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办学:有多近,有多远——记2007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多论文,教育家论文,中国论文,有多远论文,高峰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马方路
2007年6月15日至16日,来自全国的 300多位中小学校长齐聚南京,共赴一年一度的“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该论坛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和江苏教育报刊社共同主办,主题聚焦“教育家办学:校长的角色、使命、成长”。
论坛开幕,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湛的致辞即让在场的校长们热血沸腾,这位教育部前副部长不仅满怀激情地发表了长篇“致辞”,更发出了“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着一大批教育家”、“中国当代应该是教育家辈出的时代”的呼喊。而紧接着,以嘉宾身份出场的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袁振国却又提出了看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为教育家设置了十条“内外兼修”的高门槛。
静谧的聆听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场内的每位校长都陷入了沉思:当把“校长的角色、使命、成长”置于“教育家办学”的大背景下时,我是谁?我能成为教育家吗?
触摸理想:谁能成为教育家
2007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令全国的教育工作者精神为之一振,因为这是温总理连续第二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教育家”。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就已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另一方面,教育家办学的提出也是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经济思维、市场思维、行政思维,乃至于官僚思维、封建式家长思维等倾向的当头棒喝。如王湛所说:“教育家办学从根本上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中国当代有没有教育家?谁又能成为教育家呢?王湛和袁振国的观点引发了场内外的激烈争论——
“霍懋征、于漪、斯霞……他们难道不能说是教育家?”王湛提出,中国教育规模世界第一,教育人口数以亿计。中国当代应该是教育家辈出的时代。“教育家应该指那些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教书育人、教育研究工作中有较高造诣或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以此衡量,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一大批教育家。”
而袁振国所列出的十条“教育家必备的标准”也是其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编撰《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后的理性积淀。他认为,教育家分为一般的教育家和大教育家,一般的教育家必须在教育实践、对待学生、教育理想、领导能力、教育理论、形成的特色风格、影响力、教育的定心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杰出的成绩。而要成为大教育家则需要具备更多超越教育范畴的品质,与社会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并留给后人永恒的精神财富。
在仔细体会这看似“一高一低”的两种评价标准后,校长们也悟出了其中一脉相承的精神实质。
首先,每名校长都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正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占宝所说,对每名校长而言,这种期待都是相同的,像教育家那样去办学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这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并已经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即使以袁振国的十条标准看,霍懋征、于漪、斯霞等人也具备了成为教育家的条件。
其次,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教育家,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家与其他“家”相比有着更高的“门槛”。“与歌唱家、画家等‘家’相比,教育家之所以不多,是因为教育有很多特殊的地方。”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反思,教育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不像歌唱、绘画这么单纯,只需要自己努力、自己琢磨,更多体现的是个体行为,而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牵涉的领域广泛,因而成“家”之路不会那么容易。
放眼全球,一名校长要成长为一名教育家也并非易事。英国文化委员会伦敦办公室教育高级顾问蒂丽指出,英国人眼中好校长的标准其最基本的元素包括:从政府角度看,是否积极支持,主动配合;从教师角度看,是否全力扶植,机动灵活;从家长角度看,是否教知教做,注重成果;从学生角度看,是否平易近人,不计小过;从同行角度看,是否高瞻远瞩,不断开拓。
触摸理想,校长们似乎读懂了教育家办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直面现实:如何成为教育家
如何才能成为教育家?
