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国际课程发展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上海市论文,高中论文,课程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32(2012)04-0066-06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试点开设高中国际课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由外籍教师执教的课程”。这为普通高中引进国际课程提供了政策支持,也成为普通高中探索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路径。而持续高涨的留学“高烧”不退,低龄化留学发展迅速,进一步催生了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的热潮。
一、上海市高中国际课程的引入和发展脉络
国际课程源于保障那些随父母在全球流动的孩子能够接受学业教育的连贯性。目前,被全球教育界公认具有较高学业水准的IB课程,就是国际文凭组织(IBO)为了方便那些国际迁移家庭,特别是各国外交官子女的就学,在各国教育特色中寻找一种国际性的教育,以国际公认的高校选拔学生的标准为尺度设计开发的国际课程[1]。在我国,伴随教育领域的扩大开放,许多国外课程开始进入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被加以研究或实施,这些课程统一被冠名为国际课程。本文所探讨的普通高中引入和实施的国际课程,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首先,是在我国高中学校实施的国外课程。其次,该课程在其他一些国家、地区也被广泛采用与认可。第三,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
梳理上海高中国际课程的引入和发展历程发现,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际学校面向外籍学生开设国际课程。1988年,上海市教卫办针对外籍人员子女在沪入学难问题,提出了允许外国人士来沪投资开办国际学校的设想。1989年3月31日,上海美国学校在上海市教育局正式注册,成为上海市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目前,上海共有27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含中小幼)①。这些学校开设的国际课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本国课程。以举办者所属国的教学大纲为依据,采用与所属国完全同步的教学计划。这类学校招收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国别性,所用的教学语言为所属国的母语,如上海法国学校、上海德国学校、上海日本人学校、上海韩国学校等。第二类是本国课程辅以国际通用课程。如上海美国学校,小学初中采用美国课程,高中采用IBDP课程和AP课程。上海英国国际学校,采用英格兰和威尔士国家课程、IGCSE课程、IBDP课程。第三类是国际通用课程,以国际文凭组织的教学大纲为教学目标。这些学校招收的学生不受国别的限制,使用英语为教学语言,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如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上海长宁国际学校、上海新加坡国际学校等。
第二阶段,上海普通高中设立国际部,面向外籍及港澳台学生开设国际课程。1993年,上海中学率先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上海外籍及港澳台人士不断增多的机遇,创办了为外籍及港澳台人士子女提供教育的国际部,也成为上海市第一所面向外籍学生开设国际课程的普通高中。此后,上海市教委又特批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进才中学和宋庆龄幼儿园开设国际部。这些学校开设的国际部,针对报考外国大学的境外学生主要采用国际通用课程,针对报考中国大学的境外学生主要开设中国课程。其中,上海中学国际部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中英文两大系列四类子课程体系。中文系列,高中部采用人教社课程,满足学生参加港澳台联合招生考试的需求;小学、初中部采用类香港课程。英文系列,则所有学段均采用类美国课程与IB国际文凭课程[3]。
第三阶段,上海普通高中设立国际课程班或国际部,面向国内学生开设国际课程。上海市民办学校中较早引进高中国际课程的是平和双语学校,2002年其高中部开设IBDP课程,2003年成为IB国际学校。2007年,上海师大剑桥国际中心开设A-Level课程。2008年左右,上海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陆续引进国际课程,或设国际部,或设国际课程班,招收国内学生。如,南洋模范中学2008年引进加拿大BC省课程,大同中学2010年开设PGA课程,格致中学2010年开设美国高中课程及AP课程实验班②。
二、上海高中国际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一)上海高中国际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据上海市教委2011年各区县普通高中阶段国际教育办学情况调研数据表明,目前上海共有21所普通高中(或依托学校的独立法人机构)开设了国际课程。其中,民办学校8所,公办学校13所,公办高中学校中有11所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所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③
在课程类型上,各校引进的国际课程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国际组织开发的课程。这类课程通用性强,自成体系,而且比较严密,如国际文凭组织高中课程(IBDP)、美国全球评估证书课程(PGA)。二是国际性的考试课程。如英国的中学高级水平证书考试课程(A-Level)、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考试课程(SAT)。学生通过考试,可以去相关国家申请高一级学校就读。三是国别课程。如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加拿大BC省高中毕业证书课程。这些课程中,只有IB是真正意义的国际课程,其他都属于国别课程或者国际考试课程,本文统一称国际课程。
