颧部修复重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颧部修复重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陈兵[1]2001年在《颧部修复重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①对颧部进行专题解剖研究,以期为颧部修复重建手术的开展提供应用基础理论; ②研究颧骨整形的立体可视化和手术仿真模拟; ③探讨颧骨缩小术和颅骨、锁骨、肋骨、髂骨等骨皮瓣颧骨修复再造术的方法和解剖要点。 材料与方法: ①解剖15例3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和9例18侧新鲜成人头部标本; ②观察头面部血管铸型标本10例18侧; ③解剖2具成人尸体标本; ④复习有关解剖资料; ⑤应用3DCMFCAS操作系统。 结果: ①颧骨是面部较突出的部位,影响容貌的特征之一,由菱形的骨体与4个骨突组成,有3个面和5个缘。 ②除颧大肌起自颧骨体与颧弓的交界处,咬肌起于颧弓下缘、颧弓颧骨的内侧面外,其余部位无肌肉附着,颧骨呈“游离”状。 ③颞深筋膜起自颞肌附着缘,由单层逐渐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着于颧弓上缘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两者之间含有脂肪垫,并在其上部有颞中静脉走行。经颞深筋膜的深、浅两层之间的间隙直接达颧弓上缘是安全的手术入路。 ④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在颧弓下缘出腮腺,出腮腺后由腮腺筋膜分隔包裹走行于SMAS和深筋膜之间的SMAS下层内,斜向前上方行走并逐渐分支,于肌肉的深面进入并支配之。 ⑤3DCMFCAS可进行颧骨缩小术等手术的仿真模拟,可用于手术前的讨论和制定手术方案和临床教学等。但目前只能进行硬组织的切割和移位,不能预测手术后面部软组织和外观的变化,不能用于颧骨切削缩小术和双侧颧骨扩增术的模拟,不能与精细的电脑加工机械连接在体外复制出模型和加工制作植入体,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研究。 ⑤颧骨有丰富的血供,滋养动脉从颧骨的后内侧缘进入骨内经颧面孔穿出成为颧面动脉。面横动脉、颗饯动脉、眶下动脉。面动脉及上颌动脉均有分支达颧骨周围组织,井有细小血管经骨膜供养颧骨。 ①在颧弓平面下颌骨冠突与颧骨间的距离为(1.3士3.6)nun及该处颧骨的厚度为(8.8士2.3)mm,冠突与颧弓间的距离为(6.5土 1.2)mm及该处颧弓的厚度为Q.3土0.4)M。 ③颅骨、锁骨、肋骨和骼骨具有一定的弧度适合于颧骨的修复重建,根据颅骨、锁骨、肋骨和骼骨等部位的解剖和血供特点可设计额部扩张皮瓣复合额顶颅骨瓣转移、颈部扩张皮瓣带锁骨转移、胸背动脉蒂第11、12肋骨皮瓣游离移植或带蒂转移、双蒂骼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颧骨部位的骨及软组织缺损,各有其优缺点。 结论: ①观察了颧部的组织层次及颧骨的形态、颧骨与肌肉的关系、颧骨与颗浅、深筋膜的关系、颧骨与面神经的关系。颧骨的血液供应、颧骨与下颌骨冠突的关系(颧骨后间隙)井于颧弓平面测量颧骨颧弓的厚度等。 ②3DCMFCAS具有叁维重建达到立体可视化效果,可手术仿真模拟。可用于手术前的讨论和制定手术方案和临床教学等优点。但仍有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研究。 ③分析总结了颧骨手术入路的解剖要点。颧部理想手术层次是在骨膜下,可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④颧骨磨削术适合于颧骨骨质较厚者,最大磨削厚度为颧骨厚度的一半。颧骨截骨缩小术适合于颧骨颧弓向前向外隆凸颧骨后间隙增宽者,提出了解剖安全线和临床实用截骨线。 ⑤额部皮肤扩张复合颅骨瓣、颈胸部预扩张皮瓣带半片锁骨转移。胸背动脉蒂第 11。12肋骨皮瓣、双蒂骼骨皮瓣游离移植在修复颧部方面有良好的血供基础和意义,各有其优、缺点。

