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技术转移的发展阶段与特点_技术转移论文

建国以来中国技术转移的发展阶段与特点_技术转移论文

建国以来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阶段及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阶段论文,建国以来论文,我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6)06-0014-05

一直以来关于我国技术转移发展阶段的划分,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且争议颇多。康荣平(1994)认为,新中国成立至今,技术引进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苏联模式”期(1950~1979)。主要特征是以成套设备引进方式为主;不开放;以初级产品出口换取外汇来支撑重化工业的技术引进和建设,“引进—产业发展—出口”在70年代进入不良循环。第二阶段:转变期(1980~1989)。主要特征是各种引进方式都进行尝试。改革开放,人员国际交流逐渐增多;出口结构逐渐优化。“引进—产业发展—出口”,进入良性循环。第三阶段:(新时期1990-)。主要特征是以吸引FDI为首位,多种方式并行;充分开放,大量人员国际交流;形成以轻纺产品(出口额)占首位的出口结构。“引进—产业发展—出口”的良性循环加快。

李建国(1997)将我国的技术转移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第一个阶段是模仿前苏联的模式,靠大量引进成套设备甚至整个工厂来引进先进技术,而且主要是从前苏联引进的。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技术转移模式开始了由成套设备的引进向许可证贸易的转变。在第二阶段中,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承认技术是一种商品,有了技术市场的概念,由此,国内的技术转移活动逐步繁荣起来。可以预期,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引进软件技术为主、国内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引进技术交易额为特征的。

吴林海,朱华桂提出:“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技术引进明显地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1978年;第二阶段是1978-1991年;第三阶段为1992年开始的市场经济新阶段。”[3]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大致都持三段论,这些阶段的划分十分笼统,且跨度相对较大,并不能完整表达我国技术转移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必须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情况来划分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历史阶段,因为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点,而且这在我国解放后的几十年中反映得更加明显,因此按照这些历史轨迹来划分技术转移的发展阶段更加明确可靠。根据已有的文献和材料,我们对我国的技术转移及政策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第一阶段(1949-1959)及其特点

本阶段主要是从前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技术引进,以国际技术转移为主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国内技术推广。在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即我国建国初期,我国的技术还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各个行业几乎没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因此,我国从前苏联和东欧等一些国家进口了大批成套设备和技术,为我国初期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据国家计划部门统计,我国在1950年到1959年之间共签订项目700多个,其中引进项目450项,投资金额37亿美元,约占50%。其中,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1957)期间,我国引进的“156”项技术,是奠定我国工业基础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冶金、化工、机电、航空、汽车、轻工、纺织和军工等主要工业领域。[4]166-167那个时候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几乎都是通过技术引进建立起来的。随着这些设备和技术,以及一些项目的引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有所加快,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和预期效果,并且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了18%。有学者专门用索络生产函数进行测定,发现这段时间我国的技术贡献率是最高的,即使是现在也无法超越(当然,这也说明现在尽管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主要是由于资金和劳动力因素在推动,技术作用还没有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技术转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技术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最大利益。

这些历史事实都说明了在建国初期,我国在工业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也能实现较为高速的增长,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先进技术,在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时期,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实现了科技的高速增长。

本阶段特点:(1)技术转移的来源国家仅仅是前苏联以及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2)技术转移的最终结果是最大限度上帮助我国建立重工业体系;(3)技术转移的方式局限于成套购买技术来源国设备,并照搬其工业体系和标准;(4)技术转移的主体是国家;(5)此阶段技术转移的效率是到目前为止所有阶段最高的,并深入结合了所有资源以及充分发挥了全国人民高涨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以及最大能力来推动了技术转化和扩散、创新;(6)培养了大批经济管理以及技术方面的人才。

二、第二阶段(1959-1962)及其特点

在此阶段,由于和前苏联关系紧张,从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技术引进几乎停顿,又面临三年自然灾害和还债,主要是依靠自力更生,以及技术的国内转移为主。在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还有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并撤退在中国工作的大量专家,在此期间许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看苏联行事而疏远甚至冻结与我国的关系,这些事件都大大阻碍了先进技术向我国转移,因此我国不得不加大自力更生的力度,正确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指导方针,利用前期引进的技术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并有效推进国内技术转移,并借备战三线之机,将先进技术人才流动到中西部地区,促成先进技术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进行技术转移。

