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农业热点新闻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1](2022)在《增强评论的“在场感”——以《新华日报》评论实践为例》文中指出"四力"中,脚力是前提和基础。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在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需要进一步践行"四力"要求,以脚力深入现场,以现场力量增加思想含量,让新闻评论沾上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从《本报观察家》到《新华时论》《江东时评》,新华日报社始终坚持让评论员走进实践深处,反映社情民意,做到言之有物,让党报评论增强"在场感",更加"接地气"。
查翠琴[2](2021)在《言论与时局:《商报》时评研究(1924-1927)》文中提出
张靖川[3](2020)在《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速率不断加快,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转基因作为当代最先进的生物技术之一,相关研究与发展日趋成熟,但由于科普工作不足以及不实言论极速扩散,导致公众对该技术存在极大的认知偏差,而相关视频制作、传播及发展也相对滞缓。无论在传统媒体平台还是新媒体平台,都存在着数量少、制作内容枯燥、缺乏科研视角、传播手段单一、营销渠道与扩散路径偏窄等问题,造成了转基因视频推展过程中的速率缓慢和效果不佳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大众对生物技术认知水平的提升,使转基因作为一项高新生物育种技术,却因新媒体存在传播内容及其倾向的多元化而备受质疑。基于此,利用新媒体这一载体,讲述和传播转基因相关科学知识,能够有效构建公民与科学家平等对话的公众科学传播渠道与沟通模式,并积极改进社会大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偏激认知。为此,梳理和分析当前转基因视频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现状,研判并明确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其传播效率的障碍因素,进而构建基于新媒体平台上的转基因视频传播技术路线与推展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传播学和艺术学基础理论,以新媒体平台为切入点,以科技传播为主要内容,对转基因视频中的科技传播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全文共六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导论,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梳理与研究述评,并指出论文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研究基础,在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后,结合对科技传播与风险传播理论的思考,将转基因视频传播问题视为科技风险传播问题;第三部分为论文研究的重点与核心,将腾讯视频平台作为调查对象,对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的传播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分析,探究了转基因议题建构中的主体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现存主要问题与发展制约因素;第四部分为传播发展对策研究,依据前述问题,分别从政府主体的宏观维度、新媒体平台的中观维度及视频制作者的微观维度三个方面,提出改善转基因视频传播效果的发展对策与相关建议。最后,依据整体研究情况指出研究不足,并对后续研究进行思考与展望。本文所研究的转基因视频传播发展对策以新媒体发展为背景,并基于视频分享平台讨论科技传播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集成利用现代技术工具,探究在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加快科技传播和实现现代科学普及这一重要命题,在相关研究与实践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潘玉[4](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指出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陈茂强[5](2019)在《农业专题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探究 ——以《农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发展三农成为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而涉农节目成为了宣传国家对农政策的主要阵地。在农业专题节目中,主持人是传播政策的主体,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在节目中主持人既是节目的架构者,也是节目与受众的直接链接者,主持人的角色扮演状态直接影响节目主旨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毕业作品《农事》节目,着重探究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期待、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问题,同时对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功能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从社会层面阐述了对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期待,着重从节目受众对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期待角度,讨论了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该如何对角色进行领悟,应具备什么样的使命。其次,阐述了在社会期待下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如何认识自己的角色,如何认识自身角色与社会、受众和栏目间的关系,以及角色扮演需要具备何种能力和要求。接着,从社会期待约束下个体表现的角色领悟中探讨该如何进行正确的角色扮演,在阐述角色的正确扮演时,本文将《农事》与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中的主持人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在主持人农业专题节目中角色实践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最后本文阐述了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正确的角色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宣传国家对农政策,发展符合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念。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探究对农业节目主持人今后的具有现实的意义。