侯文明[2]2003年在《眶周老化及眶周脂肪垫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一、目的 1.对眶周脂肪垫进行系统全面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填补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空白,对眶周各脂肪垫的解剖概念进行区别定位,避免目前对眶周脂肪垫中的部分脂肪垫仍存在的概念和定位上的混淆。 2.研究眶周皮下脂肪分布特点及与眶周老化性皱纹形成的关系,探索眶周皮下脂肪在眶周老化性皱纹形成中的作用,探索眶周老化皱纹的针对性的除皱方法,为眶周老化皱纹的去除提供一套完整的思路。 3.研究眉皮下脂肪及眉脂肪垫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及操作要点,探索眉皮下脂肪及眉脂肪垫新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上睑凹陷畸形、上睑粘连多层皱折畸形及重睑过宽畸形等寻求一种具有血供的脂肪组织移植修复方法,解决游离脂肪移植修复上睑凹陷等畸形吸收率高的难题。 4.研究眶周美容畸形(aesthetic deformity)的解剖学基础及其美容整形修复方法,主要是上睑肥厚、臃肿、下垂及上睑凹陷畸形;下睑袋状畸形及下睑凹陷畸形的解剖学基础及其美容整形修复方法。 5.在下睑成形中,对眶隔脂肪的处理存在不同的观点,结合临床实践,在此加以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材料与方法 (一)基础解剖部分 1.选用15例(30侧)10%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经动脉灌注的成人头部标本,所选标本中年龄20~70岁,男10例,女5例。 2.由表及里逐层解剖眶周皮下、眉周、上睑、下睑及颧部,采用肉眼观察眶周各区皮下脂肪分布特点及与眶周老化改变的关系,观察眉皮下脂研究生:侯文明导师:徐达传肪、眉脂肪垫、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垫、下睑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位置、界限、毗邻关系及血管构筑;观察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垫范围及与眉脂肪垫和眶隔脂肪的关系并做个体间的比较。采用直尺测量各脂肪垫面积大小,厚度。对重要血管及相关神经进行标记并摄影记录。 3.模拟设计并形成眉脂肪垫瓣,测量瓣的大小、蒂部的位置、卞要毗邻关系、瓣翻转后所能覆盖眼部的范围。探索眉脂肪垫瓣设计要点及形成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二)临床部分 1.临床观察老年病例的眶周老化改变的形态学特征并照相。采用不同方法行眶周除皱使眶周年轻化,例如:肉毒素注射除皱、自体颗粒脂肪注射除皱、聚丙烯酞胺水凝胶注射除皱、膨体聚四氟乙烯薄片衬垫除皱、眶额部拉皮除皱术、上、下睑去皮成形除皱术。 2.临床行切眉术及额眉提升术病例各ro例,术中观察眉脂肪垫的存在、形态、大小及层次。 3.临床上纹坏眉及洗眉后疤痕病例10例,在行坏眉切除术中,对眉皮下脂肪长度、宽度及厚度进行测量。并对眉皮下脂肪瓣进行模拟设计,观察眉皮下脂肪瓣面积大小,蒂部位置,翻转后可覆盖上睑范围,以确定临床上行眉皮下脂肪瓣翻转修复上睑凹陷、上睑粘连及多层皱折等畸形的可行性。 4.上睑外侧臃肿肥厚下垂病例要求行重睑术病例10例,另有两例行重睑术后仍觉上睑臃肿「垂要求再次手术的病例。术中判断上睑眼轮匝肌肥厚情况并决定是否行其剪除术。 5.临床要求行下睑眼袋去除病例31例,采用叁种方法行下睑眼袋去除术:经结膜入路眼袋去除术、经下睑缘切口入路眼袋去除术和经下睑缘切口入路,保留眶隔脂肪的眼袋去除术。第一军医大学2000级博士学位论文 叁、结果 (一)基础解剖部分 1.眶周老化性皱纹与眶周皮下脂肪分布特点:老年尸体头部标本中,上睑下睑区域共同表现为皮肤薄,无皮下脂肪。静态皱纹浅细者,额区,鼻区,颖区有一层皮下脂肪,静态皱纹粗深者,在额区、鼻区和颖区皮下脂肪缺乏。 2.眉皮下脂肪:眉皮下脂肪大小相当于眉毛所在位置范围大小,向上可分离至眉上0.3一0.scm,向下至眶缘部在眉部皮肤与上睑皮肤转薄处开始变薄。眉皮下脂肪厚度(2.5士0.4)~,长度(4.8士0.4) cm,宽度(l .5士0.2)cm。眉皮下脂肪可设计成瓣的大小约为4.8 cmx 1.scm。向下翻转至眶缘部与眼轮匝肌相连,并以此部位为瓣的蒂部,可由与眼轮匝肌的连接部提供血供,翻转后瓣的大小可覆盖上睑。 3.眉脂肪垫:眉脂肪垫位于眶上神经血管束,眉外侧2/3范围相当于眉所在位置上下及外侧端一定范围内,其层次在额肌与眶部眼轮匝肌层下骨膜层上,呈向双侧颖部及向上逐渐变薄的扁平的长椭圆形状。平均长度为(3.9士0.1) cm,在眉中心垂直线上平均宽度为(l .90士0.2) cm,平均厚度为(0 .18士0.06)~。眉脂肪垫内有来自眶上动静脉的“肩脂肪热动静脉’,。眉脂肪垫瓣的大小可设计成约4.ocmX2.ocm,瓣的蒂部‘!‘〔设公十在经瞳孔垂直线与眉毛相交处,宽度约Icm,瓣翻转后可覆盖1几睑。 4.上睑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在上睑部眼轮匝肌卜,睑板筋膜及眶隔筋膜前有一层纤维脂肪层,是眉脂肪垫层向卜的延续,形态相当于整个上睑的形态,大小相当于整个上睑的大小。该脂肪层与眉脂肪垫有位置及个体差异上的区别。 5.下睑眼轮匝肌卜脂肪垫:位于下睑眼轮匝肌层下眶骨缘与颧大肌之间,颧部骨膜层表面,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大部分位于眶缘下外侧1/2。

