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在线公文传输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分析_文献传递论文

国内外网上文献传递系统的基本特征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特征论文,文献论文,国内外论文,系统论文,网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上文献传递服务是当前基于因特网的文献资源共享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已引起广泛关注,为了促进我国网上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本文择其国外网上传递的著名服务系统: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文献传递服务系统(下称BLDSC)、[1]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ILLiad系统(下称OCLC-ILLiad)、[2]德国教育科研部组织建立的Subito系统(下称Subito)、[3]加拿大科学技术资料中心(CISTI)的Intellidoc系统(下称CISTI-Intellidoc)、[4]国内佼佼者: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下称CALIS)、[5]NSTL文献传递服务系统(下称NSTL)、[6]CASHL文献传递服务系统(下称CASHL)[7]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系统(下称CSDL)[8]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基本特征展开研究。

1 国内外主要网上文献传递系统的基本特征

上述八个文献传递系统是国内外著名的网上文献传递系统,其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代表了当今网上文献传递系统的发展水平。为了便于分析,笔者从服务内容、依托资源、传递模式、传递方式、响应时间、自动化程度、文件格式、知识产权保护等八个方面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调查并归纳总结(见表1)。

2 国内外主要网上文献传递系统基本特征评析

2.1 服务内容

网上文献传递是图书情报机构文献传递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其服务的内容自然是传统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与延伸。传统文献传递服务包括图书的馆际互借、文献的代查代检与文献的复制和传递,表1表明,网上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基本传承了这些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八个系统中,只有五个系统提供了传统的往返式的图书外借或馆际互借服务。没有提供往返式图书外借或馆际互借服务的系统,基本上是一些专设的面向全国用户且本身不具有实体馆藏的虚拟文献机构的文献传递系统,例如NSTL和CASHL。CISTI-Intellidoc虽然有实体馆藏作依托,但自有的实体馆藏文献类型多为期刊与特种文献(如会议录、研究报告等),可供外借的普通图书并不多,因而也没有提供图书外借或馆际互借服务。

2.2 依托资源

在上述八个系统中,系统依托资源的方式有三种:本馆资源、成员馆资源、本馆加伙伴馆资源。其中,依托本馆资源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只有BLDSC,这是因为大英图书馆具有举世无双的海量馆藏,它以一己之有就能满足天下之需。而大多数网上文献传递系统则不然,它们正是充分利用了现代网络的优势,将许多原本相互独立之文献机构之馆藏,通过网络连成了一个整体,构成了强大的资源极为丰富的文献保障系统,从而保证其能有效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例如上述系统中,除BLDSC之外,其他均依托成员馆资源或依托本馆资源加伙伴馆资源。依托成员馆资源或依托本馆资源加伙伴馆资源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利用网络的联结功能形成一个强大而资源丰富的文献保障系统。所以,从发展趋势来看,网上文献传递系统依托众多成员馆资源开展网上文献传递服务是发展的主流方向。

表1 国内外主要网上文献传递系统基本特征一览表

2.3 传递模式

表1表明,网上文献传递服务的传递模式主要有三种:集中式(包括集中式门户平台与分布式服务结合模式)、分布式、集中与分布相结合模式(服务馆之间分布式,用户、用户馆与服务馆之间集中式)。

集中式文献传递指由一个国家级的图书馆和文献供应中心集中提供文献保障服务,图书馆或用户直接向中心提出文献申请,中心通过自身馆藏或从他处获得后提供给申请方。与文献传递相关的用户及事务都由中心集中管理。上述八个系统中,BLDSC、Subito、CISTI-Intellidoc、NSTL、CASHL、CSDL等六个系统采用的均是集中式文献传递服务模式,其中BLDSC完全依托本馆馆藏直接向全国用户或系统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是典型的中心型,[9]而其他四个系统虽然也是直接面向全国用户提供服务,但每个系统都构成了三层模式,第一层用户层,第二层国家级文献供应中心,负责协调采购与服务管理,第三层若干个国家级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或大学图书馆组成的资源提供层,负责资源建设和向用户提供服务,属于滴漏型。[9]集中式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协调管理,能有效集中国家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但是,过度集中会加大文献提供单位的系统压力,增加用户文献获取的经济负担,制约基层文献情报机构的发展。所以,目前,集中式文献传递服务模式更多地偏向于拥有较多的文献提供单位的滴漏型,而不是高度集中的中心型,上述六个系统中,典型中心型的只一个,余者均为滴漏型。

