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户内型变电站,由于站外外单位在距我方施工点3至4米处进行市政排水管道土方开挖、钢板桩施工产生的震动等影响,导致我方站内上述仍处于凝期的混凝土剪力墙、消防水池壁等部位出现爆纹开裂,并有渗漏水现象,影响了该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现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砼体裂缝及漏水部位进行灌浆堵漏施工,并提出具体施工方案。
关键词:压力灌浆;裂缝处理;加固
1引言
本工程为全户内型变电站,站内设有一栋配电装置楼(框架结构,层数为4层,高度17.8米,基底占地面积约11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67平方米)、事故油池、道路、电缆沟等建(构)筑物。
由于站外外单位在距我方施工点3至4米处进行市政排水管道土方开挖、钢板桩施工产生的震动等影响,导致我方站内上述仍处于凝期的混凝土剪力墙、消防水池壁等部位出现爆纹开裂,并有渗漏水现象,影响了该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现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砼体裂缝及漏水部位进行灌浆堵漏施工,并提出具体施工方案。
1.1施工的流程
施工流程:找出渗漏水裂缝、渗漏水点→凿槽→埋设注浆管→封管及封槽→灌浆→浇注细石混凝土找平层(含耐磨层)→清理。
1.2施工的目的
1.2.1通过化学灌浆处理,把砼裂缝粘结起来,使剪力墙的整体强度达到原设计要求。经灌浆处理后的裂缝能达到原设计及规范要求,在设计年限内,不重新开裂、不渗漏,达到永久性修复完好的效果。
1.2.2砼裂缝经灌浆处理后,浆液不但充满裂缝,同时使裂缝两边的砼体孔隙达到充分的填密效果,从而使裂缝达到防渗漏的目的。
1.2.3浆液对钢筋具有极强的保护作用,从而使钢筋免受腐蚀。
1.2.4经灌浆粘结处理后的砼裂缝不再开裂。
1.3灌浆材料选择:改性环氧浆液等材料
改性环氧浆液是中科院广州化学所于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首研成功的高科技成果,经过20多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技术含量最高,性能最稳定的补强粘结材料。
1.3.1该材料可应用在:
1.3.1.1加固密实砂浆层。灌浆粘结法除能将裂缝粘结外,还可以把低标号的密实砂浆砼体进行渗透固结,达到提高砼体标号的效果。
1.3.1.2对砼体内钢筋的保护。灌浆粘结时可使浆液沿钢筋走向渗透,达到保护钢筋、增强钢筋与砼体粘结的效果。
1.3.1.3对砼裂缝粘结具有较宽加固带。灌浆粘结时,浆液除充满裂缝外,还进一步渗透到两侧的毛细缝隙中,从而使加固带变宽。
1.3.1.4可在砼体处于动载开合的情况下进行灌浆粘结修复。
1.3.1.5可修复严重破损的砼裂缝,如火烧缝等。
1.3.1.6不同种类的裂缝粘结。包括大到十几厘米、小到0.01mm裂缝;可粘结干缝、湿缝、水下缝;可粘结被油、有机物、灰尘等污染的裂缝。
1.3.1.7经灌浆处理后的裂缝不重新开裂、不渗漏。
1.3.1.8使用温度范围。用于砼裂缝的粘结材料可在-20~150℃范围内施工,固结后在-70~150℃范围长期使用。
1.3.2该材料特点:起始粘度小,渗透能力强,粘结强度和抗压强度高,抗渗性能好。
1.3.3该材料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1.3.3.1初始粘度:20-50×10-3pa.s
1.3.3.2初凝时间:8~24小时
1.3.3.3纯胶体抗压强度:>50MPa
1.3.3.4压缩变形量:40~60%
1.3.3.5粘结强度(8字模水泥砂浆块)>2.5MPa
1.3.4灌浆时浆液配制。用量杯准确量出每次需配的改性环氧浆液(每次一般配制500ml),然后按其用量的10~12%用量筒量取固化剂加入其中,搅拌均匀即可用予灌浆,每次配制浆液要求在一个小时内用完。
1.3.5对于裂缝宽度≥2mm的裂缝,可采用起始粘度≥100CP的浆液灌浆,但亦可采用初始粘度为20~50CP的浆液(起始粘度不同,其他性能指标相同)。
1.4渗漏水部位的确定
1.4.1找出地下室存在渗漏的潮湿部位。
1.4.2将潮湿渗漏部位的原细石混凝土找平层打凿并清理干净(至结构层面)。
1.4.3在结构层面找出渗漏水点及渗漏水缝。
1.5渗漏水裂缝(含渗漏水点)处理工艺
1.5.1沿渗漏水裂缝,用冲击锤打一条小槽(宽约2cm,深4~6cm),清洗干净后埋设注浆管,管距一般为30~50cm,然后用速凝剂混干水泥封管且把小槽封平。
1.5.2对渗漏水点用冲击锤打成“V”型孔,孔深一般6~8cm(周边打至不渗漏水为止),清洗干净后埋设注浆管,然后用速凝剂混干水泥封管且把孔封平。
1.5.3在灌浆管处套1根约12cm长ф10mm的高压管,再用铁丝把高压管扎紧。
1.5.4灌浆。待封缝材料固结后进行灌浆。灌浆时用灌浆泵把化学浆从灌浆咀处灌入,灌浆压力需缓慢增加,当灌浆压力上升到1MPa后,在没有加压的前提下,若灌浆泵的压力表指示针在2~3min内基本不下滑,即可停止该咀灌浆并将其封闭,移至下一咀续灌。在灌浆过程中,若出现灌浆咀通浆情况,即将通浆咀封闭(用铁丝扎紧高压管口。注:灌浆前所有灌浆管需套1根长约10cm的高压管),若出现封缝部位漏浆,即应停止灌浆,用封漏材料将漏浆部位堵住。灌浆时最高压力暂定为1MPa。
1.5.5封管,灌浆完毕后,用铁丝扎紧套在灌浆咀上的高压管口。
2 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
2.1 质量目标
2.1.1 工程竣工验收质量保证达到优良标准。
2.1.2 以每一天的工作质量保证每周的工作质量,以每周的工作质量保证每月的工作质量;以单元工作质量保证单个系统的工作质量,以单个系统的工作质量保证整体的工作质量,确保实现优良工程。
2.1.3、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为100%,分项工程质量优良率为90%以上,其中:保证项优良率 95%
允许偏差项优良率 90%
工程观感质量评分 90%