马静[3]2011年在《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修复幼龄小型猪单侧颧弓缺损的实验研究及其初步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建立幼龄小型猪单侧颧弓缺损的动物模型,研究早期单侧颧弓缺损对颅面部发育的影响。2.研究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及游离颅骨外板嵌入植骨修复幼龄小型猪单侧颧弓缺损对其颅面部发育的影响,并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劣。3.研究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修复幼龄小型猪颧弓缺损后移植骨的成活及其血运情况。4.初步评价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修复颧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5头8周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颅面部左右侧被随机分为实验侧及对照侧,实验侧制备2-cm长的全层颧弓缺损,对照侧为空白对照。术前及术后行头颅X线摄片及头颅叁维CT扫描,观察颧弓缺损转归,测量并比较两侧颧弓长度、头颅大小及半颅角。2.10头8周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头小型猪颅面部左右侧被随机分为实验侧及对照侧,对照侧为空白对照。实验组用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即刻修复实验侧2-cm长的颧弓缺损,对照组实验侧颧弓缺损用游离颅骨外板嵌入植骨即刻修复。术前及术后行头颅X线摄片及头颅叁维CT扫描,测量颧弓长度、头颅大小及半颅角。脱钙骨标本行HE染色及CD31免疫组化染色。不脱钙骨标本行硬组织切片后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Masson叁色染色及荧光显微镜扫描。3.2头8周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颅面部左右侧被随机分为实验侧及对照侧,实验侧用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修复同侧2-cm长的颧弓缺损,对照侧用游离颅骨外板嵌入植骨修复。术中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复合颅骨外板瓣的血流。术后定期行核素骨扫描,观察并比较两侧移植骨99mTc-MDP的聚集情况。对头颅标本进行明胶灌注,解剖观察移植骨的成活情况及微血管的分布情况。对移植骨标本行组织学、细胞学及免疫学检查。4.回顾应用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修复颧弓缺损的临床病例。结果1.颧弓缺损在实验结束时均未消失,实验前两侧颧弓长度、半颅角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各个观察点实验侧颧弓长度明显大于对照侧,而半颅角则明显小于对照侧。2.实验组中4例颧弓缺损发生骨愈合,1例发生纤维愈合;对照组1例发生纤维愈合,其余4例移植骨几乎全部吸收。各个观察点实验组及对照组两侧颧弓长度及半颅角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及对照组两侧颧弓长度均明显增加。实验组移植骨与对照侧颧弓骨组织含量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移植骨骨组织含量明显低于对照侧。实验组移植骨与对照侧颧弓平均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移植骨血管、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四环素荧光检测阳性,对照组阴性。3.术中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到复合颅骨外板瓣具有比较稳定的血供。任何观察点实验侧移植骨中央均有核素聚集,核素分布连续。对照侧术后2周移植骨中央有少量核素聚集,术后6周及12周移植骨中央无核素聚集。实验侧移植骨周围有大量微血管分布,骨膜也有微血管长入,移植骨体积大,愈合牢固。对照侧无明显微血管分布,移植骨薄弱,移植骨愈合端易于折断。实验侧移植骨骨组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侧。实验侧移植骨血管、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四环素荧光检测阳性,对照侧阴性。4.临床应用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修复颧弓缺损4例,效果稳定,安全可靠。结论1.早期单侧颧弓缺损在矢状面上促进颧弓生长,在冠状面上抑制半侧颅面部的发育。因而早期进行颧弓缺损修复是必要的,以使潜在颅面部发育畸形降到最低。2.颧弓缺损早期修复能够阻止颅面部畸形的发展。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后移植骨能够存活并能随颅面部骨骼发育同步生长。带蒂颞浅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后移植骨在成骨数量及质量上优于游离颅骨外板。3.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修复颧弓缺损后移植骨有比较稳定的血运,能保证移植骨的成活,优于颅骨外板游离移植。4.临床应用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修复颧弓缺损初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张智勇[4]1998年在《眶颧骨折继发畸形重建修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眶颧骨折继发畸形是因眶颧骨折早期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所造成的后期颧、眶以及临近器官和软组织结构的畸形,是目前颅颌面创伤领域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其治疗涉及骨折部位的显露、截骨复位、坚强内固定,植骨术以及相关软组织畸形修复等诸多方面。本研究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自然珊瑚石人工骨作为骨生物代用品的可行性研究,2、眶颧骨折截骨设计的研究,3、眶颧骨折继发畸形的分类及相关治疗。 为探讨自然珊瑚石人工骨不同植骨方式的降解及成骨情况,选用海南产角蜂巢珊瑚为实验材料,制成10×10×3mm块状,新西兰大耳白家兔为实验动物,观察颅骨骨膜下充填植骨及嵌入植骨的降解及成骨情况,结果发现:1、充填植骨组术后6月时已基本吸收,植入体积基本丧失,X—线及组织学检查各个时期均无新骨形成;2、嵌入植骨组术后6个月时已基本吸收,基底部有部分新骨向上长入,为成熟板状骨,上方仍为大量纤维组织占位,骨缺损修复不全。认为,角蜂巢珊瑚人工骨不适合以改善局部形态为主要目的的骨膜下充填植骨,对于小的骨缺损,用以修复或建立骨断端的连续性,作为手术的辅助手段,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截骨设计是眶颧骨折继发畸形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对于整个颧骨复合体移位且已骨性愈合者,我们设计了L-型截骨方法:(1)沿颧牙槽嵴原骨折处经颧上颌面向上做一垂线,向上达眶下孔上缘水平时,斜向上内达眶下缘内侧骨折处,然后向上转向眶底,(2)由颧额缝

