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设置的优化管理-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为例论文

高校课程设置的优化管理-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为例论文

高校课程设置的优化管理
——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为例

许心仪

(北京体育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摘 要: 课程设置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探求高校课程设置现状,明晰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生立场提出课程改革建议,对高校专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北京体育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八年来的课程设置进行梳理,明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促进课程设置的优化。

关键词: 高校课程设置 体育管理 北京体育大学

1.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目的。

高等教育是莘莘学子历经高考选拔后进入的新的人生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四年是开阔视野、增进学识、提升专业素养的黄金时期。高等教育对于刚成年的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近年高校扩招、专业细化,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需紧随时代潮流,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进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通识性。近来教育部公布了一批即将面临淘汰的高校专业,给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敲响了警钟。在专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提高专业课程水平、设置高校特色课程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本文通过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体育管理方向),简称“体育管理”专业,近八年来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变更,结合专业同学实际反馈和个人经历与观察,得出现今以体育管理专业为代表的高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据此提出该专业的优化途径。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查阅现有有关课程设置的文献,结合现有近八年的专业培养方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体育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优化途径。

气候状况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农业是“靠天生存”的生产领域。作为现阶段气象信息搜集的重要手段,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直接关系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随着近些年来气象观测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各种提升气象观测能力的措施不断出现,为气象观测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如何利用好各种技术条件充分提升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气象观测研究的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2. 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1]。体育管理专业近八年的课程设置的整体框架没有太大变化,但在细节处体现课程设置的学期变化和课程名称的改变。一方面反映了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体现了现有改进中的不足,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结构和老师专业素养方面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结构相对合理,但理论课占比较高,缺乏实践。

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及公共选修课四类课程。由于管理专业倾向于通识教育,即各个门类都有所涉猎,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度,因此大一期间学生的修读课程集中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上,并以经济学、高等数学、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管理学原理为代表。虽然大一期间的课程注重门类多样,但近八年来的通识课程较为单一,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时数较少,学分要求较低,课程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课程学习需求[2]。进入大二,课程设置开始倾向专业细分,并以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以公共政策学、职业体育管理、公共行政学为代表。进入大三后,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选修课及公共选修课,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想上的课程,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

从最新版的培养方案看,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体育学知识,并且需要学会一定的统计学分析软件(如SPSS),但2018年课程设置中去除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而没有跟进与更新这门课,这种更新让使用旧版与新版培养方案的学生都不甚理解。

全新欧陆GT敞篷版首发时,提供两种科技选配套件:适合市区出行的“都市套件”(City Specification)以及适合长途驾驶的“旅行套件”(Touring Specif i cation),均旨在最大化提升客户体验。当然,和所有其他宾利车型一样,客户可以将自己的全新欧陆GT敞篷版委托给宾利汽车个性化定制部门Mulliner技艺不凡的专业工匠,来满足自己的定制需求。

2.2 部分课程修读年级不合理,学期间缺乏连贯性。

虽然从整体上看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大纲走向是合理的,但部分课程存在修读年级不合理及课程缺乏连贯性的问题。体育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确定导师并在当年9月写出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关于体育管理专业的科研方法概论却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换言之,一年前上的课若不经过刻意复习不会对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写作有指导作用。另外,多数课程不具备连贯性,即八成的课只开设一个学期(16周),没有关于该课的后续课程,这在专业必修课中(如公共政策学、体育管理学)很常见。这样的课程只能让学生对该课有大致的了解,想深入了解专业课只能和老师课后讨论,难以给学生的专业课打下足够扎实的基础。八年来,培养方案对这类现象有所改进,但多数专业课程依然只开设一个学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开设体育管理专业最好的大学,体育管理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在国内体育类排名顶尖的学校开设的体育管理专业面临课程结构急需改进的问题。针对上述现状,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及专业学生的看法,笔者认为学院教务需要从以下方面改进方案大纲,充分了解学生对专业的需求,弘扬体育管理专业的特色,做好课程规划及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估。

2.3 淘汰了部分与时代连接不紧密的课程,但专业教师力量尚缺。

从2018年体育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看,学生于大三学年有了明确的进修方向(体育公共政策或体育与城市治理),相较于2018年之前的课程设计方案有了明显的改观,使体育管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方向上更紧密。可能由于体育管理专业归类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分支,大三学年的两个方向明显偏向于体育与公共管理的结合,在专业上更接地气,不仅是与国外经验交流共享的结果,而且是在专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突出专业特色的结果。国外著名高校(如英国爱丁堡大学、拉夫堡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南卡莱罗纳大学)的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较于国内而言更具有实用性,这是由国外体育产业更加发达、全民体育健康意识强烈的现状决定的。我国体育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及课程设置急需通过关注国内外体育形式走势、加强与国外体育类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实现,充分适应体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条纹长石含量极少,粒径约0.5 mm,主要呈他形粒状,多嵌布于白云母、石英颗粒粒间,内部时有他形粒状石英包裹体(图1i)。

