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并能最大可能地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加以引导直至问题的解决。尽管心里明白却并没有引起我的足够重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教学参考中的设计是许多名师甚至专家精心设计的,一定是最优秀的,我们只要采取“拿来主义”就一定没问题,直到今天,我才彻底醒悟:自己的坚持真的是一种错误。
让我充分认识到这一错误的是本学期的轮值课。按照教学进度我们学习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称赞》,本单元的主题是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篇课文非常贴切地反映了这一主题。低年级的重点任务就是识字写字,又因为是第一课时,我的教学重点确在词语的认读和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
识字环节我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分散了学生识字的任务,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目标达成比较理想。在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上,我依据教学参考书,设计了两个主要问题:课文中谁得到了称赞?小刺猬和小獾是怎么称赞对方的?听课文录音回答第一个问题。我在备课时认为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们应该很容易就能回答。然而在教学中,学生们都能知道小獾得到了小刺猬的称赞,可是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发现小刺猬也得到了小獾的称赞。一连叫了三名同学都没有把这个问题完整地回答出来,这时我就显得比较着急了,直接把答案抛给我的学生。如果我在备课时能考虑到学生理解的困难,就应该进一步让学生读一读第九段,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全面的理解,这样学生回答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这是失误一。
失误二:“小刺猬是怎么称赞小獾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句子,学生齐读。为了让学生体会小刺猬由衷的称赞,我出示了“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真好!”进行对比阅读,(原文是:“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让学生体会哪个句子更好?并说一说好在哪里。我想学生们应该都看得出是原文中的句子好,难点应该在出现在对原因的说明上,我想我可以提示孩子说一说“一个比一个好”是什么意思,这样就可以拓展类似的短语,如:一棵比一棵高、一个比一个大等。可是出乎我的预料,绝大部分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第二句更好,因为用了“真好”这个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时我的汗都冒出来了,怎么会这样呢?课堂教学顿时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界,现在反思一下是自己出示的第二个句子在说法上出现了问题,对学生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我应该把句子修改得区别度再明显一些——“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不错!”学生就比较容易区别了,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进行引导,进而体会关键短语的含义并进行拓展应用。
失误三:关于自然段的划分。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标注自然段顺序的练习,每篇课文都是如此,我便自信地认为在这里不可能出现任何问题,在我看来,这个环节只是教师一问,学生顺应一答而已,然而我忽视了在这篇课文里第四自然段只有一行,对于这种情况学生平时见到的极少,连徐佳仪这么优秀的学生竟然都标错了,课堂上我看时间不多了也没询问出错的原因,只是说某某同学的答案的是正确的,看着学生一脸的茫然,心里的失落和郁闷就别提了。
结果,时间就这样白白地耗费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非常紧张。为了节约时间我也没有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自己快速包办了。没有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同桌之间甚至还没有进行评价下课铃声就已经敲响了。哎!这都是自己没有认真研究学生造成的后果呀!
尽管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我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基于学情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让学生能更好地在老师的指导下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我借鉴同事的做法,课前开始尝试布置预习作业单,每次的预习作业都会让学生上传课文录音,教师通过听不同层次学生的朗读录音就能找到大家普遍读得不准确的生字词以及难度的句子,在字词教学上就能直奔易错点进行纠错,这样也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预习作业单中还会让学生试着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不懂的词语或者是不懂的句子,甚至是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充分把握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然后思考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就能有效突破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尤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迅速进行应对。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3《拍手歌》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文中写了哪些动物,圈画出来。教师指名让学生交流。一名学生把文中的八种动物的名称都完整地找到了,教师正要进行肯定和表扬,却突然听到周围传来质疑的声音,这时老师意识到有的学生应该出现了疑问,立刻让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发现,有一部分孩子对于“百灵”是不是动物感到很困惑,看来学生对百灵很是陌生。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所在,教师相机出示百灵的图片,简单介绍百灵这种动物的特点,学生瞬间就明白了。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了解、分析学生学习态度、知识基础、知识缺陷、智力状况、接受能力等,才能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且行且思,教学无止境,我想这正是教学的魅力所在。
论文作者:聂晓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就能论文; 的是论文; 教师论文; 句子论文; 百灵论文; 《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