顾习习[6](2017)在《新闻客户端的移动直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APP直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被称之为“直播元年”,各类直播APP盛行,主播当红,甚至有人把这个时代称之为“全民直播时代”。许多移动新闻客户端开设了直播频道,走出了移动直播和新闻结合的第一步。在这个背景下,本文以《人民日报》客户端直播为研究案例,主要探讨新闻客户端的移动直播发展现状,以及传统新闻媒体如何更好地进行新闻直播的发展策略。《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党政报纸,受众多,地位权威。研究《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直播频道,对探索传统新闻媒体新的传播模式、如何进行媒体的转型和弯道超车,如何更好地发展移动新闻直播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时代背景和移动新闻直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借用经典的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从“传者”、“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几个方面分析了移动新闻直播传播模式的变化以及可能面临的新的挑战。接着以《人民日报》APP直播频道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其新闻直播特色,并总结出《人民日报》APP直播频道5W模式下以下特点:对于直播记者主播来说,其主播新闻素养较好,但存在移动直播记者团队人员设置的问题;在内容方面,其直播具有可圈可点的内容优势和内容策略,但仍会出现直播质量不足的现象;从受众的在场化体验,实时互动和角色转化方面分析了受众的特色,指出直播环境下用户的新闻阅读体验改变、互动变多、受众本身更有可能转换成传者的现象;渠道传播从APP直播渠道分析和官方微博研究其特色所在;从“高点击量”的直接传播效果、“正能量”的社会效果和“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政治效果发现其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一章升华主题,进一步提出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策略。
黄龙[7](2017)在《移动时代网络新闻直播的现状与发展》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泛娱乐资讯直播平台内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当前的网络新闻直播的现状和发展进行考察,旨在探讨当前网络新闻直播呈现的特点、规律、问题及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当前对网络新闻直播是否伪需求和是否存在发展前景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直播。网络新闻直播是随着直播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其不同于秀场直播、游戏直播,受限于新闻场景没有直接变现的渠道,在新闻管制和政策方面也有更加严格的要求,主流媒体的入局和直播市场的种种乱像都预示着网络新闻直播在未来信息传播、沟通上或有更多可以想象的未来。通过本文的研究,网络新闻直播让信息传递变“轻”,可以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速度,强信息的网络新闻直播仍然是受众所需要的,目前的网络新闻直播仍需要各方积极参与,提升内容质量、规范直播秩序和环境,为下一代技术革命和信息传播生态做好准备。
韦科[8](2016)在《1-7月“互联网+”现代农业舆情报告》文中提出一、舆情概况1-7月,"互联网+农业"网络舆情信息量77924条。其中,网络媒体新闻舆情信息量21058条(含首发和转载),占舆情总量的27%;微信消息42814条,占55%;微博帖文14052条,占18%。农业部等多部委出台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产品电商的发展现状等是舆论关注的主要内容。其中,徐闻菠萝电商事件引起广泛讨论,成为舆论热点。此外,阿里年货节、农产品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
焦若薇,贺翔宇[9](2015)在《新疆形象构建分析——基于“天山网”数据》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形象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国际关系的建构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以及独特区域位置使中国新疆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天山网"2013年度综合性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天山网"汉语频道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领域内的报道所呈现出的新疆形象表述不完整,其中,新疆政治整体形象模糊、社会形象碎片化、现代经贸报道明显不足,且新疆文化多元的报道框架忽略了新疆文化的现代性。
王甄[10](2013)在《创新与坚守——党报新时期“改文风”探路》文中研究表明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特别是其中关于改文风的要求,引发媒体的"自我革命"。随着各地相继出台转作风改文风实施细则,党报出现令人欣喜的新气象:一般性的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少了,官话套话没了,稿件篇幅短了,版面信息量大了,民生新闻上了头版……八股式、工作性报道
