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事物特点培养学生思维&小学语文解释文本教学初探_读书论文

把握事物特点培养学生思维&小学语文解释文本教学初探_读书论文

把握事物特征,训练学生思维——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明文论文,小学语文论文,事物论文,特征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介绍生活常识和科学常识的课文。这些课文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知识。在低年级主要采用童话等文艺形式,中高年级大部分则是用说明文形式。作者在说明事物时,往往通过因果、比较等逻辑关系构思组篇,揭示事物规律,说明事物特征、功用、成因等,这些课文既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好范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事物特征,在训练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品词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不外乎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这要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便是学生准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接受信息的首要任务。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品词、“追根”、悟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怎样引导学生“追根”悟理,发展思维能力呢?

扣词眼法。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学会“追根法”。如教《蝙蝠和雷达》,教师揭示课题后便设疑:蝙蝠和雷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中间加“和”字?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这就促使学生自觉把课题与课文联系起来去探究。蝙蝠和雷达有相似的功能,雷达的发明是由于受到蝙蝠的启示。因此,教学时紧扣“启示”一词,既要求学生理解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又引导学生认识“启示”在发明雷达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课文重点部分是“试验”和“研究”。前者是揭开“密秘”的基础,后者是揭开“密秘”的关键。理解这两层意思,第一步,让学生默读介绍蝙蝠的段落,比较三次实验的异同点,并找出重点句进行概括,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关系。第二步,抓住“不是……而是……”句提出深层次问题:蝙蝠在夜间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在学生明白这一原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验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中铃铛会不断地响?这一问,能使学生对蝙蝠夜行原理有更深层的理解。第三步,扣蝙蝠和雷达的联系。“研究”部分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启发学生抓住“反复研究”四个字想象研究的过程。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抓住雷达与蝙蝠相联系的关键词句,弄清二者各部分的对应关系,领悟到标题上“和”字的用法和意义: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创造了雷达。学生也学会了联系,产生对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兴趣。

用剥笋法。透过语言文字的层层发问,引导学生探索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琥珀》一课写的是人们根据琥珀化石推想了琥珀形成过程。人们认识这块特殊的琥珀是从它的样子入手,根据这块琥珀的特征和这两个小虫的生活习性推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便能晓悟两个哲学观点:一是个别和一般,另一个是偶然中的必然性。从前者看,讲读从整体考虑设疑:(1)什么是琥珀?(2)文中介绍的琥珀是什么样子?(3)这块琥珀的形成有哪三个阶段?(4)松脂球把两个小虫一齐包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5)松脂球形成化石需要哪些条件?(6)是不是所有琥珀都包有这两个小虫呢?(7)由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出什么呢?这样,由这块琥珀的形成,得知一般琥珀的形成,像剥笋似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学生在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对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有所认识。从后者看,教学松脂球把两个小虫包在一起的有关部分,引导学生议论:(1)造成松脂往下滴的条件是什么?(2)两个小虫为什么会让松脂包住呢?(3)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凑巧?(4)假如没有这两只小虫,或距离远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透过语言文字的步步推进,让学生认识到一大滴松脂包住两只小虫看来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偶然性),但从这时的情况看,又是一定的(必然性)。这就使学生领略到偶然性中蕴含着必然性因素的深刻道理。

二、理清脉络,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说明文的脉络往往通过因果、相承等逻辑关系来展示事物的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特征。而这又往往通过结构层次表现出来。教学中可教给学生“找关系法”,即分析层次,理解和把握作者阐发事物特征的思路,领略意味,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蛇与庄稼》是著名散文家秦牧撰写的。教学时,理文脉可从不同角度去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一是抓住因果关系,培养判断能力。第一段主要写了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关系,用一个复杂的因果句来表达。可抓住“奇怪”一词启发学生边读边议:第一个“奇怪”指的是什么?是什么事“使大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洪水过后连续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老农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奇怪办法?为什么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大丰收?在读和议的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第3、4句和第9、10、11句,第6、7句和第12句之间都是倒装因果关系。其中第10句和第11句之间,以及第11句几个分句间也都是因果关系。作者从正反两方面,通过句与句、句与句群、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因果关系,脉络分明地揭示了蛇、田鼠、庄稼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抓住连锁关系,培养推理能力。第二段描写猫和苜蓿的复杂联系,是通过两个层次间的连锁关系来反映的。可这样设疑:猫和苜蓿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系?课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假言推理的形式加以说明。第3句从反面假设推理,第4句从正面假设推理。这两句的几个分句之间是递进的连锁关系,深刻阐明了猫、田鼠、蜜蜂、苜蓿之间的直接联系,而猫则通过田鼠、蜜蜂与苜蓿构成间接联系。三是抓相承关系,培养分析能力。第三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事物间联系并点明文章中心。第3句是多重复句,承上启下。抓住这个过渡句与上下句群间相承关系设问,便能理清这段文章的思路和线索:第三句和上下句有什么联系?哪些是简单联系(第1、2句)?哪些是复杂联系(第4、5句)?为什么健康人与病人之间是复杂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你能举出事物间有着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的例子吗?四是抓分总关系,培养概括能力。课文最后两句总结全文,与前文构成分总关系。教学时回顾全文,引导分析:(1)蛇与庄稼、猫与苜蓿、健康人与病人之间有什么联系?(2)这三个例子讲事物之间联系有哪些相同之处?(3)我们为什么要掌握事物的规律?这样让学生分析比较,由现象到本质,由个性到共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属性,不但理解文章所阐明的事理,而且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得到训练。

三、教法、抓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说明文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的。教学这类课文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要注意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一是抓住知识点,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点知识;二是研究课文写法,即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三是联系相关知识,即由课内扩展到课外,通过知识的拓宽,促进知识迁移。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必须实实在在地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训练读。巧妙设问,点引方法,让学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同时,训练学生多种形式读书能力。如教《鲸》,开头设问:“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鲸的知识?”让学生着眼整体扫读全文,训练阅读速度。第二段是重点,设问:这段讲什么?从哪几方面介绍的?让几位学生轮读,其他同学听、思、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介绍鲸的生活习性,指导学生画图、细读、比较、议论,寻求不同种类鲸的区别,然后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了解鲸的种类、习性,以培养学生学习文章的创造性思维。

训练说。说明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为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可采用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说。《鲸》的第一段写鲸的进化过程,学生难以理解。用投影片打出鲸在陆地、浅海、海洋里三种不同形体及年代,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进化过程漫长的词语,多角度口述鲸的进化过程和原因,要求学生适当展开想象,这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语言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标签:;  ;  ;  

把握事物特点培养学生思维&小学语文解释文本教学初探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