“校长身上背着‘三座大山’——安全、质量和经济,这使许多校长难以放开手脚进行大胆实践。”论坛上,许多校长直言不讳升学率的矛盾、管理体制的不协调等现实的困境。
“管得太死,干预太多;分数、升学压力太大;承担的责任太多……现实矛盾的确在一些地方存在,但这不应该成为校长做不成教育家的理由。”当过校长、局长、厅长,如今是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的周德藩对此有着特殊的体会,“许多校长是在往自己头上套绳索。校长一定要有定力,‘为’与‘不为’在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更在于自己的智慧。”
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中建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比较了中美两国校长在办学自主权上遇到的不同困境。据他介绍,美国刚推出的一份校长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美国的校长在经济上,尤其在人事上的权力几乎为零。“没有绝对好的环境,对我们来说只有绝对努力的付出。”赵中建说。
与其抱怨和等待,不如主动去作为。王湛认为,教育家办学就要敢于我行我素,敢于打破行政、社会的各种束缚,不唯上,不唯钱,不唯分,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制度条件下,总有一些人会做出不同凡响的工作,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
“如何在反差中寻找到出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成为‘家’的必须要走通的道路……”“今天的校长面对全球化的背景,知识生命周期缩短了,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变化的世界……”面对全新的成长课题,校长们也在梳理着他们的思路。
这是一群带着鲜明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的校长。来自上海市建平中学的程红兵有着语文特级教师特有的激情与内涵,一句“人不敢言,我言之,这是一种气魄;人不敢为,我为之,这是一种智慧;人不敢忍,我忍之,这是一种气度”语惊全场;来自浙江的女校长俞国娣很时尚,她眼中的校长“是校园里行走的‘符号’,一言一行都诠释着校长的理想”;来自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校长庞荣瑞,虽自称对教育不是很“虔诚”,但却把三所民办学校打理得妥妥帖帖……两天的论坛,校长们尽情的层现着各自的风采和个性,却掩藏不住他们共同的特质——扎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乐此不疲。
江苏省通州市实验小学校长王笑梅说:“教育家不是一纸证书,也不是一顶桂冠,它应该根植于孩子的心中,在社会、家长的口中传颂。”
放眼未来:孕育教育家需要土壤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认为,所谓“家”,必定是能超越当时的困难、环境,有所作为、脱颖而出。
“论坛只是一个开始,教育家办学的命题还应该不断地深化,这个话题不应只由校长来讨论,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学生都应该参与进来。”张民生的这番话激起了场上校长的共鸣。
论坛形成共识,即教育家的成长需要两大环境的孕育。首先要营造尊重教育家、依靠教育家的良好舆论环境。王湛所焦虑的是,我国有许多优秀教师,既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又钻研教育理论,探索教育规律,也提出过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观点,但没有被大家所了解和重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社会公认的教育家。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认为,对教育家的认识不应该只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识,比如升学率是次要的,学生人格养成才是关键,要让教育回归公益性和长远性,回归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的支持。
其次要改善制度环境。论坛上许多校长都提到了一个词“简政放权”,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提出,要把校长的时间和精力还给校长,要把部分人事自主权、招生自主权、课程设置权还给校长。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校长和教师能大胆探索,潜心实验,更好地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办学特色。而“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帮助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钻研教育理论,提高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等建议也得到了校长们较高的呼声。
此外,一些校长也谈到,尽管一直以来教育系统内部都评选模范教师、先进教师,但往往只看重和宣传他们的教学水平、思想品德,很少总结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缺乏应有的高度。包括评选特级教师,也都是从教学水平来衡量,有些地方还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缺乏对教师文化修养、教育思想的全面评价。
论坛也给予了校长这样的启示:在整体制度环境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忽视了那种来自教育家个人的勇气和创造力,那种自下而上、一点一滴的突破和探索的巨大价值。事实上,在任何时代、任何制度环境下,人的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是社会变革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聆听、记录、发问,“教育家办学”引起了广大校长的深入思考
■现场实录
第一场:校长的角色
教育者、管理者,还是领导者?