分布式文献传递服务模式指以区域性图书馆或文献提供中心作为资源收藏和服务单位,彼此间组成文献传递服务网络,网络内任何一家成员单位均可向网络内部其他成员单位索取所需文献,同时也有义务为其他成员单位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上述系统中,OCLC-ILLiad采用了分布式文献传递服务模式,建立了相应的联合目录和二次文献数据库,如WorldCat和First-Search,并以此为基础向各成员馆用户提供服务。分布式文献传递服务模式侧重于馆对馆方式,有一个文献请求的中介过程。其优点是:在文献请求转发前,能对用户的文献请求进行本地判重和资源定位,减少不必要的文献传递请求。缺点是:操作流程和环节多,文献传递服务效率相对较低。

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文献传递服务模式是指区域集中整体分布的文献传递服务模式。具体地说,就是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若干文献传递中心或服务馆,这些中心或服务馆之间的文献传递模式是基于馆对馆的分布式,而在某个特定区域内的文献传递中心或服务馆,则在本区域内对基层图书馆和广大用户,提供集中式文献传递服务。即本区域内基层图书馆和广大用户的文献传递请求均发送至本区域的文献传递服务中心或服务馆,用户的文献请求能在本中心或本馆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再转发文献传递服务请求到其他区域的文献传递中心或服务馆,解决相关文献请求。这种模式既能有效利用本地资源也能有效利用远程资源,同时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分布式文献传递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目前,CALIS文献传递系统采用的就是这种文献传递服务模式,并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2.4 传递方式

表1显示,当前网上文献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Email、Ariel、加密的电子文献传递。

Email是一种通用网络传输工具,人们利用它能方便地进行网络信息传递。特别是一些超大型邮箱(总容量可达3.5G,附件最大可达20M)的出现,使得原本在网上文献传递过程中的某些基于容量的限制不再,所以,Email在网上文献传递服务中已经成为一种主要方式。前述的八个系统中有6个采用了Email进行文献传递。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通过Email进行网上文献传递,当被传递的文件特别大时,还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Email是一种通用的网络传输工具,本身不能对被传递对象进行加密限制,不能起到保护所传文献知识产权的作用,因而在国外一些著名的文献传递系统中,已经不作为网上文献传递的方式提供选择了,如BLDSC和CISTI-Intellidoc,这应该引起国内文献传递服务系统的足够注意。

Ariel作为因特网上文件传送的一种专用工具,它允许文献提供机构利用Ariel系统和配套硬件设施,对文献、图片、资料进行扫描后利用网络将它们传递到用户的电子邮箱或者其他运行Ariel软件的工作站,供用户查阅下载。[10]Ariel因其专业性,能够实现扫描传递一体化,在网上文献传递服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表1的结果同样表明了这一点。上述八个系统中,有五个采用了Ariel传递方式。必须指出的是,Ariel传递方式较之Email方式虽然具有集扫描和传递于一体并且能通过FTP传递更大文件的优势,但同样也没有彻底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加密电子文献传递是一种集扫描、文件格式转换、传递于一体,并对传递的PDF文件进行加密处理,只能由系统合法用户查阅与打印的新的网上文献传递方式。其特点是:①不同文献传递系统的加密电子文献传递各不相同,即任何一种加密电子文献传递都是与其特定的文献传递系统相匹配的,是专用的。②工作原理一样,传递的文件格式也一样,是通用的PDF文件。③被传递的PDF文件均是加密的。例如:BLDSC的SED,[11]SED(secure electronic delivery)是BLDSC新推出的网上文献传递方式,传递的文件是一种加密的PDF文件,用户必须借助具有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功能的Adobe Reader6.0.1以上版本才能阅读和打印。其工作流程是:具有用户代码和账号的大英图书馆的注册用户通过ARTWeb提出SED文件传递申请,或在利用大英图书馆的期刊集成检索系统——British Library Direct检索结果(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检索结果)的基础上直接提出SED文献传递申请,非注册用户通过Articles Direct Online form提出SED文献传递申请。然后,SED把准备好传递的文献以加密的PDF文件格式储存在大英图书馆的WEB服务器上,同时把被传递文献的链接信息用电子邮件通知用户,用户在收到SED的通知邮件后,点击邮件中超链接可用已激活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Adobe Reader 6.0.1以上版本打开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和打印。又如,CISTI-Intellidoc的SDD(Secnre Desktop Delivery)。[12]SDD与BLDSC的SED类似,既是系统独有的,传递的文献格式也是加密的PDF文件,并且也不是把被传递文献直接传递到用户手中。其工作流程是,用户首先注册成为CISTI用户并选择使用SDD,然后下载SDD插件并安装,准备就绪后,用户利用CISTI目录检索系统查到所需文献并提出文献请求,SDD把准备好传递的文献以加密的PDF文件格式储存在CISTI的WEB服务器上,同时将其书目信息和PDF文档下载超链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用户的邮箱中,以便用户在接到电子邮件通知后利用它们进行阅读和打印。也就是说,加密电子文献传递不仅能实现被传递文献知识产权保护,而且文献传递的文件格式趋于统一,都是加密的PDF格式,这事实上也给文献传递服务的标准化探索了一条实用易用的新路,美中不足的是,目前采用加密电子文献传递的系统还不多,上述八个系统中,只有例证中的两个国外系统采用,国内尚无系统采用。