2.2、质量保证措施
2.2.1、质量保证体系及组织机构
公司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换证审查,并有效运行。
本工程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质量安全总监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本工程质量管理。
2.2.2、质量保证措施
明确施工班组、质检员、施工员、材料员、项目技术负责人、质量总监、项目经理的质量管理职责,实行质量目标层层分解,分解到每一个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分解到每一个制作部件和安装部件。
加强质量管理,建立质量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工地管理人员、班组长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各级技术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业务水平。
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展群众性的QC活动,制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规划,超前探索和解决施工中的关键质量问题,消除质量通病。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用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以工序质量保证工程质量。把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切实应用到施工生产的全员、全过程。正确处理好“进度和质量、进度与安全生产、质量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安全为主,质量为本”。
施工中坚持以自检、互检、专业检查相结合的质量“三检”制度和工前试验、工中检查、工后检验的试验工作制度。每一分项、分部工程均由班组质检员自检,作业队质检工程师复检,项目部质检工程师终检后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签认,确保各工序、各分部、各分项工程质量达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实行“三个服从、五个不施工、二个坚持”制度
三个服从:进度服从计划,计量支付服从工程质量,质量否决服从监理工程师。
五个不施工:施工图没有会审不施工;现场没有技术交底、重难点项目没有作业指导书不施工;施工方案和质量保证措施未完善不施工;地下情况了解不充分不施工;监理工程师未下达指令不施工。
二个坚持:坚持质量一票否决制;坚持不合格工程坚决返工。
做好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㈠认真做好施工准备,坚持技术制度。在每道工序施工前,使作业人员做到“五个清楚”:作业内容清楚;分工清楚;施工流程及技术标准清楚;施工配合清楚;操作安全注意事项清楚。
㈡施工过程中,严格实行“三检”制度,每道工序必须经监理工程师检验签证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㈢设计变更严格按建设单位关于《工程设计变更》的有关规定办理。
㈣对施工中出现的不合格品,工程技术、安全质量工程师严格执行《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填写不合格品报告通知单和纠正预防措施,并督促各专业作业队和施工班组及时予以纠正。
质量管理与材料、设备的控制
㈠所有材料、构配件成品进场时由材料管理员、专业技术人员及现场质安员共同检查验收,检查内容包括材料与构配件的型号规格是否正确,有无材质证明书或产品合格证,针对产品说明书检查其质量。对无材质证明书或产品合格证以及经检查质量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予以退货。
㈡物资设备部对所有入库出库的材料建立管理台帐,进行进、发、储、运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㈢材料的码放应分种类、型号、规格进行分门别类进行入库材料应进行产品标识,物质标识卡的内容包括:名称、规格、型号、材质、保质期限、检验试验状态。严禁混料,避免混用。
㈣合理选用设备。所选设备的性能参数要满足施工和技术的要求。机具设备进场前,应对机具设备逐台进行检查、鉴定,只有完好设备才能投入使用。建立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
质量原则是:“以人为核心”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预防为主”就是要对施工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施工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材料、配件、成品进场时材料管理员(重要材料设备专业技术员与现场质安员也参加)检查验收,检验内容包括材料与零配件的型复核、技术交底、工序检查及质量评定号、规格是否正确,有无材质证明书或产品合格证,针对产品说明书检查其质量,对无材质证明书或产品合格证及经检验质量不合格的设备、材料、零配件,坚决退货,不准入库。
工程完成后的质量控制与服务
工程竣工后,向建设单位提出竣工报告,由建设单位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及质量评定工作,我们将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完成本项工作,对工程中检测出现问题及时改进,将改正后的结果上报验收小组。
3、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