本阶段特点:(1)技术转移主要局限于国内的技术扩散,以及利用第一阶段的技术进行创新和革新;(2)技术转移的最终结果是利用前期的技术革新来完善我国重工业体系,以逐步适应国内庞大的技术需求;(3)技术转移的方式局限于对原有借鉴工业体系和标准进行“国产化改造”;(4)技术转移的主体还是国家;(5)此阶段技术转移的效率相对第一阶段是比较低的,但是依然高于以后阶段;(6)这段时期,我国与国际上两大阵营均没有技术交流,技术引进几乎全部中断,只是因为政治的需要,对亚非拉一些国家的技术援助没有停止,所以这段时间除了技术在国内阶梯式推广传播外,就是技术输出了。技术输出主要是以中国援非医疗队、建筑施工援建等等我国力所能及的形式进行,客观上也为亚非拉的许多贫穷国家援建了许多医院或基础设施,促进了我国的技术扩散。

三、第三阶段(1962-1978)及其特点

这段时期,由于我国陆续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日本等国建交,以及我国重新返回联合国,技术转移主要以和这些国家民间的技术交流为主,从法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引进不少技术,但是文化大革命大大削弱了技术转移的力度。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从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和荷兰等国引进石油、化工、化纤、冶金、矿山、电子、精密仪器和纺织机械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和相关设备,并且突出了国民生计的吃、穿、用等产品的基础性建设,与“一五”期间的重工业技术引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项目填补了空白,发展了轻工新产品,特别是促进了我国合成纤维、化工原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选矿和半导体产品等方面的技术发展。这个时期又分为两段,其中1962-1968年为第一段,期间共引进技术84项,用汇14.5亿美元,我国首次尝试使用许可证贸易形式引进技术。[4]第二段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到中美建交期间,由于我国建交国家日益增加,交流也开展得丰富起来。

本阶段特点:(1)技术转移的来源地开始扩大到欧洲和日本等拥有先进技术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2)技术转移的最终结果是建立了我国的轻工业体系并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重工业体系;(3)由于国际上技术转移方式的发展,我国技术引进的方式也开始从以前的完全依赖进口设备逐步发展到引进关键设备,并开始通过技术许可和技术服务方式扩大技术引进渠道;(4)技术转移的主体依然是国家;(5)此阶段技术转移由于国内技术的不完善以及文化大革命造成效率十分低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直到进入70年代,我国的技术转移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但是这一时期我国的技术转移带有盲目性,由于我国的技术基础薄弱,对一些引进技术的维修、利用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也不能协调好引进的技术和国内的资源设备、进度安排等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我国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我国对技术引进的国际贸易规律处于认识和实践阶段。

四、第四阶段(1978-1989)及其特点

中美建交,以及经济改革开放,使得技术转移主要呈现技术引进的大局面,以国际技术转移为主。

在此期间,我国引进了不少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化工、机电等方面的生产线,对于我国的经济起步起了极大地帮助作用,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重复引进、不注重软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等。这段时间,我国学者基于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着重研究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也获得了许多成果,在国家层面引导着技术转移的实践。

这一时期我国的技术转移坚持技术引进与企业技术改造结合的方针,通过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技术创新。1980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院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办技术贸易机构。198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首次对技术转让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在1980年度的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起草了《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5]306,这个方针的要点是:(1)科技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2)着重加强技术研究,正确选择技术,形成合理技术结构;(3)加强厂矿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4)保证基础研究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5)把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科技成就作为发展我国科技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这一方针,国家科委提出要抓好“4个转移”:(1)科学技术由实验室向生产转移;(2)科学技术由单纯军用向军民兼用转移;(3)科学技术由沿海向内地转移;(4)科学技术由国外向国内转移。[6]5这四点将我国技术转移的特点勾画出来,也为我国国家层面的技术转移政策拓展了思路,并直接引导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出台,同时使得我国技术转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1年1月,天津创办了《技术市场报》,开辟了科技成果商品和技术转移的理论研究。1983年,国家科委颁布了《加强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技术转移市场的初步成立,技术转移市场的管理体制也逐渐形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在技术转移方面的政策法规逐渐完善,对技术市场的规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阶段特点:(1)技术转移的来源国家扩展到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2)技术转移带来了以前各阶段所没有的更先进的技术,并开始了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引进;(3)技术引进方式更为灵活,基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的引进方式,而代之以更多的其他典型方式,如技术许可、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合作生产、补偿贸易、设备租赁、合资合作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引进等等,从而扩大了技术引进的渠道,同时活跃了经济发展;(4)技术转移的主体尽管还是国家,但是已经有许多企业在放权的激励下慢慢活跃起来,自发进行技术转移,以壮大自身的技术实力;(5)引进技术的公司和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由原先控制比较单一的指令性经营形式发展到指导性经营和自行委托等方式,同时也下放了技术进口项目的审批权限,呈现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共同引进技术的管理体制的形式,从而提高了企业引进技术的自主程度;(6)技术引进资金来源也趋于多样化,政府贷款、专项外汇、国内商业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技术出口商的出口信贷、企业或地方自筹等等。各种资金来源的扩大进一步赋予了企业引进技术的能力。

