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_科技论文

中国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_科技论文

中国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耗低效的粗放型向低耗高效的集约型转变,一靠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二靠改善投入要素的质量;三靠提高经济运行系统的效能和效率。而这三项工作的完成,必须依靠技术创新。

实行技术创新,从国家宏观角度看,主要有两种战略可以选择,一种是自主创新,也就是说不依赖他国技术,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其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技术突破的内生性。自主创新并不要求企业在研究开发上面面俱到,独立攻克每一个技术环节,但其中的核心技术(或称为主导技术)必须是由企业依靠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而获得的。二是技术与市场开发的率先性。率先性是自主创新努力追求的目标。新技术成果是具有独占性的,在技术开发的竞争中,真正法律上的成功者只能有一个,其他晚于率先注册专利者的同类成果不仅不会受到专利保护,而且不能够合法使用。因此,在同一市场中,非率先性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三是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知识和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链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支持。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和能力支持实现的。

另一种主要的创新战略是模仿创新战略。所谓模仿创新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模仿创新战略的特点是,一、模仿跟随性。模仿创新的重要特点在于最大程度地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吸取和继承率先者开辟的成果。在技术方面,模仿创新企业是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学习者;在市场方面,模仿创新者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发展率先者所开辟的市场。二、研究开发的针对性。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属于一种渐进性创新行为。模仿创新并不照搬照抄率先者的技术,它同样需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有针对性地破译无法获得的技术秘密以及对产品的功能与生产工艺的发展与改进。三、投资的后倾性。模仿创新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在工艺改进、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优势。

二种创新战略相比较,可以说各有千秋。自主创新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是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由于新技术的解密、消化、模仿需要一定时间,加上专利制度从法律上对技术垄断和收益的保护,自主创新企业在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壁垒,能在一定时期内独立地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使自己在竞争中获胜。二是自主创新一般涉及的都是企业技术领域,大部分属于根本性创新,很可能导致一系列的改进性渐进创新和大量外围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创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创新集群和技术扩散的源点,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自主创新企业一般都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在产品投入市场的初期,自主创新企业可获得垄断利润,还可能较早地建立起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网,率先占领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稀缺资源。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但其对一国的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开发能力、科研基础设施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自主创新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样也具有较高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能够承受失败的能力。

模仿创新战略的优势首先在于回避了R&D探索的风险,模仿者可冷静地观察率先者的创新行为,在众多的可能性中选择最成功的技术成果加以引进、购买、消化吸收与改进,风险低、投入少、效率高。其次,模仿创新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模仿创新企业所进入的是率先创新者已经成功开辟的市场,能够享受到率先者开辟新市场投入的诸多外溢效益,回避新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第三,模仿创新是联系扩散活动与扩散主体利益的最好形式。通过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模仿创新,新技术得以迅速扩散,并在扩散中不断被改进,所产生的新技术成果又再次通过模仿创新而扩散,这将对经济系统产生较大的振荡效果,对经济发展将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模仿创新战略虽具有后发优势,但缺陷也十分明显。首先在技术上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受制于人,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其次,新技术并不总是能够被模仿,有些技术的解密十分困难,可口可乐诞生100多年来,无数竞争对手试图反求其配方,破译其生产工艺,结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后一无所获。加之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专利等相关制度的完善,要获得有利可图的技术远非易事。第三,新的技术产品拥有广泛的市场销售网,在用户心目中具有较高的信誉,加上模仿创新的时滞性,模仿品要打入市场阻力很大。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仅靠模仿创新的企业在变化迅速的市场上将无法立足。

美国和日本在创新战略的选择问题上是两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经济和科技大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其非常重视基础科学研究,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实行的是十分典型的自主创新战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去年研究与开发的总支出高达171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全世界44%的研究工作是在美国进行的,超过了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的总和,其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雄厚的技术基础使美国取得一次又一次重大技术突破,不断在国际市场率先推出全新的产品,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其始终保持优势地位,占有了引导技术和市场发展的主动权,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为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保持霸主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日本恰恰相反,二战以后,日本企业实行模仿创新战略,大量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将主要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到工艺改进、产品性能完善、大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一步一步地建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巨人”。

