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亚男1 魏广玉1 马洪滨2
1.大连市友谊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00;2.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01
【摘要】 目的 探究对心脏复苏成功有重要影响相关因素,提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徒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接下来进行恢复患者呼吸的工作.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对患者实施人工呼吸或者向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检测判断患者的心电图,根据心电图所呈现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抢救措施.如果属于心室颤动则立即对患者实施电除颤.通过静脉向患者注射急救药物肾上腺素、多巴胺、尼可刹米及利多卡因等.对患者头部实施物理降温,使用醒脑剂、激素等药物恢复患者的脑功能结果 两组在抢救病人时使用的医疗设备以及各种先进的仪器方面;心跳停止至心跳开始复苏的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心脏骤停患者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室颤; 电除颤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271-01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跳与呼吸都处于停止状态的一项急救措施,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抢救办法是对呼吸心跳全部停止的病人实行胸外按压,使患者的脏器在人工循环的带动下恢复原有的功能.常用方法是利用电除颤刺激心室,同时向患者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以帮助心脏恢复活力.通过人工呼吸的方法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在我国每年因为疾病、溺水、外商、电击等患者因为心脏骤停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的患者大约在185万人左右.因此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成功及时的心肺复苏抢救是非常重要的.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至我院就诊的因心肺复苏患者84例,其中不包括恶性肿瘤患者以及晚期慢性疾病的患者.将经过筛选的84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成功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患者共60例,B组为心肺复苏的效果欠佳的为24例.其中A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48-66岁.平均(52+2.2).B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50—67岁,平均年龄为(54+2.5).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两组研究对象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心脏骤停的临场症状心电图呈现室颤状态,没有脉搏性的电活动.患者的大动脉搏动也处于停滞状态.
1.3 方法
判定急救对象属于心脏骤停患者以后,立即开展对患者的抢救措施.徒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接下来进行恢复患者呼吸的工作.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对患者实施人工呼吸或者向气管插管进行机械呼吸.查看判断患者的心电图,根据心电图所呈现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抢救措施.如果属于心室颤动则立即对患者实施电除颤.第一次电击量设定为200焦耳,进行第二次电击时能量设定为200至300焦耳.最后一次为360焦耳.通过静脉向患者注射急救药物肾上腺素、多巴胺、尼可刹米及利多卡因等.对患者头部实施物理降温,使用醒脑剂、激素等药物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3.1 心肺复苏成功的判定标准 一是重新恢复心跳,二是出现了规律或不规律的自主呼吸.血氧浓度检测结果>95%.三是瞳孔明显缩小恢复了感光功能,眼球可以自由转动.四是患者的口唇与面色由之前的青紫变成红润.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心跳停止至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急救反应时间等研究资料的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使用x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A(即成功组)组与B(失败组)组抢救反应时间比较见表1 通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心跳停止至心跳开始复苏的时间、及急救反应时间时间来看,A组所使用的时间明显的少于B组. 2.2 A组与B组抢救心肺复苏病人的医疗措施比较在研究中将A组与B组抢救病人的医疗措施进行了整理比较其结果见表
2,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A组与B组在抢救病人时使用的医疗设备以及各种先进的仪器:高效护理协助平台、机械通气新型生命监护仪等,及其抢救措施除颤、气管内用药等.但是通过两组对比明显的体现出A组应用先进仪器与设备的几率明显的高于B组.
3 讨论大多数心脏停搏的患者都属于室颤范畴.心脏停博5至10秒以后才会转变成心室停搏.电除颤是解除患者室颤,恢复患者心脏功能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心脏停博后的短短的几秒是最为重要的.而心脏停博超过十秒后除颤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心肺复苏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对于因为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窒息引起的心脏骤停及还有临终心跳的患者应首先进行呼吸恢复.因为在此种情形下血液中的氧气仍然可供心脏运行数分钟,因此大脑及身体的其他器官也可得到相同时间的血液供应,所以重新恢复患者的呼吸就可以使心脏正常运转. 为保证人工呼吸的成功具体操作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常,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清理干净.(2)每次的吹气量不要超过800毫升,患者的胸廓稍稍隆起即可.控制好吹气的时间,不应长时间吹气会引起患者胃胀气、胃扩张及呕吐,(3)在进行人工呼吸的同时还应进行胸外按压,两项操作同时进行时要按照各自的要求认真执行,否则就会影响复苏的效果.胸外心脏按压应找到正确的位置,否则可能使其他内脏受到损伤.力度应大小适中.力度过小则没有足够的压力推动血液,使之循环.力度过大则又有可能造成胸骨骨折,加重病人的病情.(4)实行以上急救措施时,要将患者的裤带衣扣解开,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当患者有如下表现时可终止复苏举措.一是脑死亡,向两侧转动患者的头部, 眼球的位置却没有改变;患者的瞳孔固定,眼角膜也没有了反射活动.二是心肺复苏抢救持续时间超过了30分钟,但是患者仍没有呼吸及心跳反应.如果出现了以上两种情况而抢救现场不具备其他抢救条件或者送治的条件,即可停止复苏.
参考文献
[1] 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13(3):153-154. 2] 李振,游斌权,苏唏.影响院内心脏复苏成功的多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4,69(10):1358-1359. [3] 沈洪,何忠杰.心搏骤停的最有效治疗-早期电除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7):501-502. 表1 A(即成功组)组与B(失败组)组抢救反应时间比较(minX±s)__
论文作者:于亚男1 魏广玉1 马洪滨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患者论文; 心脏论文; 心肺论文; 时间论文; 措施论文; 呼吸论文; 人工呼吸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