柳大烈, 单磊, 黄其然[5]2010年在《颧骨复合体缩小术软组织的解剖性复位研究:矫正面中部松垂并发症》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尸体颧部的解剖特点,设计口内入路颧部高突畸形整复术后的软组织解剖性复位方式,避免术后面中部组织松垂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设计口内入路上移颧骨复合体,悬吊颧部肌层及骨膜,覆盖颧骨复合体,利用耳颞部小切口固定于颞深筋膜。临床上选取24例颧部高突患者,手术中"L"型截骨后,应用该方法进行颧部软组织悬吊。结果 :术后中面部宽缩窄距离(10.22±1.97)mm,双侧颧骨复合体基本对称。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面中部松垂和鼻唇沟加深的情况。结论 :口内入路进行颧部肌层及骨膜悬吊可有效避免颧部高突畸形整复术后面中部松垂的并发症,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单磊[6]2007年在《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整复手术探讨及相关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面部轮廓除了与面部软组织发育情况相关之外,主要还取决于上下颌骨和颧骨复合体(zygomatic complex)的形态特征。其中,位于中面部的颧骨复合体形态对面部轮廓影响非常大。颧骨复合体形态异常,明显导致上、中、下面部宽度比例失调,侧面柔和S形曲线尚失,呈现粗壮化或“凶相”,使得面部美学比例关系失调,使得不少患者心理压抑。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的差异,西方女性热衷于颧面部高突体现线条分明的面部轮廓,东方女性则崇尚颧面部柔和的面部形态。颧骨复合体的高突(即颧骨颧弓肥大)反应在软组织形态上即为颧部的高突,其主要以亚洲国家多见,尤其是我国、韩国、日本、蒙古等东亚地区,在我国又以广东省、海南省及福建省为多见。广大颧部高突形态的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一直渴求改变颧部高突的面型,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概念的更新,目前有较大人群向整形外科医生提出了颧骨复合体缩小整形的要求,因而颧骨复合体缩小手术在日本、韩国和我国等亚洲地区成为了整形研究的重点。目前也是我们广东省颌面部整形的一项基本工作内容。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整复手术是近二十年出现并得到深入发展和临床广泛应用的术式。国内一些文献亦称之为颧骨降低术、颧骨缩小术、颧骨颧弓降低术等,外文规范用语为“reduction malarplasty”和“zygomatic complexreduction”,我们认为中文翻译手术简称为“颧骨复合体缩小术”较为规范,学术研究定义为“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整复术”较为妥当。解剖学中颧骨复合体具体包括:颧骨体、颧弓、眶外侧壁、上颌骨前外侧壁四个部分,彼此紧密联系,结构复杂,共同构成中面部重要组成,临床上处理的正是此组合构架,因而不需拆分,在认识上也不能以偏概全。2004年,U.Witzel等人亦详细描述了此结构组成。由于颧骨复合体是有咬肌牵动的不规则骨性架构,此部位的截骨、移位和内固定方式均与其力学环境密切相关,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当前,在临床工作和相关研究中,我们进行颧骨复合体缩小整形手术,总结所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①、科学客观地判断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从而指导手术操作;②、合理设计颧骨复合体截骨线和截骨后骨块移动方向,以符合该部位复杂的生物力学状况;③、手术入路的选择和颞部切口安全性设计;④、如何合理解决术后面中下部软组织下垂并发症;⑤、截骨断端内固定方式何种方法更为有效,如何进行稳定性评价,以及有无更便捷有效的内固定方法。针对以上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实体解剖、生物力学和针对性的临床研究,深入分析了颧骨复合体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完善了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整复手术的术前设计和手术方式。2.目的和意义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颧骨复合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完善颧骨复合体高突的判断方法,提出合理设计颧骨复合体缩小术中颞部小切口截骨的截骨方式和位置,并分析颧骨复合体缩小整形美容手术术后颧部软组织下垂的原因及对策;建立颧骨复合体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针对目前临床手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提出力学效果更好的内固定方式。本课题不但实现颧骨复合体缩小整形美容手术方式设计的改进,同时完善了该手术难点的相关基础研究,并为深入研究颧骨复合体生物力学特性、新型内固定材料应用和手术方式设计方面均提供了基础的计算机力学模型和相关数据。3.方法3.1颧骨复合体邻近重要组织的应用解剖学研究3.1.1颞部重要结构的应用解剖:选取16具尸体标本(男14例,女2例),共32侧,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研究颞部面神经额支与颞浅动脉的走行关系;颞下颌关节盘前唇与耳屏的距离;探索合理的颧弓根截骨入路和截断位置。3.1.2颧部软组织结构的应用解剖:选取14具尸体标本(男12例,女2例),共28侧,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研究颧部颧大小肌、颧脂肪挚和颧弓韧带的结构特点;分析该部位手术剥离后软组织下垂的原因及对策。3.1.3颧骨复合体骨性架构的数据测量及评价:在尸体头颅标本中,通过具有经验的解剖学专家选取45具正常成人女性头颅,判别为颧骨复合体骨性架构比例正常;在临床就诊患者中,通过具有经验的整形外科医生选取24名成年女性,判别为颧骨复合体高突发育畸形者;对于两组研究对象的面中部轮廓相关的8个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尸体标本直接测量,患者叁维CT测量,所得两组测量数据进行Bayes判别分析(Bayes Discriminant Analysis),得到判别方程,筛选出比较敏感的测量指标,对临床判别提供有意义的判别依据。3.2颧骨复合体的生物力学研究3.2.1颧骨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选取临床上颧骨复合体高突的患者,应用MIMCS软件将颧骨复合体高突患者面部CT图像进行叁维重建,使用MSC.Marc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解剖学研究和测量,结合图像,确立咬肌的附着部位面积和肌力线方向,建立颧骨复合体、咬肌牵动、可定量化手术设计和术后应力状态分析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对颧骨复合体在咬肌牵动状态和咬合压力状态两种状态下作基础力学分析。3.2.2颧骨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在颧骨复合体高突整复手术中的力学应用:在力学模型中按照临床操作的基本截骨方式进行模拟截断颧骨复合体,分析截骨后力学特点,评判稳定性相对较好的截骨方式;设计叁种常规内固定方式,通过叁维有限元分析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特点,评判内固定稳定性相对较好的内固定方式。3.3临床上改进颧骨复合体高突整复手术的初步探讨:针对颧骨复合体应用解剖学和计算机影像学的分析结果,设计较为方便有效的口内入路颧部软组织悬吊手术方法,预防或改善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整复手术后颧部软组织下垂、面容老化的并发症。选取临床上要求手术的女性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我们设计的改良式悬吊手术,一组常规手术,对照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叁维CT图像,分析颧部软组织鼻唇沟变化特点,通过图像中显示术前和术后鼻唇沟加深面积分布情况,以及术后随访情况,判断改良式悬吊手术的有效性。4.结果4.1在耳屏点X轴和眉外端B作X轴平行线之间,颞浅动脉额支总走行在面神经额支后上方,面神经额支走向角度与颞浅动脉额支基本一致。在耳屏点与眉外端上方30mm处(TE)连线的区域以下为面神经额支分布区域,在该连线的垂直方向上可获得面神经额支最上支与颞浅动脉之间最远距离为(22.32±9.16)mm,分布范围在耳上基点前(32.68±7.53)mm;颞下颌关节盘前缘距关节结节止点距离为(3.40±0.75)mm,在耳屏点前(18.60±3.60)mm。