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初探论文_吴倩茵

广州地量行城乡规划有限公司 510095

摘要:受各地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影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耕地数量不断减少问题,为守住耕地红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围绕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构成及应用探索开展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多方面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字: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公众

1.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构成

为直观展示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本节就新模式的构建原则、总体框架以及具体模式构成进行全方位阐述,该模式主要由六个阶段构成。

1.1基本原则

为保证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较好服务于农地整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受益原则、有效参与原则、公众广泛及可持续参与原则均需要得到较好落实,因此模式应以大多数农民利益为主进行规划,真正实现社会利益、公众利益以及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基于可持续机制的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参与气氛形成也需要在新模式中得到体现[1]。

1.2总体框架

图1为本文提出了的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总体框架,该模式由准备阶段、公众意愿收集与处理阶段、提出初步规划方案阶段、规划方案审查阶段、规划方案认可度评价阶段、规划方案公示阶段组成。

图1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总体框架

1.3模式构成

1.3.1准备阶段。该阶段需做好资料准备、公众参与设计队伍建设、宣传公告,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准备。需收集已有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水文气象、土地利用情况、行政区划、农业产业结构、工况资料等。(2)公众参与设计队伍建设。队伍需由农民代表、基层干部、主管部门人员以及设计人员组成,且队伍中必须拥有在项目区号召力较强人员、熟悉社会经济及地理状况人员、规划等专业技能较强人员,并明确队伍的关系协调队长与技术队长。(3)宣传公告。为保证农民较好参与到土地综合整治中,需采用贴公告、发放说明、广播、电视等渠道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信息的传达,并尽可能结合相关实例,以此保证信息能够较好被农民群众所理解,并能够真正激发其参与土地整治的热情[2]。

1.3.2公众意愿收集与处理阶段。需基于公众培训、公众意愿收集、公众意愿处理分阶段开展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公众培训。为保证农民群众较好参与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针对性的培训必不可缺,培训需明确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范围,并传达简单、实用的规划知识,以此引导农民群众提出可行性较高的意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顺利开展、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均可得到较好保障。(2)公众意愿收集。可采用关键人物访谈、踏勘走访、公众意愿问卷调查、各部门意见汇总等方式全方位收集公众意愿,并进行相关意愿信息的汇总整理。(3)公众意愿处理。结合各领域的意愿信息,即可针对性处理公众意愿,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区的道路标准、生产习惯、种植制度、灌排方式差异必须得到明确,快速、有效的公众意愿载体处理质量也需要得到重视。

1.3.3提出初步规划方案阶段。基于收集的公众意愿及实际情况,便可以初步提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需依次确定项目设计重点、确定工程布置方案、明确工程量及初步预算并开展针对性规划调整,该阶段需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划分为道路建设型、农田水利型、土地平整型三大类,以此针对性构建完整的工程布局体系,基于单项工程的估算指标、针对性的总体调整和细部调整开展,方案即可逐步向可实施方向靠拢。

1.3.4规划方案审查阶段。该阶段需由各方共同商讨可行方案并协调矛盾,专家评审会、听证会需要在该阶段发挥关键性作用。可行方案的讨论需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见,并尽可能缩小规范标准与农民群众意见间存在的分歧,由此即可通过专家评审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规划成果,听证会的开展则能够实现农民群众意见的更广泛收集,规划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可获得有力支持。

1.3.5规划方案认可度评价阶段。该阶段的评价需针对性围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工程类别展开,以农田水利型的整治项目工程为例,需围绕农沟农渠、主要斗渠、主要灌区划分、涵闸、下田设施的布置方案评价展开,项目设计人员、主管部门、各部门专家、基层干部、农民代表均需要参与到评价中,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即可明确方案的公众认可度程度,并针对性讨论改进的可能。

1.3.6规划方案公示阶段。在设计成果经过公众审查及公众认可度评价后,需向当地农民群众公示规划成果,以此保证具体方案实现较好传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由此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后期管理维护等工作的开展也能够获得有力支持,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可由此更好发挥自身积极影响。

2.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的应用探索

2.1基本探索

在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的应用探索中,禅城区南庄镇农田整治提升项目(一期)项目属于其中代表,该项目由土地平整工程、田间路桥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及其他工程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田间道沿线绿化、项目区土壤改良、农业生态示范园、干渠改造、新优农机具推广等。为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取得效果的最大化,该项目采用了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通过针对性宣传、召开座谈会、公众意愿走访调查、关键人物访谈、实地踏勘等措施,项目针对性调整了原规划方案,方案的调整是为了解决实际田块与原有田块方向不一致问题、避免路面出现高低不平问题、更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更改后的方案通过了评审。

2.2成果总结

项目可研阶段选择项目设计人员、项目主管部门、各部门专家、基层干部、农民作为公众认可度评价人群,采用当场发放调查问卷、当场填写、当场答疑、当场回收方式,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0份,其中有30份为项目区农民填写,开展相关计算可确定总体方案认可度评分达到0.85以上,以此为依据公示规划设计成果(贴布告、广播),并广泛听取公众意见,禅城区南庄镇农田整治提升项目(一期)初步设计方案实现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当地农民群众意愿的体现、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规划决策的结合、设计的合理性保障、不同群体的平等参与均由此顺利实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及后期管护也能够由此得到更为有力支持,由此可见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具备的较高应用价值。

结论

综上所述,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的应用具备较高现实意义,其不仅顺应国家的大政方针,更能够较好服务于农村用地空间拓展、用地难题破解,以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耕地保护底线的坚守、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而为了更好发挥这一新模式的应用优势,农民参与农地整治的主体意识激发、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必须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玲.以生态国土理念推进新时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J].农民致富之友,2019(07):235.

[2]王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反思与展望——以山东省东南地区为例[J].法制博览,2019(06):109-110.

论文作者:吴倩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

标签:;  ;  ;  ;  ;  ;  ;  ;  

关于参与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初探论文_吴倩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