3.1 安全生产方针及目标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3.2 安全生产目标
①消灭职工因公责任死亡事故;
②杜绝重大火灾及爆炸事故。
③杜绝责任交通重大、特大事故。
④杜绝人身重大伤亡事故。
⑤杜绝重要施工机具及设备损坏事故。
3.3 安全保证措施
3.3.1本工程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程师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工程安全管理全部责任。针对本工程特点,项目经理部对各专业施工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项目经理部、各作业点(班组)都必须严格遵守。
3.3.2大力做好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按照各专业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的规范、规程、标准及要求,开展好安全标准工地建设工作。
3.3.3建立、完善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领导组织,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安全管理活动。
3.3.4建立上至项目经理,下到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岗位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质量监控部抓制度落实,抓责任落实,定期检查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并认真详细地作好记录。
3.3.5凡参与本工程施工的人员,均需与项目部签定安全协议,做到职责分明。
3.3.6坚持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由技术质安部门定期检查。实行一旬一小检,一月一大检。项目部坚持每星期一召开一次安全会,班组按施工点每天召开班前安全生产技术交底会,教育施工人员自觉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违章作业,除批评教育外,将按章给予处罚。
3.3.7按规定使用安全“三宝”(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
3.3.8机械设备防护装置一定要齐全,并有专人管理。
3.3.9起重设备、机具必须有出厂合格证。用于现场的起重设备(机具)不得带病作业。钢丝绳和滑轮等只准以大代小,不许以小代大,不符合要求不许使用。
3.3.10材料设备吊装运输时,要找准重心位置,绑扎牢固可靠,避免倾翻。杜绝事故的发生。
3.3.11特种作业人员,须持证上岗,无证不能干特种作业。
3.3.12架设临时用电线路,必须符合安全规程要求,电气设备带金属部分必须按零或接地。
3.3.13进入施工现场须戴好安全帽;高处作业须系好安全带,安全带必须系在牢固可靠的地方;工作场所,严禁赤脚、穿高跟鞋、拖鞋、硬底塑胶鞋,严禁酒后上岗作业。
3.3.14夜晚施工必须有良好的照明,施工场洞、沟、陡坎等危险地区。
3.3.15仓库及现场应配备防火设施,易燃、易爆物品要分类堆放,严禁烟火,并挂上警告牌。
3.3.16现场施工用的氧气瓶、乙炔瓶,摆放位置必须符合安全距离,两瓶间距应在5米以上,同时设警告牌。
3.3.17在水箱内进行防腐施工,首先把所有的人孔打开,并配备通风设备及消防设施,使水箱的空气进行流通求。施工人员要配戴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避免因窒息而发生人身中毒等事故。
3.3.18施工过程中,严格按产品要求进行防火,进入现场人员,严禁带火种进入现场,严禁抽烟和动火。在防腐施工区,动火必须到有关部门办理动火证。在取得动火证后,严格按动火证有关的防火措施,进行防火监护。
3.3.19由于水箱内有挥发易燃气体,水箱内照明采用安全电压的照明设备,尽量降低照明设备的发热,以保证设备和人身的安全。
3.4 文明施工措施
3.4.1施工现场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程师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文明施工管理组织。
3.4.2加强施工队伍精神文明教育,注重施工队伍精神风貌,做到文明礼貌、互谅互让,以礼待人。
3.4.3充分尊重业主、工程设计、监理工程师的意见,认真领会建设单位关于本工程建设管理的意图和精神实质,正确处理施工中的协调与配合。
3.4.4施工及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4.5把全工地施工期间所需物资在空间上合理布置,实现人与物、人与场所、物与场所、物与物之间的最佳结合,使施工现场秩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充分体现我方的文明施工。
3.4.6施工现场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色彩,准确使用安全、消防、交通等标志,并实现标准化管理,以满足施工条件及安全要求,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 中国计划出版社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胡小平,1980.10,男,汉族,湖南,本科,研究方向为结构设计及加固,从事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
论文作者:胡小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质量论文; 裂缝论文; 渗漏水论文; 作业论文; 材料论文; 浆液论文; 安全生产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