在TE连线后上方,无血管搏动的发际内作平行TE连线的切口,可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在关节结节止点前至少5mm的距离外(约耳屏前25mm处)截骨,避免进入颞下颌关节腔内损伤关节盘。4.2颧大肌起始点M与T点在该直线上距离为(51.30±3.31)mm(41.32~58.60mm),M点与Y轴的距离和颧大小肌长度见表1-2,与X轴形成角度为(43.16±5.72)度(28.80~55.80度)。颧大小肌完全覆盖了颧骨复合体最前突部位,即颧骨体向颧弓过渡的区域,坐标系的外上象限。颧大小肌平均长度(53.53±4.36)mm(46.30~61.38mm)。颧脂肪垫(malar fat pad,MFP)厚度特殊,在外眦垂线和眶下孔之间区域最厚,在我们实验中最厚厚度可达近1cm,它外眦连线外分布范围与颧大肌基本吻合。颧弓韧带ZL(zygomatic ligaments)与颧部皮下脂肪和表情肌关系密切,该结构在新鲜尸体中呈现白色致密条索状组织,始于颧大肌起始部后方,主要分布在颧弓下缘和颧肌覆盖区域,从颧骨颊面表面的骨膜垂直穿过上述组织层次,直达颧部真皮,为颧部软组织重要的支持韧带。分析判断了颧骨复合体整复术后面中部下垂的五方面原因。4.3正常成人干燥头颅骨与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患者相关的8个颧部相关测量项目进行测量,两组数据得到Bayes判别函数:原分类1=-114268—4.945*X1+16.134*X2+1.077*X3—0.453*X4+307910.7*X5+6.858*X6+1727.174*X7—2343.358 * X8;原分类2=-114512-5.017 * X1+16.325+X2+1.114*X3-0.294*X4+308205.1*X5+6.939 * X6+1728.865*X7-2345.710*X8;本判别函数判别符合率为81.2%。4.4我们所建立结合咬肌牵动模式的颧骨复合体模型的特点:(1)模型可以任意切割、移位和删减单位、层面及特定部位,方便观察及研究局部的内部应力分布状态;(2)模型可按照颧部缩小术所设定的手术条件,进行手术模拟,并分析手术后的生物力学状态。(3)模型可添加不同的载荷单元,完成新力学模型构建和分析。(4)模型还提供了形态学研究的基础,可供磨削术后面部软组织形态改变提供骨性架构变化的数据,便于分析其相关性。(5)模型中并不是将骨质简单的分为皮质骨和松质骨,而是根据有限元单元所在位置处的灰度值,也就是密度值,分为10部分,对骨质赋予分析参数如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更加切合实际。4.5通过叁维有限元模型进行颧骨复合体基础力学状态、不同截骨方式和内固定方式力学稳定性分析,结果为:在不同截骨方式下,通过咬肌牵拉和咬合压力作用,斜形截骨和“L”型截骨方式在应力分布和位移应变两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种截骨方式力学稳定性一致;在不同内固定方式下,我们所设计的新型“L”型钢板内固定方法对周围骨组织的最大应力和平均应力均明显小于单向钢板和双向钢丝,固定可靠,不容易造成骨板破裂,利于愈合。4.6通过患者术前术后叁维CT图像对软组织形态分析,两组病例无感染、面神经损伤、张口困难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常规手术组中3例(患者主观评价)和2例(整形医生主观评价)出现临床上面容老化表现,改良式悬吊手术组均未出现面中部松垂和鼻唇沟加深的面老化现象,患者对效果均满意。CT影像图像对照显示12例常规手术组患者术后鼻唇沟加深的区域(即图象蓝色区域)明显均比12例悬吊手术组患者要广泛得多。4.7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展望:由于目前尚处于课题初期,所分析的颧骨复合体骨性架构特征样本有限,由于筛选者和被筛选者均需要大样本量和精细统计设计,因而我们还必须深入完善临床判别指标(尚不为诊断标准),同时在文献和临床工作中发现更多有意义的测量指标,重新进行测量加入判别指标中。本课题没有对软组织形态进行评价,因为目前软组织变形和美学评价是个世界性难题,这些有待今后研究手段的发展而继续完善;对于新的内固定方式没有进行分析生物力学分析,比如粘合剂固定,由于课题时间有限,未引进国外相关的粘合材料,因此暂未进行分析;临床上手术改进尚未解决侧突严重的问题,即如何同时保持颧弓完整性,又能多阶段截骨形成稳定平滑的幅度有待进一步研究。5.结论本课题通过对“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整复手术探讨及相关解剖学研究”的研究,对于此较新而且蓬勃发展的手术类别,我们从应用解剖研究入手,结合生物力学中叁维有限元的新技术,着力探讨和解决颧面部缩小手术中存在的几个难点问题。不但提出了减少该手术并发症的改进方案,提出了临床上可参考的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的判别指标,而且首次较为客观地评价了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整复手术中的截骨方式和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稳定性,并改进口内入路手术方式,设计口内简单易行的悬吊方式缓解术后面中部松垂老化并发症,临床效果不错。本课题针对临床问题进行研究,创新之处在于:①针对临床手术中颧弓根截断的安全有效性问题,我们从应用解剖学研究中分析并设计了合理的截骨位置、角度、方式,避免了面神经颧、颞支及重要血管损伤;②针对目前临床上和解剖形态学研究中对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的判别尚未明确合理的方法,我们从文献中筛选并结合实验进行了初步探索,筛选出能有效进行判别和与整复手术关系密切的测量指标,并获得判别方程;③针对口内入路手术后常出现面中下部下垂,影响术后效果的问题,我们在目前口内入路手术的基础上,通过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了简便有效的改良式口内悬吊方案,改善了术后效果;④口内入路进行颧骨体截骨手术视野很小,截断的骨折端窄且薄,难以钢丝或钢板内固定,术后双侧难以对称是较为棘手的问题。针对颧骨复合体特殊的生物力学结构,我们首次建立了颧骨复合体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生物力学研究评价和分析了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截骨、内固定方法的力学稳定性,为今后进行手术设计和内固定新材料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力学研究基础模型和相关数据。本课题提供了相关临床应用解剖、生物力学、临床研究依据及相应成果,针对我省及国内广大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患者的迫切需求,具有提高的医疗服务质量的意义,对颧骨复合体基础及临床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春光[7]2009年在《数字颅颌面修复重建外科中对称修复的精确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称,是正常人体和人体美学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对称性畸形是先天性和后天性颅颌面畸形中最常见的形式,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和心理。对严重的不对称性颅颌面畸形,以往单纯的手术方法很难达到对称性修复重建的目的。本研究基于反求工程(reversed engineering)原理,利用数字化工程技术试图解决严重颅颌面畸形修复重建中的精确化问题。实验通过采集CT数据、CAD/CAM、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 RP)技术、数控铣削技术,利用新鲜猪头进行头骨的头模及个体化补件的制作,通过对实体、CT、叁维重建及头模标志点间距离的测量,比较基于RP技术的头颅模型制作过程中各环节所产生的误差;通过对实体、补件树脂模型及纯钛补件各项数据的测量,比较钛补件、补件树脂模型与实体间是否存在误差,并将此修复方法用于临床修复颅颌面缺损,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动物实验部分以市售新鲜检疫后的4个猪头为实验对象,通过对称选取3组标志点,用钛钉(中邦公司长12mm、直径2mm)垂直于骨面钉入标志点作为标志。这3组标志点分别是额骨与上颌骨相交骨缝的眶缘点,颞骨颧突与颧骨颞突相交“>”型骨缝的尖端,下颌角点。然后进行CT扫描,得到整个猪头的CT断层数据,以医学数字图像通讯格式(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DICOM)刻成光盘。最后将新鲜猪头的软组织去除,制成猪头头骨标本。实验一利用猪头的CT断层数据进行猪头头模的制作,首先将CT数据导入3DMSR(3-dimension medicine surface renderin)软件中进行猪头头骨叁维曲面重建,得到叁维图像,再将叁维图像数据以.stl文件格式传输至快速成型机制作猪头RP树脂头模。