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环境科学发展中的环境道德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道德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使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认识了自然,从而更大程度地征服了自然,改造了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伴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领域向自然界和社会的纵深度推进,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这一切都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是,对自然界的无止境地开发,也给人类带来了日益复杂的难题。比如环境污染,就是突出的例子。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产生了一门新型的学科——环境科学。伴随着环境科学的诞生,人类开拓了新的道德视野,这就是环境道德。
1 环境科学兴起的必然性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问题的新型学科。所谓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日趋严重。比如,原始人在山洞中燃烧柴草对空气有污染、早期农业生产中因砍伐树木对原始森林的破坏等等。但是,环境问题真正成为人类生存的威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所引起的。早在17世纪就出现了有关燃煤引起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19世纪以来,由于化学研究的兴起以后,人们学会了改变物质化学成分,于是出现了汞、铅、砷、酚、氰化物等有毒物质;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原子能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化的核动力工业,造成了对人类威胁更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到20世纪50年代,空前严重的环境污染就开始对人类进行不同程度的报复。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悲惨的烟雾事件”,直接造成10000多人死亡。同年代初在日本一个叫水俣的地方,所有的人都染上了致人死命的“水俣病”。60年代,瑞典等北欧国家普遍出现了灾难性的“酸雨”,使土壤酸化变质,农作物受害,建筑物也被严重腐蚀。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露事故,造成放射性污染。引起各国人民不安。还有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热污染、光污染、水污染、日益增强的噪音污染,以及由生态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恶果等等,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威胁。
针对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人们提出过各种想法。实际上,环境污染并不是科学本身的罪过,而是人类对科学技术不正确运用的结果。人类在这方面所犯的错误,归根结底还要运用科学的力量去改正,正是出于这方面的需要,一门新的学科——环境科学就兴起了。
环境科学是在最近20-30年中蓬勃发展起来的一个由多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人与环境这个大系统为研究对象,是全面揭示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环境变化的内在规律,寻找出调节、控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的有效途径、方法,以达到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进而造福人类的目的的大学科。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局在一份报告中,对环境科学做了这样一个解释:“环境科学是对围绕着人的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等所有系统的研究。它包括所有目的在于从系统这一级上了解环境的科学,特别取材于这样一些学科,如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和生态学,并充分利用在这样一些领域中所发展出来的知识和技术,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和工程学等等。环境系统包括许多复杂的过程,必须掌握这些过程来解决一些人类面临的问题,如对可更新资源(水、木材、鱼类)的维持,对不可更新资源(燃料、金属、物种)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地震、龙卷风、洪水)的影响,缓和缓慢性的损害(烟尘、农药、污水),以及同自然污染(引起过敏物、火山灰、电磁噪音)作斗争。”
2 环境道德是环境科学提出的严肃问题
当前,环境问题中比较突出的矛盾主要是生态危机(即生态平衡的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问题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因此,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法律和道德方面的问题。现在,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但是,仅仅依靠法律是不够的,最高层次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人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即靠良好的环境道德修养。
环境道德是环境科学研究提出的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应当正确地对待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这一关系日趋稳定、和谐,逐渐消除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并造福于子孙后代。
环境道德是一种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的社会公德。这是因为,消除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则是每个国家的责任。我们知道,大气污染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但是这种公害也是最难治理的。因为大气是国际性的资源,并不属于哪个人,也不属于哪个单位,甚至也分不清国界。一旦大气受了污染,人人都会受害。所以,要防治大气污染,就要把所有的人、一切单位和团体都动员起来,谴责和限制那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自觉地使局部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甚至全人类的利益,如果没有最广泛的一致行动,就达不到目的。而要激发起这样广泛一致的行动,就需要最广泛的道德基础。这种道德基础就是贯穿人道主义精神的、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公德——环境道德。它作为联系各个民族、国家和社会阶层的思想纽带,将成为人类消除环境污染这一公害的伟大精神力量。英国伦敦成功治理了大气污染的例子,就是最好的典范。伦敦当局规定:谁也不许使用煤炉,除非是用预先处理过的不含硫磺的煤和能“吞吃烟雾”的炉子;工厂的烟囱要建高,而且须安装有能够消除污染的除尘器。经过齐心协力,1960年以后,伦敦再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但遗憾的是,对于治理大气污染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达成一项国际性的协议。
3 环境道德的基本内容
环境道德涉及到的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正确态度,以及人类在正确处理自身防治与自然界防治之间的矛盾中的行为规范问题。这是环境道德的基本内容,它标志着人类道德视野的扩大和道德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行为规范,首先就要确立对自然环境的正确价值观念。有远见的科学家们早已指出,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因此,就需要共同的道德准则来动员和协调国际力量。为此,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委员会,制定了《联合环境方案》。在这期间,还制定了旨在保护环境的各种宣言、方案、法案、公约,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等。还先后成立了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自然保护协会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以及维护环境的责任感,有利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的道德影响。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地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地维护我们地球的良好环境,这是环境道德的实质内容。以人类的长远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自觉地珍惜共同财富、维护自然资源,造成一种有益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这也是环境道德的宗旨。有效地调节和控制那些有损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各行其是的自由,共同精心地维护我们的生存系统,是环境道德的最主要原则和最基本要求。
良好的环境道德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能够克服对自然环境方面的实用主义态度和唯利是图行为,谴责在开发自然资源中那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野蛮做法。对于环境,我们应当“绝对不作贻害子孙的事”、“不能不顾一切,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第二,能够克服在对待人类生存环境上的各行其事、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错误态度,自觉地把个人或局部的行为纳入到有利保护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的范围之中。要保证环境不受污染,就得对个人的自由行为实行一定的限制。比如,禁止露天焚烧垃圾,禁止在某些地区倾倒垃圾,禁止造成过量的噪音,对工业废物的排放地点、排放数量、种类等实行严格控制和管理,禁止捕杀珍稀动物,禁止毁林开荒,提高对各类垃圾的利用、处理水平,大力治理各类污染,等等。第三,调节人们自身的行为,以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手段,来自觉地控制自己后代的范围,达到既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活,又能促进自然环境正常发展的目的。正如有的科学家指出的,人类的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应当有一个限度,这就是“自然体系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能承受的负担的限度;人体对毒物的耐受限度;人类的行动不致破坏自然平衡的限度;在无情加速的社会变化或社会恶化中人们及其社会所能经受的精神冲击的限度。”这些限度,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界限。
环境道德通过人与自然客体的关系,反映了个人与人类整体及其后代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这一人类公德作用的日益突出,反映了科技发展对人类公共生活的影响和渗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价值认识的深入,反映了现代科技发展与现代社会间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