然而十分有趣的是,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的创新战略出现了逐步走向一致的趋势。实行自主创新战略的美国,由于忽视了在工艺、生产等主要环节的技术投入,将大量的加工制造环节移往海外,或转包其它国家,结果在国际竞争中屡尝败绩,吃尽苦头。所以这几年,特别是克林顿总统执政以来,美国历史上首次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克林顿亲自挂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应用科学研究,加快产业技术开发,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力求改变多年来美国基础研究出成果,而在日本工厂里出产品的局面,实现实验室里有成果、国际市场上有产品的双赢结果。再看日本,其已不再满足于仅靠模仿创新来发展经济的现状,认识到缺乏自主研究与开发的能力使日本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而且随着产业技术水平与美国接近,靠引进技术来提高技术层次的战略越来越难以实施,高新技术的引进也逐渐受到美欧的限制。因此,日本政府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重视加强基础研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995年日本科技白皮书强调:日本过去依赖别国的技术,现在要成为一个在开发新技术方面领先的国家,没有国外的模式可仿效,必须开发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学会创造自己的新技术和新产品。1996年7月2日,日本政府确定了以科学创造立国为目标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决定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预算,“5年间总额约17万亿日元”。如此巨额的资金将投向新的学科和技术领域,目标是培育能够创造新产业的独创性技术,为实现蟼一世纪保持经济大国地位、实现科技立国的战略任务奠定基础。美、日两国对创新战略的选择历经多年,殊途同归,反映了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我国确定企业创新战略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我国企业的创新战略,既要认真吸取美、日两国的经验教训,利用“后发优势”,又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使战略符合实际,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我国企业的创新战略应该是: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为辅,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相结合。

首先,我国的自主创新具有体制上的保证。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最大特色就是国家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把有限的创新资源集中起来,把官、产、学、研几方面力量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上作出突破,“863高技术计划”的胜利完成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科技体制方面,国家实行科学基金制,以稳定基础研究为方针,以有利于自主创新为原则,稳住了一支实力很强的基础研究队伍,并引导他们攻占科学前沿,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打下了扎实的科技基础。

其次,我国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世界科技“十大强国”的行列,具备了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据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25日公布的有关“八五”我国科技事业的统计资料显示,到1995年底,我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1913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约160万人。全国有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5856个,建立了2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八五”期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6万项,批准专利20.7万件。“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安排了179个项目,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七个学科实验重点突破,共取得1200多项成果。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科学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家通过“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高技术计划的实施,建立了一批高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基地,探索了一套高新技术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我国在高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能力。

第三,开展自主创新,保持技术领先,这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前提。目前,出于争夺、控制中国市场、攫取高额利润、阻碍中国成为经济竞争中强大对手这一目的,加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正通过各种手段,研究各种对策,制约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技术封锁是其中一个经常使用的手段。因此,真正尖端的高新科技是不会轻易买到的,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最终只能依靠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和产业领域,如被动等待国外技术输入后加以模仿,一会延误时机,二会受制于人,其结果必然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事实上,近年来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我国始终面临严峻的技术封锁局面,如在巨型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方面一直受到西方国家严格的控制,只有我国在相关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取得突破后,进口限制才会放宽。在此情况下,自主创新一方面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制衡技术封锁,获取尖端技术进口特许的先决条件。

在集中力量开展自主创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高投资、高风险的特性和我国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国企业不可能普遍实行自主创新战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财力远不比西方发达国家雄厚,而现代高科技项目的开发动辄耗资数十、上百亿美元,而成功率却极低,国家只能选择有关国计民生、幅射面广的重大高新技术,联合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并加强其后的技术扩散工作,以此带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发展还极不平衡,科技和资金实力相差悬殊。在部分企业已经使用九十年代先进技术和设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内地许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质量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因此,不具备开展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在追赶学习阶段,实行模仿创新,踏踏实实地进行技术积累,利用有限的资金引进、消化的方针,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精心制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关键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选择具备创新潜力的企业,从资金和技术上加以扶持,研究开发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技术领先、需求旺盛、竞争力强的产品,依靠创新发展、壮大我国的民族工业;二是在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协作配合,推进官、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力争做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工作集成;三是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使技术发明和创新及时形成现实生产力;四是尽快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风险和担保机制,使具备良好的技术和市场前景的项目不会因资金短缺而夭折,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承受能力;五是对尚不具备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要注重引进关键和先进技术,集成国内科技力量,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我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基础,具备相当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根据这一指示,从我国的实际和发展目标出发,制定以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为辅,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相结合的企业创新战略,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建设,推动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推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实现,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的科技和经济强国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标签:;  ;  ;  ;  ;  

中国企业创新战略的选择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