俞国娣(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校长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从朴实一点的角度理解,校长首先是读者,来到一所学校,校长先要读这所学校的历史、文化,读这里的学生、教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的学校就有不一样的学生和教师,要读懂他们。第二是服务者,校长的任何工作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搞一个活动、开设一门课程,都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如果我们把校长角色理解得浪漫一点,校长是诗人,他要富有激情,善于表达,把自己心中的理想用煽情的语言表述出来;校长还应该是一个设计师,把未来描绘出来。
我们也可以说得很前卫,校长是校园里行走的“符号”,他穿的衣服、走路的节奏、说话的样子,他的一言一行都诠释着他所追求的理想。
王占宝(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提倡教育家办学,意味着现在还没有形成教育家办学的风气,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焦虑和期待。我国几千年文明史里,从孔子到陶行知,再到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教育家有几个呢?如果说都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对教育家办学我很难乐观。实际上,教育家可以分为教育大家、一般的教育家,还可以分为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在学校里有教育家的教师、教育家的校长,所以教育家的类型和层次应该是不一样的。温总理说“提倡教育家办学”,其实是期待人们像教育家那样办学,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要分析校长的角色,就要分析构成校长角色的对方,即学生。学校是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因为有学生才有学校,有学校才有校长。校长的角色有三个,第一是教育者;第二是引导者,应该负责学校的战略设计、规划、管理、选择;第三就是管理者。要回答校长的核心角色是什么,就要回答学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的独特价值、基本功能是什么。学校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其他都是派生功能,所以校长的核心职能是教育者。
李培明(浙江省春晖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做校长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名校长,第二个层次是争取成为一名教育的专家,最高层次才是一位教育家。
在追求做教育家这个大目标的前提下,校长的角色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即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我们国内的校长往往是“教而优则仕”,所以他通常是一个教育者;第二,他是一个管理者,因为校长要配置各种资源、组织、协调、调度、制订目标和计划等;第三,领导者是校长角色的核心,因为校长的主要使命是一个舵手,要形成一个团队的组织目标,并想方设法去完成。校长目前最现实的角色应该是学习者、合作者、促进者。
孙占林(上海市中国中学校长):温总理提出教育家办学,是对现在某种状态的担忧。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校长想用教育家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办好学校。也许我们可能永远也成不了教育家,但是我们可以为之奋斗、努力,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在努力和奋斗的过程中,这种精神支撑着我们把学校办好。
在这样的视角下,校长首先作为一个人,应该担当起伦理角色,要有做学校道德榜样的勇气,应该不断地修炼自己。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被人敬重的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即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校长应该作为一个主动的、理性的、有效的学习者,然后是先行者,最后才是教育改革的领导者。
专家点评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教授):教育家是有时代特征的,我们今天看教育家应该有更多的现代意识。人类历史上的教育家在当代是不可复制的,毕竟我们与孔子、苏格拉底等人生活的时代相去很远,因此我们在讨论教育家的时候,应该从今天的实际出发,从明天的希望出发。
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再思考:第一,今天的教育规律和一百年前的教育规律不同。如果是教育家,他应该对教育的规律有自己独特的领悟,他能够孜孜以求地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来培养年青一代。我们应该站在今天的角度讨论时代对教育家有何期待。第二,教育家首先是一个人,他也有缺点、困惑,他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很多优秀的校长不敢承认自己是教育家。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真正的教育家是以平常的心做不平凡的事情。很多人功利心太重,对结果过分关注,因而与教育家失之交臂。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过程,不要对结果耿耿于怀。
