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载体作用的思考_历史知识论文

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载体作用的思考_历史知识论文

对发挥历史课本载体作用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本论文,载体论文,作用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依据课本备好课

历史课本是历史教师实施历史教学的依据。教师在依据课本备课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准确把握课本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大纲指导下,通过对课本的深入钻研,明确章节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任务。明确教学目标任务是依据课本备好课的关键。其次,要求教师掌握课本每章开头框内的引言。引言主要讲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国内外形势、本章内容特点和历史发展概况,能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引言,准确把握引言的精神,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一环。再次,要求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人类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历史事件都有纵横联系。因此,教师备课主要不在于熟记多少知识点,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把握历史知识的联系和关系上,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依据教材备好课的科学依据。

2.精简和补充教材。依据课本备好课必须精简和补充教材。精简和补充课本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决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和理论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历史教学时间少、任务重,因此必须合理精简。合理精简,要重点处理好大小字以及高中课本和初中课本的区别和联系。历史课本受到教学时间、篇幅、学生承受力等的限制,对史实的表述概括多、描写少,有的用表格、图示和史料来表示,这一点在高中历史课本里更为突出。为了完成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备课时可以对重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但补充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并且是学生可以接受的。

3.明确重点抓中心。所谓重点是指依据客观历史进程,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就要求教师把握课本内容的主次、重轻、详略。明确重点后,要想方设法突破重点。一是多方强化。可安排学生阅读课文、教师重点讲解、列表说明、组织讨论、观看有关影视资料等,然后概括得出结论,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是回忆复述。在后面的课中对前面的重点内容加以回忆、复述。三是重视识图和文献资料。历史课本中的地图、图画、表格、文献资料与重点内容息息相关。如: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是个重点,课本中有《英军占领威海卫》、《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中外条约》——“英俄换文协议”等文献资料,如能恰当运用,对突破重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历史选修课本有些历史知识本身就是通过表格、图示和文献资料来体现的。因此,重视识图和文献资料的教学,常常是突破重点的途径之一。

4.确定难点抓关键。所谓难点,是指课本中教师难以处理,学生难以掌握,需要教师启发和解惑的历史知识。一般地说,属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是难点,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门知识是难点,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等;属于学生当时知识水平难以理解的内容是难点,如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一致性以及两者的原则区别;属于一节课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是难点,如专制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等。确定难点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难点,这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设计好解决难点的方案,如采取深入浅出的讲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补充史料、图示化解、幻灯映示、实地参观、教具演示等。