从招生情况上看,21所高中共招收中国籍学生3114名,相当于目前上海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总数的2%。④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上海及周边省市,大部分没有普通高中学籍,不能获得上海或者外省市统一的普通高中毕业证书,也不能参加国内高考。但据了解,曹杨二中的DSD、大同中学的PGA、南洋模范中学的BC省课程的学生全部或部分来自学校计划内招收的学生,他们有高中学籍,将来也可以选择参加国内高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优秀学生主动选择读国际课程的现象呈增长趋势。
师资情况方面,学校通常设立中外方教学主管,国际课程大多由外籍教师、华裔或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中方教师授课,具有英文学科专业背景的中方教师协助管理和教学。在初创阶段,教学管理团队多由教育中介机构协助引入。而在自主运营阶段,则多由学校自主招聘或向市外国专家局申请聘入外籍教师。
在合作方式上,学校引进国际课程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引进,如南洋模范中学通过徐汇区教育局和加拿大BC省教育部签署协议引进BC省课程。二是通过教育中介机构引进,如交大附中通过Dipont(迪邦)教育机构引进IBDP课程,格致中学通过美国安生文教基金会引进AP课程。三是通过具有官方背景的民办教育机构引进,如大同中学通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引进PGA课程。目前,多数学校采用与教育中介机构合作的管理模式。
(二)上海高中国际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行政管理层面看,尚无明确的管理部门、政策指导和统筹规划。
首先,管理部门不明晰。上海关于国际课程的审批、管理究竟由哪一级的哪一个行政部门负责尚未明确。目前,国内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教育部直接批准实施,如北京中加学校。二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请教育部备案,如江苏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三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如北师大二附中的PGA课程班。四是学校自行引进(或在辖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未正式批准。上海的情况比较特殊,除前面提到的四所学校国际部是由上海市教委批准⑤的,多数学校国际课程的引进只是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备案。
其次,政策指导不明朗。对于国际课程,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高中阶段属于国民教育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国际课程的引入可能会削弱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另一方面,高中教育是我国加入WTO时承诺开放的教育领域,拒绝国际课程的进入不符合WTO承诺,也与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政策导向不一致。此外,对于国际课程的管理,是否适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也无明确规定。这种矛盾客观上增加了决策难度和决策风险,考验着决策者们的决策智慧。
最后,统筹规划不到位。目前,国际课程大多由学校基于家长和社会的强烈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利益自行引进,政府对国际课程的引进、实施无明确规定和统筹指导。因此,哪些国际课程可以引进,如何引进;课程教材谁来审查,如何审查;国际课程如何实施,如何把握其与国内课程之间的关系;国际课程的教师招聘、资质认证等问题,尚处于学校自行摸索阶段。
第二,从学校实施层面看,师资、教学质量、管理尚无有效保障。
首先,缺乏好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国际课程对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尽管相关部门规定聘用的外籍教师必须具备大学学士以上学位和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其中语言教师应具有大学学士以上学位和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⑥但普遍存在流动性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本土文化适应难、师资成本大等问题。而本土教师能达到入门标准,胜任教学要求的还不多。
其次,出国导向产生新的“应试教育”。目前,大多学校引进国际课程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部分想出国留学的学生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受师资、经费、办学经验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限制,开设的国际课程科目大多局限于与升学密切相关的科目,其他科目不开设或压缩时间。这损害了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催生了新的“应试教育”。此外,各校的国际课程教学基本呈一科一岗一人的局面,难以通过集体教研、合作备课、以老带新等制度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两部并存的管理经验缺乏。国际课程的引进与实施,意味着学校将面对国内部和国际部在同一时空并存下带来的文化差异、教学组织、管理评价等新问题,对校长的课程领导、学校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借鉴国际课程的积极元素、先进的课程理念和管理方式,丰富、优化学校的课程体系,逐步生长出融中西方课程文化之精粹的本土课程;如何提升国际课程的本土运营实施能力,培养一支融贯中西文化的管理团队,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和典型。
三、关于上海引入及实施高中国际课程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引进国际课程是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之一,同时,还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从无序引进、自行摸索到宏观掌控、深入研究。