当然,这个阶段由于没有理论的指导,也是技术转移相当混乱的时期。因为可以引进的技术源突然扩大,且国家尝试放权,极大程度上刺激了企业的技术引进热情,出现了重复引进的大问题,并且造成技术引进后没有得到进一步创新开发,而仅仅是停留在引进基础上,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这一阶段被大家称为“洋跃进”。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对以后的技术引进、技术转移还是造成了相当大的不良影响。

五、第五阶段(1989-1992)及其特点

1989年政治风波的外部影响以及我国自身经济调整,造成技术引进再次处于低谷,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经济技术封锁使得我国不得不依靠自主创新和国内技术转移发展高新技术。

但是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突发事件使我国的计算机、电信以及家电行业获得了一个喘息期,并得以消化以前过度引进的技术,加以技术创新,在国内市场打败了国外家电的冲击,使得联想、长虹、创维等一大批国内企业壮大起来。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真正开始了技术转移的理论研究从国际技术转移转向国内技术转移。而且我国政府更加坚定了我国发展必须走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国际技术转移和国内技术转移相结合的道路的信念,利用技术转移的阶梯理论,分阶段、有条件地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并在国内扩散成熟技术,使得技术转移所带来的自然势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为国家实现“三步走”战略服务,使我国经济处于一种平稳发展的状态。过去十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种两个结合所产生的动力正在支撑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本阶段特点:(1)技术转移理论在我国出现并完成了从以前重视国际技术转移到研究国内技术转移的过渡;(2)技术开始在国内“技术势能”不均等地区转移;(3)技术转移的主体已经成为更多的企业,他们通过已经积累的相对先进的技术,积极进行国内技术转移,扩大市场影响力并积极占领市场;(4)国内资本市场的建立为技术转移提供了资金来源;(5)许多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从而提高了技术利用效率。

六、第六阶段(1992至今)及其特点

经历了前一个阶段,理论界不再将研究眼光局限于国际技术转移,这段时期,我国一方面从国外引进高新尖端技术,另一方面也不断通过“送科技下乡”、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决策行为,推动成熟技术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转移。

经历近三年的低谷和徘徊期后,1992年我国的改革再次启动,国际形势也逐渐好转,国际交流又开始发展起来。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都转变了原来国际技术转移的单一转移形式的研究,不断推进国家政府层面进行技术转移的政策、法律和经济环境建设。在国际上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在国内适合地区完成消化吸收,或者鼓励国内科技人员自主研发尖端科技,并努力使之产业化,并向其他地区逐步转移、扩散技术,使得国内的技术处于一种流动状态,带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

本阶段特点:(1)技术转移理论日益成熟并积极指导我国的技术转移活动;(2)技术转移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动了我国跨国大公司的发展;(3)企业已经成为技术转移的主体,并主动研究发展技术转移理论和实践活动;(4)国内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为技术转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金来源;(5)在我国加入WTO前后,国际市场给我国立志于角逐国际大市场的企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诸如联想、TCL等许多企业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并开始利用市场规则进行技术并购、资本并购和企业并购,加速壮大企业规模,也开始了技术的输出。

综合建国以来我国技术转移的过程,可以说,技术引进在第一阶段是帮助我国建立了重工业体系,第二、三阶段建立了轻工业体系,并补充了重工业体系,第五阶段则是进行技术创新阶段,到了最新的第六阶段则是开始在高新科技方面开始突破,这样一步步地使得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日益趋向于完整和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技术转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逐渐走向成熟,相关法律也逐渐出台,主要标志就是1998年国家颁布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技术进口相关法规的建立和健全,为我国日益展开的相对灵活和多样化、多渠道引进技术的格局提供了指导性经营的基础。目前,我国政府所颁布的与技术转移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承担或代理国际技术进口设备进口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贸易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鼓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我国的技术引进呈现开放性和复合性,技术引进的方式也呈现多样性,有技术合作、外商直接投资、科技交流、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特别是通过跨国公司进行技术转移的方式尤为突出,也是我国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硬件设备比例一直较高,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8年,大部分合同中技术费用平均只占合同总费用的10%~15%左右,主要部分仍然是设备费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种情况曾有较大程度的改善,技术费用比例提高到30%~40%左右,但是近年来又大幅下降,这与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现在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一五”规划中都已经明确提出要注重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其协调与技术引进之间的比例。

而且,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推行区域性技术转移联盟。区域性动态联盟是在一个地区内,通过网络、数据库支撑环境,动态集成该地区包括企业、高校、研究部门在内的所有技术转移资源,形成一个区域性技术转移整体网络系统,集成相关信息,促成技术转移。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地区性优势,并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的技术转移进程。我国各地区区域技术转移联盟现在基本上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

收稿日期:2006-03-25

标签:;  

建国以来中国技术转移的发展阶段与特点_技术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