分别测量头骨实体、CT断层图像、3D MSR软件中叁维曲面重建图像及头骨RP树脂头模上对称标志点间的距离,比较四组数据是否存在差异,并得到各加工环节产品与实体间的具体误差。实验二在猪头头骨标本上设计一侧颧弓部的截骨范围,并按设计截取这段颧弓待测。然后利用CT扫描断层数据输入3D MSR软件中进行猪头头骨骨面叁维曲面重建,将叁维曲面重建图像传至Surfacer9.0软件中进行模拟截骨,根据在实体标本的设计,虚拟截取相同的一段颧弓,将截取的颧弓的截面进行修整,得到截取颧弓的叁维模型,再将叁维模型数据分别传至快速成型机及数控机床制作该段颧弓的补件树脂模型及钛补件。最后测量截取的颧弓的实体、补件树脂模型及钛补件的各向数据,统计学比较叁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统计处理两种制作方法与实体间的误差及两种制作方法间的误差。临床部分,利用动物实验制作补件树脂模型及钛补件的方法,应用镜像技术(mirror technique)设计补件模型,在树脂头模上试装并修改后,用数控铣削法制作纯钛补件,通过适当的手术入路完成颅颌面缺损或发育畸形的修复重建7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果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利用CT数据、CAD/CAM、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叁维头颅模型能详尽、直观、立体的再现机体的叁维解剖结构,利用镜像技术个体化制作的修复体补件与缺损具有极强的适配性,能达到对称修复的目的。1通过对实体、CT断层图像、叁维重建图像及RP树脂头颅模型的对称标志点间距离的测量,用方差分析得到四组数据间无显着性差异(F=0.021,P=0.996>0.05)。2对称性标志点间的误差: CT与实体间误差为1.54±1.31mm,叁维重建与实体间的误差为2.62±1.64mm,RP树脂头模与实体间的误差为1.89±0.79mm。CT、叁维重建及RP树脂头模的测量结果均较实体测量结果放大,其中放大程度最大为叁维重建,最小为CT扫描。3猪头头骨经过双侧组织的边缘提取后,两侧标志点间距离所产生的误差为0.09~3.03mm ,平均值为1.89±0.79mm,单侧组织边缘提取后,一侧骨面至中线所产生的误差为0.05~1.52mm,平均值为0.94±0.40mm。4根据实体和截取部分颧弓制作的补件树脂模型及纯钛补件进行各向数据测量得到叁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得到叁组间无明显差异(F=0.497,P=0.615>0.05)。5纯钛补件与实体间误差为1.16±0.39mm,补件树脂模型与实体间误差为1.17±0.47mm,纯钛补件与补件树脂模型间误差为0.00±0.26mm。补件树脂模型、纯钛补件较实体均有放大,补件树脂模型与纯钛补件间误差可以忽略。6临床应用中通过制作补件前设计的手术入路,很容易将补件置入需要重建的部位,补件的骨面部分与受床适配性很好,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少了手术创伤,术后外形的对称性恢复满意,在2年多随访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和功能障碍。结论1叁维头颅模型能直观、详尽的反映机体的叁维解剖结构及病变缺损的形状、大小,个体化修复体与缺损具有极强的适配性,能达到对称修复的目的。2叁维头颅模型及纯钛补件所产生的误差主要来自于图像的处理过程,此过程中CT数据的提取及叁维重建后表面光滑处理,为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3数字化颅颌面修复重建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使修复的效果更加真实、满意,并且简化了术中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近期整复效果满意。4虽然本研究发现的实体与用RE技术制作的修复体补件间的误差在实际修复重建手术中可以被视觉忽略,但考虑到硬组织的增容与软组织的扩张之间存在的不一致性,在实际应用中是否需要对修复体补件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补偿,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尹琳[8]2009年在《颧骨叁维骨性测量及颧骨L型截骨扩展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颧骨在面部外形轮廓中处于显着位置并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未检索到国人颧骨叁维形态特点和对颧骨整形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本文试通过对颧面部骨组织叁维CT头影测量,找出反映颧骨叁维美学特点的测量参数,为临床工作中颧骨畸形的诊断、临床颧骨整复手术更加精确地进行提供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对颧骨L型截骨扩展珊瑚植入术进行了基础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初步阐明颧骨颧弓扩展后的生物力学变化,天然珊瑚的吸收和成骨过程。探讨一种矫正颧骨颧弓低平效果好、并发症少的新的手术治疗方法。颧骨叁维骨性测量方法:随机在临床上抽取58例行高颧骨截骨降低术的女性患者,及由专家筛选出的10例正常美貌女性。在头颅CT叁维重建影像上,选择能从正面及侧面反映上中面部、颧部骨性结构情况的测量点,测量相关的24项颅面结构指标。然后计算各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均数差别的显着性进行检验。结果:两组间共5个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面宽(zy-zy)、前面宽(zp-zp)、颧骨最下点到眶下点距离(Or-zb)、前面宽指数、颧额指数。高颧骨患者紧靠上颌窦外侧壁,颧骨体1/2高处的颧骨全层厚度(Zt)=11.55±0.88mm;颧弓1/2弧长处颧弓的全层厚度(Wz)=6.15±0.55mm。结论:以上5个参数可为高颧骨的诊断提供依据,Zt和Wz可为临床颧骨手术提供参考。颧骨L型截骨扩展珊瑚植入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21只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7头。A组(阴性对照组):颧骨L型截骨扩展后颧骨间隙不植入材料,用小钛板固定断端;B组(阳性对照组):颧骨L型截骨扩展间隙中植入自体髂骨块;C组(实验组):颧骨L型截骨扩展间隙中植入经过去杂质和消毒处理的珊瑚块。在术后1、3、6、12月设观察点观察。通过组织学、影像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使用的珊瑚孔径大小503.86±112.43μm。能谱分析98.65%为CaCO_3成分,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Na 0.53%,Sr 0.32%,Mg 0.28%,S 0.22%。(2)珊瑚植入后,3-6月之间吸收达到一个高峰,术后12月,珊瑚的总吸收率约为16.9%。(3)从术后1月时珊瑚开始被吸收,但12月时仍未完全被吸收。(4)术后6月时,颧骨L型截骨扩展后,扩展间隙植入珊瑚和自体骨之间没有生物力学性质上的差异,但两组均未达到正常颧骨力学水平。(5)在术后6-12月时植入珊瑚组能基本达到组织学上的修复。颧骨L型截骨扩展术的临床应用研究采用口内入路颧骨L型截骨扩展术治疗36例病人,在扩展间隙中,16例用珊瑚人工骨填充固定,20例用自体骨填充固定。共随访到28例病人,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6年。28例病人中有2例(7%)出现暂时性上唇麻木的症状,无植入材料感染、术区血肿、上颌窦炎症等并发症发生。非常满意为12例病人(42.9%),满意为10例(35.7%)病人,一般为5例(1 7.9%)病人,差为1例(3.6%)病人。颧骨体的突度、高度以及颧弓的宽度都有明显改善。同时在临床应用研究过程中,为解决颧骨术区较深且易积血造成术野显露不清的问题,还协助导师发明了颧骨手术特制专用拉钩,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一项。本文结论高颧骨诊断可参考zy-z y、zp-zp、Or-zb、前面宽指数、颧额指数这5个指标。高颧骨患者的紧靠上颌窦外侧壁颧骨体1/2高处颧骨全层厚度(Zt)=11.55±0.88mm,颧弓1/2弧长处颧弓的全层厚度(Wz)=6.15±0.55mm,这两个参数可为临床上行颧骨截骨降低术提供参考。口内入路颧骨L型截骨扩展术能明显改善颧骨体的突度、高度,以及颧弓的宽度,临床观察并发症少。动物实验也证实扩展间隙中植入珊瑚,能在术后6-12月时基本达到组织学上的修复。珊瑚的总吸收率约为16.9%。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当适当矫枉过正。因此颧骨L型截骨扩展珊瑚植入术不失为一种治疗颧骨过小畸形的良好选择。

