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社会交往中的教育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资源论文,社会交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社会交往中的教育资源极为丰富,有待人们去有意识地开发利用。但是,这个广大的信息和教育资源库,往往被许多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所忽视。他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没有及时抓住良机对婴幼儿进行生动的现场教育,听任这种教育资源白白地流失和浪费,实在可惜。比如,家长在带孩子探亲访友,与邻里交往,或是参观、购物等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是“目中无人(指孩子)”,不关心孩子的存在,没有意识到孩子应该享有参与的机会和权利,没有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个成员。
由于人们不能有意识地在社会交往中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不善于开发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令家长焦心和头痛的情况,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有的孩子“人来疯”,家里没有客人时,比较听话,客人一来,他顿时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会儿跳沙发,一会儿地上爬,一会儿钻桌子,一会儿高声嚷,谁说他也不听,不把家长和客人放在眼里,使家长感到很难为情,打也不是,骂也不是,不理也不是,客人也同样尴尬。
有的孩子“自我中心”,不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客人来家,他总是好表现自己,想当“中心人物”。他好乱插话,想到什么就乱说乱问,不管大人在说什么,说到哪里了,“横插一杠子”,打断别人说话,胡乱干扰;看见什么好吃、好玩的东西,不经允许,就动手去吃去拿;乱开电视机、收音机,不管是不是吵人和妨碍人家的谈话。如果大人干涉他,或者不理他,他就不高兴,发脾气,大吵大闹,谁也休想得到安宁。
也有这样的孩子,胆子小,怕生人。家长带他串门,他不敢离开半步,不与人交往,也不说话,总是怯生生的;家里来了客人,从不打招呼,怕和客人见面,躲得远远的;甚至对陌生的小朋友也不例外。
如此等等的毛病和缺点,倘若从小在社会交往中,进行引导和教育,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如今,独生子女家庭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更为突出。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进行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首先是与同龄人交往。人们不难发现,孩子喜欢与同龄人一起玩,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孩子同孩子玩,与孩子和成人交往不同,孩子与成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成人往往不理解孩子,孩子又说不清楚,有时心里发急,感到压抑;而孩子的思维方式相同,相互容易沟通和理解,一起跑跑跳跳,打打闹闹,既容易获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满足,又有利于发展思维和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孩子们在游戏玩耍时,常常发生矛盾和纠纷,如争夺玩具。这时,如果大人不急于从中调解(危险情况例外),就可以慢慢使孩子学会独立解决纠纷,学会合作、轮流、分享和礼让。孩子共同活动,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学习和学会帮助别人。大人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是大人帮助孩子,孩子也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会帮助别人。当孩子与孩子一起玩时,他们不能再指望从大人那里去获得帮助,他们要么互相帮助,把共同的活动进行下去;要么谁也玩不起来,使共同活动告吹。这就迫使孩子们学习帮助别人,学会互相帮助。
与家庭成员以外的成人交往,是婴幼儿教育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只要家长增强教育意识,就可以使孩子从小学习和养成对大人讲礼貌。比如,教育孩子,遇见大人时,怎样打招呼,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分辨和判断社会角色,然后选用称呼;而不是每次都让孩子“鹦鹉学舌”,跟着自己去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等,这不利于发展孩子的独立思辨能力;应该使孩子真正懂得尊重,打招呼要像呼唤自己的父母一样亲切。再比如,教孩子需要别人帮助自己做什么时,要说“请您”;得到别人帮助,要说声“谢谢”。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像西方人那样,习惯使用“请”、“谢谢”之类的礼貌语言,认为都是自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何必客套呢?那么,与外人相处,就在客观上创造了使用礼貌用语的环境。其实,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也同样需要提倡使用礼貌语言,这对促进社会的文明礼貌,是大有补益的。和外人交往的场合,也有利于孩子学会尊重大人和长者。比如,不干扰成人的活动,不在大人说话时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说话,不说脏话,不干粗鲁的事。特别是尊敬老人,发现老人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婴幼儿从小学会待人接物,不仅终身受益,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开发社会交往中的教育资源,使孩子理解到自己之外,还有别人存在,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学会判断和分辨社会角色——男女老幼,亲朋邻里等等,用不同方式和不同语言去对待不同角色,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其品德素质和发展交往能力,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也同样有助于发展其记忆、想象、思维以及意志行为(如约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