3. 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途径

3)关键区4月感热通量偏弱时,长江以南上空处于深槽前,西部配合有切变线系统,高空斜压性强,对流旺盛,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利于长江以南区域降水。反之,感热通量偏强时,长江以南地区高空斜压性很弱,高空有下沉气流,垂直速度较小,对流较弱,下层(部分地区)出现辐散气流,而且相对湿度较小,不利于长江以南区域降水。

整体而言,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符合各高校设计思路的——大一打基础,大二专业深入,大三专业进一步深入并按意愿自主选课,大四更加自主——且课程设置结构相对合理。但通过与该专业同学的交流及笔者个人经历,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没有问题,但在授课上(或课程命名上)存在过于理论化的现象。体育管理专业需要培养“懂体育、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掌握体育运动规律和体育事务知识的人才,是活跃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的关键[3]。但在本科培养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约七成的课程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缺乏与实践结合。该专业学生普遍反映理论上的知识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失去继续上课的兴趣。

3.1 顺应专业发展趋势,开设符合现状的课程。

近八年来,大数据、互联网等的流行需要数理方面的课程更新数据分析软件和数据库。体育管理与体育产业相关人才需要更加细化的分类而并非聚焦在一个宏观的专业上。随着2018年培养方案的更新,与2012年版的方案相比,大三学年学生的专业方向有了进一步细化,分为体育公共政策方向和体育与城市治理方向,并且淘汰了2016年培养方案沿用的VisualFox和体育管理实训课程,让课程结构更加紧密。新的培养方案新设的课程需要对体育管理现实有经验的老师授课,但目前学院尚缺乏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一些教师的学历背景与体育管理没有关系,换言之,老师对课程缺乏了解,授课质量难以保证。

如前所述,体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懂体育、会管理”,会管理不只需要会理论上的知识,掌握管理知识的框架和内容,还要学会用数理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好管理决策。2018年培养方案取消应用统计学、淘汰VisualFox这一落后的数据库软件,却没有因此更新时代潮流推进的Python等数据分析课程。在本科四年的课程中除了大一学年两个学期的高等数学外,再无与数学、统计相关的课程,在此之前是设有诸如管理运筹学学这一类管理决策相关课程的。管理不仅是掌握各种理论,更重要的是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课程上,教务部门有必要加强数理方面的课程。

3.2 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践比重。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育管理的艺术性体现在能运用课本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体育管理专业四年共需修读课程45门左右,其中有实践环节的课不超过10门,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理论课部分甚至仍在使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过时教材,课本上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缺乏衔接,应用举例过于俗套——理论与实践双双不甚让人满意,给课程设置敲响了警钟。在诸如管理学原理等专业基础课上,学校方面最好提供学生亲身走进企业或事业单位感受的机会,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扎实专业基础。此外,在课程考评上国内一直沿用笔试考试周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应试。大学不应该如高中一般单方面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从课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在课程考核中应适当加入实践比重,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收获课本之外的实践知识。

3.3 引进体育管理专业授课教师,丰厚专业基础。

虽然北京体育大学建校已有66年的历史,开设体育管理专业已超过20年,但是体育管理人才方面仍很匮乏,无论是现有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还是科研领域的专家教授,都面临人才紧俏的现状。究其原因,与国内现有大环境有关。体育管理专业,虽然现今课程设置逐渐丰富多样,但能够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师并不多,尤其在2018年新版培养方案的课程大纲出来后,对该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学院每年通过各种途径引进985高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但专业方向与“体育”对接程度非常有限,甚至毫无关系。让这些新来的没有专业背景的老师教授体育管理专业课程,无论对老师自身还是学生而言都无所适从。在引进新生代老师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以胜任新设课程。

4. 结语

通过对比8年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设置大纲,能看出课程设计导向逐渐明晰,凸显体育管理特色,但在课程更新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结构、课程连贯性、课程淘汰及任课教师水平一般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从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希望体育管理专业能在日后专业课程设计上更好地完善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广西三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对比分析[J].高教论坛,2017(05):59-63.

[2]童伟,李世宏.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60-165.

[3]宋昱.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融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02):6-9,48.

标签:;  ;  ;  ;  

高校课程设置的优化管理-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