赵中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一所学校的建设大概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硬件,第二个是制度,第三个是文化。每个校长都经历过对硬件的追求,而现在学校文化已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当年或许只要关注教育本身的问题,但时代的发展、班级的增加、学生的增多、处理事务的增多,使得校长要开始学着关注各种管理的事情,要建立起有效的规章制度,于是校长慢慢成为了一个管理者。校长成为领导者,是这两年提出的概念,从管理者走向领导者,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要求校长具有应对愿景、使命、规划、人力等一系列问题的能力。校长的角色从教育者到管理者再到领导者的演变,受到教育外部环境的影响,教育永远脱离不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
今天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我们同样不能忽略。今天许多人开始自觉不自觉地从这些思想中吸取养料、提炼并实践。但是回到原点,我们看到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三个角色其实并不矛盾。当校长成为领导者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你仍然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第二场:校长的使命
当梦想照进现实
徐建平(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校长):从教育家办学的高度来讲,教育家应该关注到祖国的进步、民族的振兴,更要聚焦到人,尤其是接受教育的人,要使他们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较高的综合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在现实状态下,不同的人群对校长使命有不同的期待。从政府角度来看,校长办学只要稳定有序,不添麻烦就行了;从教育局局长角度来看,除了要稳定有序,还要拿出较高的质量来;从家长角度来看,他们还希望校长给子女更多的机会,使得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有更好的发展;从教师角度来看,他们还希望校长给他们更好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待遇。
校长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校长最重要的使命是文化使命,要构建和谐、幸福的教师队伍,要创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要建设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办学校要靠教师,只有让所有教师来共同承担校长的使命,才能办好学校。力求让每位教师每天都心情舒畅地走进校园来工作,心甘情愿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心平气和地处理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矛盾和问题,心存志向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心胸开阔、心地善良地做人,校长的文化使命就能很好地被履行。
严玮懿(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校长的使命是和校长所在的学校联系在一起的,校长的使命就是办好自己所在的学校,办好一所让教师得到专业发展的学校。怎么样才算一所好学校?一是政府的需要,二是家长的要求,三是同行的认同,这三种评价并不一定能聚焦在一个点上,它们之间有矛盾、冲突,它们可能形成的是一个平面,校长就要在这个平面当中去调整自己的使命。
校长在学校里承担三大使命:第一,校长要影响学校,校长应该有教育理想,但这种理想的实现不是靠校长一个人,校长要提高影响力,让学校每一位教师共同为教育理想努力;第二,校长要把握学校,勾画学校的发展愿景,做好学校文化的传承工作;第三,校长要引领学校,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去做好该做的事情,校长的引领包括教育思想上的引领、教师工作方式上的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上的引领。
庞荣瑞(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校长):我脑海中有三个问题:第一,我是谁?我只读过7年书,是民办教师出身,没有经过教师的专业训练。我现在是一所实验小学的校长,还是一所民办学校的董事长,再过两天我又要做另一所民办学校的董事长。在这样的状态下,我思考,我究竟是谁?我能成为教育家吗?我应不应该做教育家的梦?
第二,我能干什么?我一直是围绕着五个“让”,即让家长满意,让学生喜欢,让教师留恋,让同行尊重,让领导信任,我竭尽全力做到这五个“让”。一个连教师都留不住的校长,还有什么教育家风范可言?
第三,我想些什么?虽然我对教育不是很虔诚,但是我做了教育这一行,就要做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原来根本没想到自己会当教师,后来居然当了校长,还当了所谓的名校长。吕型伟到我们学校视察,对我说,中国教育家的希望可能出在民办学校,当时我还有点热血沸腾。
程红兵(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我查了一下何为“使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重大责任”,《辞海》告诉我们是“重大任务”。校长使命的核心是什么?当问题复杂起来的时候,我有个思维方式,就是回到原点,我在思考“我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决定了我今后要到哪里去。上一场讨论校长的角色时讲得很清楚,校长是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这三个角色缺一不可。