马福顺[9]1997年在《颧部美学标准及其过突畸形的外科治疗研究》文中提出人体的面部外形可以通过外科手段重塑,以解除畸形、改善外貌。颧部位于面部中央,是面部轮廓的重要构成因素,颧骨颧弓整形在面形重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部骨骼重塑需要对面部的骨性结构有充分了解,以往的研究主要以颌骨整形为目的,针对颧部者极少。本文通过骨性调查及表面调查,对人体颧面部的美学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颧部过突畸形的临床治疗研究。 颧面部骨性结构调查研究 □ 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对76具颅面骨测量。每具颅面骨上共设测量点9个,进行20项测量,共得到有效数字1520个。 □ 通过106具颅骨观察,首先提出颧部最向前外侧突出点位于颧骨点与颧颌点连线的中点,并将这一点命名为颧突点。该点的测量可实现颧部向前外侧突出程度的描述。 □ 设计颧弓X线投照及测量方法,对10例颧突者,40例面部结构正常者中每位被测者的X线照片进行9项测量。得出适合临床应用的颧弓X线测量、及其弓高与弧长的计算方法。 □ 颅骨测量得出了能够反映面部结构特性的一组测量值、面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指数和线性回归方程。可做为临床颧部畸形判断及手术设计的依据。其中前面宽与额骨最小宽的比例是1.2127±0.0823,面宽与额骨最小宽的比例是1.4567±0.0797。当这些比例超过此范围,说明颧部的宽度比例超过平均水平,存在颧部过突畸形或界线性颧部过突畸形,可以通过外科手段治疗畸形或改善面容。 □ X线测量证实,采用控制摆位及置片位置、放置比例尽等措施得到的X线片,有关部位的比例关系准确不变,可作为颧面部畸形诊断的比较标准。