2.5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是指当系统接到用户文献传递请求到发出所请求文献的处理时间。表1对各系统的响应时间进行了系统归纳。清楚地表明,不同系统应对不同的网上文献传递服务要求,有不同的响应时间,一般为2-3个工作日,加急多为1个工作日,最快达2小时。但是,不同传递模式的系统响应时间存在明显差别,快慢依次为:集中式、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分布式。例如,采用集中式的系统BLDSC和CISTI-Intellidoc响应时间最快为2小时;采用集中与分布结合的系统CALLS最快为1个工作日,采用分布式的系统O-CLC-ILLiad响应时间更长,数个工作日。也就是说,集中程度愈高传递速度愈快。

2.6 自动化程度

文献传递系统的自动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文献传递服务业务处理流程的自动化,一是文献传递服务系统与文献提供机构各种资源与服务系统的集成。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不仅实现了与文献提供机构的馆藏目录或系统的联合目录的集成,而且开始与文献提供机构的集成检索系统集成,如BLDSC、OCLC-ILLiad、CALIS、NSTL、CSDL等,使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利用相关文献提供机构的文献资源,这方面我国的一些主要文献传递系统做得还是不错的,基本上与国际同步。在文献传递服务业务处理流程方面,对于无中介的集中式文献传递服务系统来说,由于本身工作环节少,自动化实现的难易程度相对较低,可以说目前除了在接到服务请求后,需要专人从事相关印刷文献的具体查找、扫描或电子文献下载外,其他工作环节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对于分布式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和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来说,由于增加了馆对馆的中介服务工作环节,自动化实现的难易程度较高,目前这两类系统在自动化建设方面,除了存在需要专人从事相关印刷文献的具体查找、扫描或电子文献下载问题外,在馆对馆的中介服务过程中还需要专人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工处理,不能完全实现服务请求中介的自动的智能处理,这也是目前分布式文献传递系统和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文献传递系统传递速率低于集中式文献传递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

2.7 文件格式

目前,网上文献传递的文件格式虽然多种多样,但随着各种数字资源文件不同格式而开始全面采用PDF格式,并且一些基于印刷型文献的文献传递请求,其被传递的文献往往也被加工成PDF格式进行网上传递,所以,PDF格式已经成为网上文献传递的主流格式。特别是,随着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要求的不断增强,基于加密的PDF文件格式的保密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加密电子文献传递方式必将成为网上文献传递系统中文献传递的主流方式。所以,未来文献传递的主流文件格式将是加密的PDF文件,网上文献传递服务的文件格式也会在此基础上实现真正的标准化。

2.8 知识产权保护

电子文献的易传递性、易扩散性给被传递文献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许多问题。目前文献传递服务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来看,目前绝大多数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并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上述八个系统中只有二个系统采用了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密的电子文献传递方式,所以,网上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应发展加密的电子文献传递方式,以实现被传递文献的知识产权保护。

前面的分析表明,目前的网上文献传递系统在服务内容提供、服务资源聚集、文献传递模式、文献传递方式、系统响应时间、自动化建设、文件格式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是,应该看到,目前的网上文献传递系统,除了前面指出的,①在自动化建设方面,存在需要专人从事中介服务相关业务的人工处理,进行相关印刷文献的具体查找、扫描或电子文献下载问题,文献传递系统需要努力加强上述薄弱环节的自动化建设,提高系统的自动化处理能力,特别是中介服务环节的自动化处理能力,实现文献请求本地的自动判重、服务馆自动选择和文献传递服务请求自动转发,从而提高文献传递服务的效率;②在文献传递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主要传递方式不能实现被传递文献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大力推广加密电子文献传递方式,从技术角度上实现被传递文献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外。上述的系统其服务资源要么是基于本馆的,要么是基于系统成员馆的,没有一个系统能够实现对全国乃至全球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而用户现实的文献需求则是不受馆藏或系统成员馆馆藏限制的,因而网上文献传递服务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全国乃至全球的网上文献传递服务体系,以实现对全国乃至全球文献资源的有效调用。前面的分析表明,单纯的集中传递模式和分布传递模式均有其先天不足,而区域范围内文献传递集中与全球范围内文献传递分布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文献传递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因而作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网上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建设,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文献传递服务模式应是其发展方向。

收稿日期:2007-10-16

标签:;  

国内外在线公文传输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分析_文献传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