决定校长使命的是什么?一是教育梦,可能很简单,未必是至高无上的,但你想做什么就是你的梦。莎利文应该是教育家吧?昨天、今天的论坛上,我们举了很多教育家,在面对最伟大的人的时候,我们常常无话可说,但是莎利文好像比他们要更亲近于我们,莎利文心中恐怕没有为国家什么的,但是她心中也有梦,为把海伦·凯勒教好,她心中可能有许多美好的梦。二是教育魂,说到底就是教育家的取向,我为什么当教师,为什么当校长,我是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来承担当下的职责。三是教育情怀,对教育满怀神圣情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做教师、做校长可能有个基本条件就是喜欢孩子,这就是一种神圣情怀,基于这样一种神圣情怀,才有履行使命的本能驱动。四是教育的味道,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有文化的意味在里头,我们所做的工作、我们的教育语言、教育行为、教育细节都应该有文化。
专家点评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教授):第一,使命就是工作,包括管理好学校,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有一个交代。既然是一个工作,就不需要谈使命,领导、校长、教师使命感过强,就喜欢包揽,而过分包揽,把权力紧紧抓在手里,就不会成长为教育家。教育家的使命首先是人的使命,让下一代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第二,校长的核心使命是把学校办出特色,不能只有升学率。校长要立足于自己的学校,思考和解决自己学校教育的问题,构建起自己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第三,使命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把学校建成学生的精神家园,尽管我们面对繁重的升学压力,但是作为校长,我们要有良心,不要打着对学生负责的旗号干着摧残学生的勾当。我们能不能在教育家情怀的感召下,从下一代的幸福出发,尝试用另外一种方式培养学生?学生首先要喜欢这个学校、教师、学科,才能学好。校长对教育还要有大爱,把我们的智慧贡献一点给教育,哪怕改革一点点,现状也能有所改观。
周德藩(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我们只要解放一下思想,心态放平和些,就能发现在基础教育界有一大批教育家的存在。要把这些教育家的理念、实践经验通过各种形式总结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这样,教育家办教育、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局面就能形成。温总理说要教育家办学,不是说校长一定要是一个教育家,然后才去办学校,主要是强调要按教育规律去办学校,现在教育系统有很多人不懂教育。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必须在校长这个岗位上、在校长这个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
第三场:校长的成长
在学校土壤里插上理想的翅膀
王笑梅(江苏省通州市实验小学校长):成长是一种状态,重在过程的体验。校长的成长关键是要拥有追求梦想的勇气。校长的角色观决定着成长的方向,校长的价值观如果与教育家的理想背道而驰,那他在成长的路上走得越远,离教育家的理想就越远。校长或许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必须用教育家的情怀去办教育,校长的成长应当更多地表现在心灵的成长上,比如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爱,对民族整体素质的忧患,对教育本质的守护等等。同时,校长的成长还应该以师生的成长为前提,校长的成长历程往往是一部学校发展史,没有学校的发展就没有校长的成长。
陈锋(浙江省杭州市江心岛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在当今的知识社会,管理模式、形态、动力和主体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应对这个变化可能是校长成长为教育家一个很重要的努力方向。
知识社会的管理模式要从线性管理转向非线性管理。知识社会管理的主体可能是文化,制度只能看守学校,文化才能提升学校的品位。管理的动力是创新,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创新,包括重建学校文化,开发学校资源等。所以,只有能够解决好传统教育与知识社会管理变革之间的矛盾,校长才能脱颖成长为当代的教育家。
赵国弟(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校长):教育家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教育家要有理想,要有追求,更要有独特的见解,但教育家最可贵之处是坚持不懈地在教育实践中开拓、创新。
我们要树立三个意识:第一要有成长的意识。校长的成长是校长成长意识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当校长的办学实践和自身成长、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紧密联系的时候,当校长的办学思想在学生当中有体现,学生能够认同校长的办学思想的时候,他离教育家的距离就不远了。
第二要有学校的意识。因为校长的成长必须根植于学校的土壤,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学校外部的和内部的一些关系,这许许多多矛盾交织在一起,校长的立足点在哪里,必然要不断地研究,这个过程促进了校长的成长。另外,基于学校的实践,校长所有的教育改革就有一个肥沃的土壤,这是校长成长的丰厚资源。
第三要有实践的意识。校长要通过研究性的实践促进自己成长,校长专业发展涉及的面很广,有管理的、课程的、教学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校长必须进入一所学校、对各个领域展开研究。我们不能照搬书本上的理论来办学,我们要找到现实和理想的结合点,在实践中研究。
专家点评
赵中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今天管理一所学校,我认为最重要是十六个字——服务为本,质量为先,管理为基,文化为重。同时经营学校的概念也已经浮出水面,校长必须对项目管理、危机管理、绩效管理以及法律和学校的自我评价等内容有所认识和掌握。
教育家精神,就是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求发展的精神,概括起来说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从这点上说,今天的校长对孔子、陶行知等过去的教育家不要过分地留恋和怀念,我们的眼光要向前看,向外看,其实在你的一方天地中,可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要努力把握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并创造性地把它们做到最好。