孟中华[10]2011年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对下颌骨和颞肌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颞肌和下颌支的形态、血供及其两者的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为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通过临床上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切除后上颌牙槽突或眶底缺损的回顾随访,探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旨在证明颞肌蒂下颌骨瓣是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一种理想术式。方法:1.解剖学研究:①随机选择成人干下颌骨标本15具30侧,无法确定年龄与性别,所有下颌骨发育正常,无牙槽突吸收,根据下颌管的位置制作不同下颌骨断面,分别对下颌骨的形态和相关数据进行观测。②应用15具(男9具,女6具)3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将红色乳胶加压注入尸体的双侧颈总动脉中,静置24小时后解剖;逐层解剖面部和头颅侧面,观测颞肌和下颌支的形态、血供、毗邻结构及其两者的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所得数据结果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2.临床应用研究一: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切除后上颌牙槽突缺损;2008年3月~2010年11月对4例上颌牙龈、3例上颌骨和1例腭部恶性肿瘤患者行上颌骨部分切除,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61.13岁;上颌骨缺损类型全部为BrownⅡb型缺损。上颌骨切除后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牙槽突缺损,应用腭瓣或游离前臂皮瓣修复硬腭缺损,术后通过随访评价其效果。3.临床应用研究二: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切除后眶底缺损;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对4例上颌骨恶性肿瘤行上颌骨全切除或扩大切除,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44~66岁,平均年龄59.25岁;上颌骨缺损的类型:Brown III b型缺损2例、Brown III d型缺损2例;所有患者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眶底缺损,2例合并硬腭缺损,应用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术后通过随访评价其效果。结果:1.解剖部分:颞肌主体呈扇形,向下分为3个肌束:前外侧肌束、前内侧肌束、后侧肌束,分别止于下颌支前缘、颞嵴和冠突内侧面后份,向下直至第3磨牙远中,附着于下颌支前份内侧面约3/4的区域;供应颞肌的动脉主要有:颞中动脉,外径(0.76±0.20) mm;颞深前动脉,外径(0.79±0.21) mm;颞深后动脉,外径(0.98±0.64)mm;多支细小的颞深副动脉。颞深动脉发出分支,形成肌动脉骨穿支和骨膜动脉网,为下颌支前份供血。下颌支呈矩形,以下颌切迹最低点、下颌孔和下颌管的连线为分界线,将下颌支分为前份和后份,前份可供骨量大小为(46.67±6.85) mm×(17.98±2.64) mm×(11.49±0.99) mm。2.临床应用部分一: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即刻修复上颌骨切除后上颌骨牙槽突缺损,所有骨瓣均成活;随访期3~36月,平均随访期22月,其中2例患者行义齿修复,恢复咀嚼功能,能进普食,所有的患者恢复了上颌骨牙槽突及牙弓外形,面部外形复满意,进食无鼻腔返流,语言清晰,供区未见并发症。3.临床应用部分二: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即刻修复上颌骨切除后眶底缺损,所有骨瓣均成活;随访期3~12月,平均随访期8.25月,面部外形和功能获得到满意恢复,未出现眼球下垂、内陷、复视,无睑外翻,供区未出现并发症。结论:1.以颞肌为蒂的下颌骨瓣具有血供可靠,骨量充足,应用该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具有良好的解剖学基础。2.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切除后的上颌牙槽突或眶底缺损,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可靠、受区功能形态恢复良好、供区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一种理想术式。

参考文献:

[1]. 颧部修复重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D]. 陈兵. 第一军医大学. 2001

[2]. 眶周老化及眶周脂肪垫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侯文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

[3]. 带蒂颞深筋膜骨膜颅骨外板瓣嵌入植骨修复幼龄小型猪单侧颧弓缺损的实验研究及其初步临床应用[D]. 马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

[4]. 眶颧骨折继发畸形重建修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张智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8

[5]. 颧骨复合体缩小术软组织的解剖性复位研究:矫正面中部松垂并发症[C]. 柳大烈, 单磊, 黄其然. 第二十次中日整形外科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0

[6]. 颧骨复合体高突畸形整复手术探讨及相关解剖学研究[D]. 单磊. 第一军医大学. 2007

[7]. 数字颅颌面修复重建外科中对称修复的精确化研究[D]. 张春光. 河北医科大学. 2009

[8]. 颧骨叁维骨性测量及颧骨L型截骨扩展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尹琳.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

[9]. 颧部美学标准及其过突畸形的外科治疗研究[D]. 马福顺.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7

[10]. 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D]. 孟中华. 蚌埠医学院. 2011

标签:;  ;  ;  ;  ;  ;  ;  ;  ;  ;  ;  ;  

颧部修复重建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