二、谈农业热点新闻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农业热点新闻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增强评论的“在场感”——以《新华日报》评论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什么是评论的“在场感” |
为什么要增强评论的“在场感” |
怎样增强评论的“在场感” |
(3)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 |
1.2.3 关于转基因视频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关于转基因视频与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
2.1.1 转基因视频 |
2.1.2 新媒体 |
2.2 关于科技传播与农业科技传播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1 科技传播 |
2.2.2 农业科技传播 |
2.2.3 农业科技传播系统 |
2.3 关于科技风险与风险议题的相关概念界定 |
2.3.1 科技风险 |
2.3.2 风险议题 |
2.3.3 科技风险传播 |
3 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现状分析 |
3.1 抽样调查 |
3.1.1 样本选择 |
3.1.2 抽样方法 |
3.2 视频传播主体分析 |
3.2.1 视频传播主体的主要类型 |
3.2.2 传播主体的传播动机 |
3.3 视频传播内容分析 |
3.3.1 视频内容的基本样式 |
3.3.2 视频内容的信息倾向 |
3.4 视频传播的效果分析: 基于点击率的视角 |
3.4.1 不同传播主体的点击率 |
3.4.2 不同内容样式的点击率 |
3.4.3 不同内容观点的点击率 |
3.4.4 点击率与社会热点的关系 |
4 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 |
4.1 转基因视频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专业和公益性传播主体参与度不足 |
4.1.2 传播内容质量较为粗糙 |
4.1.3 媒介平台责任普遍缺失 |
4.2 影响转基因视频传播发展的主要因素 |
4.2.1 经济因素 |
4.2.2 文化因素 |
4.2.3 环境因素 |
4.2.4 平台因素 |
4.2.5 人才因素 |
4.2.6 观念因素 |
5 推进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发展的对策设计 |
5.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构建转基因视频传播的宏观环境 |
5.1.1 加大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 |
5.1.2 激励并引导专业传播主体参与热情 |
5.1.3 加快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
5.1.4 完善政策引导与投入支持体系 |
5.1.5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 |
5.2 加大新媒体平台建设,强化新媒体平台责任 |
5.2.1 推进媒介融合发展和平台建设,不断提高转基因视频传播效果 |
5.2.2 督导新媒介平台内部监管,强化平台科技传播社会责任 |
5.3 引导并规范微观主体传播行为,不断优化视频呈现方式 |
5.3.1 坚持科学价值品质,切实提高视频内容制作水平 |
5.3.2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提升互动沟通能力 |
5.3.3 加快生产模式融合,不断优化内容呈现方式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未来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样本统计表 |
致谢 |
(4)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农业专题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探究 ——以《农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选题创新之处 |
1.4 毕业作品《农事》节目概述 |
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界定 |
2.1 农业专题节目 |
2.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 |
3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期待 |
3.1 角色期待的定义和探究 |
3.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使命 |
3.3 受众对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角色的期待 |
4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识 |
4.1 农业专题节目定位及探索 |
4.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认定 |
4.2.1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能力 |
4.2.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表现 |
4.3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扮演 |
4.3.1 符合共性领悟的角色扮演 |
4.3.2 符合受众期待的角色扮演 |
4.3.3 符合角色认知的角色扮演 |
4.3.4 符合角色连贯的角色扮演 |
4.3.5 角色扮演中的问题及对策 |
5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功能 |
5.1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角色功能实现的前提 |
5.1.1 角色规范 |
5.1.2 自我表现 |
5.1.3 社会互动 |
5.2 农业专题节目主持人的三大角色功能 |
5.2.1 叙事功能 |
5.2.2 引导功能 |
5.2.3 政策宣传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闻客户端的移动直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APP直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移动新闻直播概念界定 |