周德藩(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当校长和当官是不一样的,校长在学校不是靠行政的管理去获得治校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学识和人格力量。要想成为教育家,校长无论如何要增进自己的学识,修炼自己的人格力量。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包括读书、实践,要交天下友,行万里路,成智慧人。好校长是“做”出来的。校长一定是在学校中成长的,校长的成长是和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紧密相连的。
人们对教育的期待太厚重了,我们自己又以包打天下的架势提了好多不切实际的口号,比如“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其实,教育就是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学校就是为孩子学习提供服务。所以,搞教育的人要学习,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沈茂德(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校长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职业。做好一个校长,最起码要不断问自己几个问题: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学生究竟是什么?教师是什么?校长是什么?我们经常讨论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忘记了教育的起点,这些看上去是最基础的但却是最本质的问题,我们讨论得很少。
做校长有三个境界,第一是好教师,中国的校长基本上是从好教师走上这个岗位的;第二是管理者(协调者),中国的校长面对的工作千头万绪,我们大量的时间用在内部平衡、外部协调上;第三是引领者,什么样的校长算是引领者?至少有两个判断标准:首先校园里处处充满激情,学校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走进校园一定能感受到;其次是同心同德,看校长和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校长怎样才能成为引领者?首先,校长心中要有座“山”,一抬起头就看到心中的那座让学生发展、让教师发展、让学校发展的“山”,关键词是“发展”。然后,校长要守住宁静的心田。当了校长以后,我们交往的范围拓展了,社会活动变多了,但校长始终要提醒自己守住宁静的心田。
论坛闭幕式上,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的张民生作了精彩总评——
朝着教育家的目标努力
张民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提倡教育家办学并不是说校长就应该是教育家,而是说校长应该向教育家这个目标去努力。能不能成为教育家固然有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但校长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智慧和责任,去做这一为学生终身谋福利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校长的角色、使命和成长放置在温总理讲话的大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首先,怎样的校长是教育家?教育家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脑中的教育家模型是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的。我曾有幸参与宣传陶行知的思想,陶门子弟的精神让我领会到了什么是教育家。他们对推广陶行知的思想,对学习、宣传陶行知的理论不遗余力,身体力行,教育家的思想和人格是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去了。
教育家真正的价值是穿透于历史中的,他所从事的工作,其影响力将穿越历史到下一代、甚至再一代身上。每一位校长,不管今天有没有做教育家的意向,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你所从事的工作对孩子一生的价值,唯有认识到这点,并且去努力,我们才能无愧于心。
校长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领导者,但他的角色首先是一个教育者。没有教育者的灵魂,这种管理者和领导者是没有教育生命的。
其次,怎么能够成为教育家?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一位好校长,首先要有人格魅力,其二是学识修养,其三要有实践性智慧。
校长既要照“镜子”,看到今天自己的长与短;更要望“窗外”,拓宽自己的视野,看到明天、后天的需要。今天的校长面对全球化的背景,知识生命周期缩短了,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变化的世界。
当然,今天的校长有很多的困惑,升学率的矛盾要去处理,各种条件的不具备要去面对。这种反差、不完善、矛盾该如何看待?我想,陶行知先生所生活和工作的年代,其办学条件比我们差得多,他脱掉西装、脱掉皮鞋、换上草鞋,在江苏、上海等地办学,还要面对白色恐怖的阴影,其艰苦的程度远远超过现代,但是他超越了这种困难,成为了教育家。不同的时代要成为教育家,都不会一帆风顺。所谓“家”,就是要超越当时阶段的环境和困难,有所作为,脱颖而出。
今天,如何在反差中寻找到出路,是成为“家”必须要走通的道路。教育家应该是一个有远见的校长,眼睛看着历史的前方,但脚下踏着今天的现实。
此外,教育家还要耐得住寂寞,有时候你在某个阶段做的事,可能并不为社会所理解,但只要是对的,就一定要持之以恒,坚定地走下去。
“教育家办学”是个很复杂的话题,离不开行政部门如何创设条件,社会如何来理解,师生怎么来配合等问题,但校长自身的努力永远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