筑,作为地下汽车库或停车场、工程运输公共服务设施(如影视场、活动室、杂货店、公共厕所等)等是完全可行的。

图6“城镇阳台”或广场示意

(2)公共建筑屋顶的利用

山地常缺乏较大面积的广场和较长的、水平活动的街道,传统的方法。即利用建筑自身或相邻建筑的平屋顶作为露天平台,并将其相互连通,以满足公共活动场地或晒坝的需要。现在,山地城镇随着建筑层数和容积率的增加,现代化城镇生活品质越来越高,无疑需要更多、较大型的这类公共基础设施支撑,为此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办法加以实施:依附山体,利用公共建筑屋顶,扩大场地面积,形成“城镇阳台”或广场,这种方法可以使居民在较陡的用地中有较均衡的公共活动场。(如图6)

6 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在山地城市中建设出现的忽视自然和人文景观环境,盲目地沿袭平原城市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从而导致山地城市结构的混论、地方特色的消失等一系列问题,重点探讨山地城市竖向空间规划中如何结合视觉景观需求的问题。在碰到与传统方法和工作条件有变化前提下,一般传统的方法就不再适用于新的情况,必须要通过理念、思路、方法的创新来解决新的矛盾,本文在视觉景观方向上做出了部分尝试,希望对不断变化的山地城市建设工作有所帮助与启发。

参考文献:

[1]杜春兰.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D]. 重庆大学博士论文, 2005

[2]王悦. 山地城市外部纵向型景观分析——以滨海山地城市为例[D].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江腾. 基于高品质环境塑造的城市竖向规划[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2): 50-51.

[4]黄光宇, 黄莉芸, 陈娜. 山地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J], 《山地学报》, 2005(01): 14-16

[5]黄光宇. 山地城市[M] . 北京: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2

[6]李文, 叶春旺. 现代园林中景观挡土墙的表现方法探析[J] .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3). 1-4

[7]靳晓军. 议园林挡土墙的艺术处理手法[J]. 现代园艺, 2013(11): 146-147

[8]王中德著. 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9]赵庆. 城市社区第五面景观设计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10]徐思淑, 徐坚著. 山地城镇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d

论文作者:韦弘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基于视觉景观需求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竖向空间规划论文_韦弘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