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落脚点论文,教学改革论文,出发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笔者在课题研究中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反思中学理论、用理论,对 “读悟式”阅读教学进行了重点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读促悟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以读促悟的前提必须是充分地“读”。反复读,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 思想内容。怎样唱好阅读教学主旋律?
1.初读,悟其意——感知阶段。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就是对全篇语言文字的感知, 这是理解课文的基础,需要通过初读全文来实现。初读全文中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一是 把握全文大意,知道写了什么;二是捕捉最重要的信息,如题目含义信息、开头结尾信 息、段落层次信息、主要人物事件信息等;三是疏通生字词、读顺词句段。简言之,悟 其“意”指的是粗通大意、疏通字意、萌发情意,包括感知受阻提出难意。如我班学生 借助拼音、联系插图,初读《狐狸和乌鸦》后,说:“我知道了狐狸把乌鸦嘴里的肉骗 走了”“我知道乌鸦上了狐狸的当”“6个自然段写了一件事”……这便是抓住了课文 的大意,也捕捉到了重要信息。有的还说:“我讨厌狐狸这个骗子”“我可怜乌鸦,也 瞧不起乌鸦,它好蠢”……这便是情感的初步体验。初读后的质疑问难是感知阶段常见 现象,这些疑问是学生边读边思,感知文本的结果,是进一步精读的基础,也是进一步 读悟的内驱动力。
2.精读,悟其形——感悟阶段。研究阅读教学的专家提出,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 书:一条是生理视线,用眼睛看清课文的文字符号,准确接收书面信息;一条是心理视 线,即心灵视线,能展开丰富联想,浮现事物表象。所谓精读,就是在整体感知语言文 字的基础上,抓住文章重点、难点或精妙处,引导学生通过目视、口诵、心记多种感官 联合加工,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人 、事、物、现象等融会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面,在大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读, 才能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触摸与感悟。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 潜心会文”地默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大脑里“现画面”“过电影”,使语言文 字“立”起来、“物形化”,重现生活原型。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就在于“表象”生 成和发展的程度,即能不能顺利地把文字符号还原成生活画面。这就是感悟阶段通过精 读“悟其形”的内涵意义。“精读”有多种界定与含义,但其真正的含义就是“熟读精 思——循文明象”。
3.研读,悟其道(法)——领悟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虽然是针对第四学段说的,但我认 为,“研究性阅读”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发生或应该发生。研读应该是学生读书感悟心理 历程(循文、明象、移情、悟道)中“悟其道”这个阶段。研读是在初读——“读得进” 、精读——“记得住”的基础上,再“跳出来”审视文本词、句、段、篇中最明显的基 本表达方式方法。
“悟其道”:一是悟文章的写作之道,即把课文当成书面语言交际的范型,揣摩作者 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情感,感受作者观察、思维、表达的方式,领悟文章遣词造句、连句 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及其用心意图,以便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二是悟独立阅读之道 ,即了解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汲取独立阅读的经验,顺利实现“自能读书”学 习目标。
二、悟中运用是阅读教学的“制高点”
根据当前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应该抓好如下方面的学法引导。
1.帮助学生完成“消极词汇”向“积极词汇”转化。我们把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词汇 称为“消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汇称为“积极词汇”。小学阶段阅读课文约 300余篇,其中的词汇量估计在7000个左右,所有课文涵盖了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基本 句式。按理说,一个人的词汇量达到7000个,又熟悉了众多的常用句式,其语言表达水 平应该是基本可以过关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读了五六年书,甚至七八年书,无 论是说话还是写作,词语贫乏、语句不通、句意含混不清者却比比皆是。所以,首先要 结合阅读领悟,设计实践性练习,通过历练掌握更多的积极词汇。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促进“独白语言”的发展。心理学通常把在“聊天、座谈、讨论 、质疑”等言语情况下使用的语言,称之为“对话语言”(也称“会话语言”)。“独白 语言”通常指在“报告、演讲、讲课、讲故事”等比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中使用 的语言(也称“独自语言”)。入学儿童生活中的语言大多属于“对话语言”。其口头语 言中“独白语言”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处于朦胧起步阶段。小学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语 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忽视“独白语言”的历练运用,不仅对他们发展“独白语言”不 利,而且会严重阻碍书面语言的发展。
3.应用“图式理论”,不断积累和运用新的语言图式。“图式理论”认为,学生的前 语言结构中没有这个句子图式,他只掌握了最简单的“主谓宾”句子图式。在“绸缎” 前加上“用丝织成的”这一定语修饰,就成了新的语言图式,学生就不会说了。对语言 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每篇课文中不仅存在着生字新词,而且存在着不少 新的语言图式,如句式、段式、篇式、连接式等。所以,阅读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要 大量输入新的语言图式,让学生在运用中熟悉并适应“独白语言”图式及其运用习惯。
三、“悟用结合”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美丽的丹顶鹤》(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课堂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初读了19课,你们还查找了不少关于丹顶鹤的资料,都找到些什么 呢,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说)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在网上看到一则特别的《寻人启事》,也和丹顶鹤有关, 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师出示课件:《寻人启事》)
生:(用对话的形式告诉小丹顶鹤)“小丹顶鹤,你妈妈去黄海之滨啦!”
师:同学们,我们去黄海之滨帮小丹顶鹤找妈妈吧。可是,它妈妈长什么样儿呢?《寻 人启事》可没告诉我们,怎么办?
生:课文上写得很清楚,第2、3自然段写了丹顶鹤的样子。
师:好!你们再细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你们觉得丹顶鹤长得怎么样?请把这句话补 充完整。(出示句式)我觉得丹顶鹤________。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把你认为能表现丹顶鹤颜色美的词语用横线画 出,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的发现。(生各自读、画,师相机板书——洁白、黑、鲜红、红 宝石)
师:(出示鹤图)同学们,你们瞧,这就是美丽的丹顶鹤!(让学生找出丹顶鹤最引人注 目的地方——“头顶”,再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头顶的句子:……头顶……红宝石,鲜红 鲜红的。指导学生读悟)
师:同学们,别忘了小丹顶鹤还在焦急地等着我们呢!你们看,它又发来了《寻人启事 》(出示课件)。谁能根据刚才第2自然段的学习,帮帮小丹顶鹤把“启事”补充完整?
师:瞧!小丹顶鹤还把它妈妈的照片给传来了,可粗心的它忘了加颜色啦,请同学们再 帮帮它吧!(学生两人一组填颜色)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填图,填好的图粘贴在黑板上。随后引导学生读悟第3自然 段,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姿态,从而体陪丹顶鹤的神态美)
师:(出示课件)这两幅图哪一幅是“引吭高歌”,哪一幅是“展翅高飞”呢?(引导理 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师:(播放课件——丹顶鹤生活中的图片)请同学们对着图自由说一段话,也可以演一 演丹顶鹤。
师:同学们,有了你们的帮助,小丹顶鹤终于来到了黄海之滨。看,它们母子重逢了!
[案例分析]上课伊始,就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丹顶鹤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 读悟课文。老师以学生的身份出示《寻人启事》,这新奇贴切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下面环环相扣的以读促悟、悟中运用语言做好了铺垫,设好了阶 梯。通过细读,展开想像,悟出丹顶鹤的神态样子,找出描写或表示颜色美、神态美的 词语、句式和图画,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续写句子、具体补写《寻人启事》、 看图练习口语表达,紧扣文本进行多向对话,把领悟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落实在有 声有色的学习活动之中,做到有趣、有序、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