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发展建设的可行性初讨论文_王清君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发展建设的可行性初讨论文_王清君

辽宁省北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122100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万物之本,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伴随着人口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因水而生的各种威胁却与日俱增。为实施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统筹规划,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典型区域的具体情况,摸索出水资源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发展建设

1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发展建设的优化模式

1.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对水的需要不断增加,而自然界所能提供和补充鲜水量却有一定限度,因而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供需失衡;甚至有些地区因过度开发和污染破坏了当地水源,直接威胁人类完全生存的环境。因而人们要保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发展模式,确保人类生存环境得以有效改善。

1.2水量守恒原理是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的客观现实。水量守恒原理,就是指一定量的水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可以变换形态和存在空间,但其数量不变。具体来说,在循环中,能够在一年或多年之间可以得到恢复的水量,该部分水量可以由人类控制、调节并能按照需要供应,并以它作为分析水的供需关系的依据及作为该部分水量应具有的特征,其特征:(1)可能按照社会的需要提供或可能提供的水量;(2)该水量拥有可靠的来源。且该来源通过水循环不断能得到更新和补充;(3)该水量可由人工加以控制;(4)该水量和水质能够适应用水要求;(5)该水量主要功能系供水,兼具生态功能。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

更新水资源观念、建立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存在两种模糊观念:一是无限可用论,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之物,不存在危机问题;二是有值无价论,认为水不具备资产特征,其所有权不明确,人们可以自由索取。由于上述观念的左右,人们惜水、爱水、节水意识十分淡薄;因此,要建立“节水型社会”把节水的政策贯彻到社会的各行业,让节水的观念落实到全社会的每个人。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促使水资源的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把节水贯穿于每一次用水的行动之中,逐步建立适合我国水环境的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市的全方位的节水社会格局。

2.1调整水资源格局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条件。南水北调工程已日渐清晰,即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向北方调水,形成南水北调西、中、东三条引水线路。一个世纪水利建设工程已经拉开帷幕,2003年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东线已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将分别从长江下、中、上游取水70~192亿m3、145~200亿m3和50~100亿m3,总计调水量每年将达265~500亿m3,相当于北方五片平均水资源的4.9%~9.3%,这无疑将对干涸的北方带来福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条件。“生态用水”新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水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值得肯定的是,我国以“三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成功为标志,已在河流水量统一调度,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解决各种用水需要,使有限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节约用水和必要的工程设施,严格控制上游用水,让河水沿着河道不断流向下游,维护和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发展建设的基本对策

3.1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逐步实行分质供水,优质优价,使水价体现国家水利产业政策并得到合理的成本补偿,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价管理机制,即“谁用水,谁花钱”的“以水养水”政策,使水价政策成为水资源产业政策的一部分,为公众所普遍接受。

3.2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促进节水科技进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灌面积居世界首位。全国年农业用水约为4000亿m3,占全国水资源消耗总量的80%。但是,我国的农灌用水利用率只有25%~40%。因此,要积极推广高科技节水技术,发展以节水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大力推广地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微灌、渗灌技术,以提高用水效率。

3.3重视发展城市节水科技,注重开发节水器具。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技术落后,管道老化,每年管网流失的水量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以家庭水龙头为例,每年由于龙头工艺落后,质量低劣而造成的滴漏浪费就达1亿m3。采取陶瓷阀芯片的节水龙头比铸铁水龙头节水30%~50%。若采用磁水龙头或感应水龙头,则水龙头的滴漏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地遏制。大力开发中水技术,将中水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等,可节约城市用水总量的40%。还应积极推广并鼓励使用污水资源化高新技术(如膜法水处理技术等),以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4以调整水污染防治战略为基础,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调整水污染防治战略,主要以分散治理为主,转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由末端治理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由单一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由区域管理为主,转向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国务院提出了2000年实现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环保目标。“九五”期间,国家还斥巨资投入水污染防治,使我国环保治理资金达到同期GDP的0.93%。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遏制日趋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水污染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模式粗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关系处理失当。为此,水污染防治工作应从战略上作出调整。即应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应从单纯的工业源污染治理转向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统一综合治理;实行废水资源化利用,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论文作者:王清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发展建设的可行性初讨论文_王清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