依据课本讲好课

教师讲课要以课本为依据,但不是照本宣科。教师讲课要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网络。这就需要讲究教学艺术,该描绘的要描绘,该引伸的要引伸,该启发的要启发,该概括的要概括。这样,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1.依据课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依据课本激发学生兴趣,我从以下四方面作了努力。①灵活运用课本中的小字和图表等。新课本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小字和图表等,教师应视教学需要灵活运用。通过教师对小字部分有选择地讲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大字部分的理解。如:中国近代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大多出现在小字部分,教学中如能灵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掠夺性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图画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如中国古代史中的《步辇图》、《清明上河图》,中国近代史中的《时局图》、漫画《刀大杀人多》等。②适当补充史实。电影电视有插曲,文章有插叙。好的插曲、插叙能激发兴趣引起注意。教师在依据课本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当补充史实,可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如讲“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可补充何香凝寄给蒋介石一条裙子,并在裙子上题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又如讲袁世凯,可补充:袁世凯死后,有人写了一幅挽联:“袁世凯千古,民国万岁。”(意即对联、挽联应对仗,“千古”对得起“万岁”,“袁世凯”对不起“国民。”)这些补充的内容,能使课堂妙趣横生,气氛活跃,学生在欢快中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但补充的内容必须紧扣课本,如果离开课本,漫无边际地插科打诨,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③通古知今,把有关历史知识和人们关注的社会现实相联系。人类历史总是以现在为中心、继往开来的,每个时代都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审视历史。教师讲课时,必须有机地引进新信息、新成果,结合现实讲出新意。如讲香港沦为殖民地的过程时,教师可结合讲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等内容。为了让学生通古知今,激发兴趣,我们教师都应努力去获取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历史课永远“跳跃着时代的脉搏”。④引导参与获得成功。引导学生研究课本知识,使学生成为历史知识、规律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在这方面的主体作用,运用导学法为好。关于导学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学辅导法,另一种是思路导学法。前者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导学法,后者是以强调课本编写者思路、教师教学思路、学生运用知识的思路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当然读议讲练四段式等教学方法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依据课本建立知识网络结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轨迹是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是一个从整体现象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深入部分,然后上升到理性整体系统的过程。历史教学也是一个引导学生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历史知识不是零乱的材料的堆积,它应该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历史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历史知识结构网络既体现历史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又体现和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所谓历史知识结构网络是指依据课本,把知识用图形、图表、符号、数字和文字构成的知识框架结构。它要求教师围绕知识结构网络进行讲述,学生依据结构网络掌握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知识结构网络使繁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有序化、简单明了,有利于减轻负担、增强记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3.依据课本讲究教学艺术。①深入浅出。新课本增加和提高了能力的要求,对中学生来讲是个难题。这要求教师依据课本深入浅出的讲解,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可采取;引用名人名言名著精心讲解;运用图表、数字、实物等进行形象分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论证。但深入浅出的讲解,要注意精讲,鼓要敲在点子上,画龙要点睛。②比较对照。历史比较就是把课本中具有相同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历史比较通常有人物比较、事件比较、条件比较、典章制度比较、历史概念比较等。③注意衔接和照应。衔接是指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艺术的衔接表现为水到渠成,自然流畅,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逻辑延伸,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启发性开端。由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必须通盘考虑,严密组织,处处有照应。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要给学生以“暗示”,形成初步形象,在后面教学相关的历史内容时,要适当回顾,做到处处有照应。

立足课本提高学习效果

在发挥“双主体”教学论中的载体作用时,除教师方面外,还有学生方面。从根本上说,学生也应依据课本、立足课本,提高学习效果,否则,在现阶段讲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就是一句空话。如何立足课本、依据课本、提高学习效果呢?本人认为首先应从以下五方面努力。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课堂上,教师可以把重点、难点内容介绍给学生,然后由学生集体默读,或指定某个学生朗读,或教师朗读。之后,让学生复述重点、难点内容,再辅之以教师讲解、点拨、启发,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课后阅读,要求学生依据课本内容,注意“细枝末节”,并选择有关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这样做到了主次轻重各如其份,前后左右各得其所,对学生大有好处。

2.安排学生讨论。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内容,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学生共同讨论,其间,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动眼阅读课文、动脑思考问题、动手划出要点、动口参加讨论,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效果特佳。

3.辅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做记号习惯。

可以用圈表示生字、难词和重要地点,用黑点表示关键性的字词。批注是写在课本天地和字里行间空白处的文字,主要写课本内容的注释说明、对照比较、纵横归类、要点提示、点滴体会等。做记号主要是用波浪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用直线表示重要内容,用问号表示质疑,用数字表示层次,用三角号表示并列的内容,用括号表示重点段落等。

4.指点学生抓住表示历史发展的关键词句。对课本中的关键词句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从而达到准确认识历史本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抓住、推敲什么样的词句呢?如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课本上先后出现了三个句子:雅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辛丑条约》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抓住“开始”、“大大加深”、“形成了”这些重点词句,可以深刻理解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

5.帮助学生构筑知识结构网络或编写读书提纲。这是厚书读薄的好办法,需要学生“钩玄提要”的本领。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研究,用结构图示或纲要以标识历史概念、网络众多历史信息、统摄整体课文、反映历史内在联系。结构网络和纲要使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复杂知识概要化、“隐性”联系“显性”化、抽象理论具体化。这样把课本知识化难为易、直观形象,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课本知识、理清内在联系、发现历史规律,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标签:;  

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载体作用的思考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