目前,无论是上海还是国内其他省市,高中国际课程的引进多为学校基于家长、社会需求及办学利益自行引进,且近两年出国留学的低龄化又进一步催生了学校引进国际课程的热潮。这种状况可能会带来隐患。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把握国际课程的整体情况和发展动态,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二是可能会出现学校盲目引进、无序竞争、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三是可能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造成对教育主权的危害。[4]
因此,从教育行政管理层面看,应加强对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的宏观掌控和深入研究。首先,建立归口管理。统筹规划国际课程的引进、实施和管理,对国际课程引进的类型、方式、数量、招生、收费等进行控制,做好国际课程的引进和试点工作,建立国际课程管理数据库,加强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专业研讨和项目合作。其次,组建专业组织。可由市教育学会、教科研院所和有关学校组成普通高中国际课程专业协会,加强国际课程的资质认证、质量监督,国际课程的教师入职标准、在职培训,国际课程的教材审核,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融合、开发等专业指导,与境外国际课程专业组织、质量评估机构等进行沟通、协商,共同确保国际课程的实施质量。最后,加强政策研究。如,国际课程招收的学生,是否统一纳入招生计划范畴;招收的学生总数、非上海本地生源数是否需要总量控制;是否必须开设中国的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课程;国际课程中方教师的聘用、职称评审,是否纳入民办教师职称评审轨道等等。
第二,从满足家长、社会需求到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已“结束了精英教育的历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的新时期”[5]。普通高中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都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学生群体的异质化,学生求学动机的多样化,家长对子女普通高中教育结果的期待多样化,高等教育和社会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多样化[6]。这意味着普通高中教育进入到普及阶段,要改变原来主要满足学生升学需要的单一办学模式,以多样化的办学来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有学者指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走向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借鉴高等教育,融合职业教育,引入国际教育,服务个人发展。其中,引入国际教育主要是引入国际课程体系或课程,或者引入国外评价认证项目。[7]因此,引入和实施国际课程,不仅是为了满足部分群体出国留学,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国内高中教育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开放、多样和特色发展。
第三,从推升学校办学能级到实现国际化办学战略转型。
教育国际化,从广度看,是指教育的开放性、包容度,教育资源要进得来、出得去;从深度看,包括交流、理解、融合、主导四个层次。因此,若从广度看,无论是国际课程班、国际部,还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是普通高中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若从深度看,国际课程班、国际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则在教育国际化功能实现的意义上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项目,因须切实引进外国的先进教育资源,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合作”,因此,在增强实力(提升经济和国际影响力)、改善教学(借鉴他国教育模式)、培养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国际理解(尊重不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有益影响。[8]
目前,普通高中针对国内学生开设的国际课程班大多以申请国外大学为主导方向,处于迎合市场需求代理式的低层次办学阶段,课程的自主实施和运营能力较弱,长远意义有限。为此,上海亟需弥补现有办学体系的缺失,加快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试点,推动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高水平教育教学活动,以满足千万家庭获得低成本、安全、便利、中西融合的优质教育刚性需求。同时,为上海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先进育人理念、卓越质量管理和推升普通高中办学能级探索新途径。另外,还可能推进实现以我为主、中西融合的国际化办学战略转型,着力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国人,增强城市未来发展的软实力。
①见上海教育网站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栏.www.shmec.gov.cn,不包括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进才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宋庆龄幼儿园等5所学校的国际部。
②引自上述学校网站资料。
③④参阅上海市教委2011年高中国际课程调研内部资料(徐士强执笔)和相关学校网站资料。
⑤华东师大二附中、上外附中的国际部由上海市教委批准,在教育部备案。
⑥引自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0336)。
标签:普通高中论文; 课程论文; 上海论文; 国际高中论文; 大学论文; 国际教育论文; 中外合作办学论文; 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