1.2.2 关于 “移动新闻直播”的研究 |
1.2.3 关于 “新闻客户端”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选题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2 移动新闻直播发展现状概述 |
2.1 移动新闻直播现状 |
2.2 从 5W模式看移动新闻直播问题 |
2.2.1 5W经典模式 |
2.2.2 5W模式下直播问题分类概述 |
3 《人民日报》客户端直播的 5W要素研究 |
3.1 新闻记者主播特色分析 |
3.1.1 新闻记者主播素养要求高 |
3.1.2 移动直播记者设置较少 |
3.2 内容直播策略分析 |
3.2.1 精选题材,展现定位和优势 |
3.2.2 软硬结合,多元化发展 |
3.2.3 直播内容质量有待提高 |
3.3 受众观看行为分析 |
3.3.1 “在线化”到“在场化”体验 |
3.3.2 直播中受众实时互动 |
3.3.3 传者受者角色转变 |
3.4 “人民直播”传播渠道分析 |
3.4.1 APP直播频道简洁大方 |
3.4.2 APP直播交互设计较好 |
3.4.3 APP直播页面功能使用人性化 |
3.4.4 官方微博传播优势明显 |
3.5 新闻传播效果分析 |
3.5.1 “高点击量”的直接传播效果 |
3.5.2 “正能量”的社会传播效果 |
3.5.3 “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政治传播效果 |
4 移动新闻直播发展策略 |
4.1 传者:提高记者素养,培养移动直播记者 |
4.2 内容:坚持差异化内容,提升自身竞争力 |
4.3 受众:增强互动,以 “社群运营”思维经营 |
4.4 渠道:互联网思维做产品,实现多渠道传播 |
4.5 效果:技术驱动发展,数据和场景的精准推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移动时代网络新闻直播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移动时代的网络新闻直播的定义 |
2.1 网络新闻直播的定义 |
2.2 网络新闻直播的分类 |
2.3 网络新闻直播的特征 |
第3章 媒体移动端网络新闻直播的实践 |
3.1 移动时代网络直播的兴起 |
3.2 传统媒体网络新闻直播的主要实践 |
3.2.1 中央媒体网络新闻直播的主要实践 |
3.2.2 地方媒体的网络新闻直播 |
3.2.3 案例分析:人民直播“两会”专题报道 |
3.3 网络新媒体新闻直播的主要实践 |
3.3.1 腾讯、网易泛娱乐资讯新闻直播实践 |
3.3.2 北京时间新闻直播实践 |
3.3.3 案例分析:腾讯等新媒体公益新闻直播案例 |
3.4 小结 |
第4章 当前网络新闻直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4.1 直播技术缺陷 |
4.2 报道内容与品位欠佳 |
4.3 直播数据造假 |
4.4 市场需求的真实性 |
第5章 网络新闻直播实践的发展之道 |
5.1 网络新闻直播的管理策略 |
5.2 网络新闻直播方式方法探究 |
5.3 网络新闻直播品牌建设方略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1-7月“互联网+”现代农业舆情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舆情概况 |
二、舆情热点梳理及媒体观点 |
(一)多部委出台支持政策引发关注 |
(二)农业生产信息化新气象惹注目 |
1、春耕备耕信息化掀起热潮 |
2、“三夏”信息化持续升温 |
(三)农产品电商发展关注度持续高走 |
1、农产品年货节引发全民狂欢 |
2、徐闻菠萝电商事件带来热议 |
3、农产品电商发展困境带来思考讨论 |
三、从媒体报道看“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 |
(一)舆情报道变化情况 |
1、报道数量显着上涨,趋势稳中趋升 |
2、报道平台从政府网站转向主流媒体 |
3、报道内容从政策支持转向实践和思考 |
(二)下半年“互联网+”现代农业舆情发展预测 |
1、重要事件不断,将激起相关报道高峰迭起 |
2、行业集会集中,将引发更细化更专业的展示 |
3、农产品电商可能继续成为热点话题的主要选择 |
(9)新疆形象构建分析——基于“天山网”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天山网”汉语频道新疆媒介形象分析 |
( 一) 样本分析 |
( 二) 报道主题及关键词 |
( 三) 报道来源 |
三、结论 |
(10)创新与坚守——党报新时期“改文风”探路(论文提纲范文)
顶层设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
坚持党报性质不动摇、定位不偏离、品位不降低 |
坚持探索宣传规律与新闻规律的有机结合 |
坚持将“改文风”化作“转作风”的内生动力 |
供给选择:“减”与“加”的实效性 |
放大优势, 增加“有用信息”供给 |
吃干榨尽, 提升“优质资源”供给 |
引领舆论, 强化“主流观点”供给 |
关注民生, 注重“温度新闻”供给 |
创新保障:由“外”到“内”的驱动力 |
以“走转改”为第一突破口 |
以媒体融合为系统支持 |
以激励机制为基本杠杆 |
四、谈农业热点新闻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增强评论的“在场感”——以《新华日报》评论实践为例[J]. 杨丽. 城市党报研究, 2022(03)
- [2]言论与时局:《商报》时评研究(1924-1927)[D]. 查翠琴. 安徽大学, 2021
- [3]新媒体平台上转基因视频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靖川.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农业专题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探究 ——以《农事》为例[D]. 陈茂强.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新闻客户端的移动直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APP直播为例[D]. 顾习习.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7]移动时代网络新闻直播的现状与发展[D]. 黄龙. 南昌大学, 2017(02)
- [8]1-7月“互联网+”现代农业舆情报告[J]. 韦科. 农业工程技术, 2016(15)
- [9]新疆形象构建分析——基于“天山网”数据[J]. 焦若薇,贺翔宇. 新疆财经, 2015(05)
- [10]创新与坚守——党报新时期“改文风”探路[J]. 王甄. 新闻战线,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