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_种植业论文

中国耕地资源价值量核算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量论文,耕地论文,中国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价内涵及研究思路

对地价本质之认识,理论界尚无定论,但大多数是从地租资本化及土地开发成本之构成本身来阐述的,而笔者认为地价不仅是土地本身的问题,它应是土地资源与其他诸如资金技术、劳动力、管理等资源要素综合配置的结果,而且是资源配置最佳预期效益的体现。另外,由于土地利用既是一个经济过程,又是一个生态过程,因此,地价实质是土地生态经济价格。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虑及影响农用地开发利用效益的自然、技术、社会、经济等多因素的情况下,设计了中国不同农区耕地基准价格评价的基本思路(见下图)。

中国不同农区耕地价格研究思路

二、中国农区划分及不同农区农业自然生产潜力测算

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始终地交相作用,这就从自然及经济两方面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条件、人们的习惯要求等复杂多样,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的特点,为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商品性专业化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对各农区农业生产条件(农用地及其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求大同、存小异,揭示农业生产地域特点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全国农区的划分。据此,并遵循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作物结构、生产布局和种植制度等特点的相对一致性,商品性生产和专业化生产的相对一致性,实现种植业生产现代化的方向、措施、步骤的相对一致性,保持县域行政区界的完整性等原则,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提出了《中国种植业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区,31个二级区。该区划分也基本反映了农用地价格的区域特征,作者就据此核算各农区基准地价。由于台湾省资源难以获得,本研究中只包括30个二级区。

曹明奎(1993)曾求算出30个二级区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的光温潜在产量、水潜在产量、土地潜在产量[b]。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多方面资料,主要有:《中国种植业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耕地 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国农业:问题、潜力、对策》等,估算各农区最为理想的复种指数,并以此为修正系数,将各农区所有主要农产品的土地潜在产量累加值修正为土地潜在经济产量,并以全国为1,而求得各农区土地潜在经济产量当量值。

三、中国耕地资源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及稀缺度的区域差异评价

(一)耕地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区域差异评价 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对耕地生产力水平的实现程度有巨大影响,然而,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又是有差别的,这里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评价单元,根据耕地开发利用投入水平及未来生产潜力等有关指标来分析耕地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地域差异。其中,反映不同地域耕地投入水平的指标有: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每公顷耕地用电量、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量)、每公顷耕地农业劳动;反映耕地环境治理能力的指标有:旱涝保收面积指数、水土流失治理率、抗逆力;反映耕地持续利用投入能力的指标有:农民人均收入、人均社会总产值。

将各省、区、市耕地社会经济环境要素与全国平均值进行比较,可得各种要素当量值即:

Tij=Fij/Qj

式中:Tij为第i区第j种要素当量;Fij为第i区第j种要素值;Qj为全国第j种要素平均值,i=1,2……,30;j=1,2……,9

根据上式可以求出全国各省区耕地社会经济环境要素当量值,再用指数法求算各省区耕地经济当量值的修正系数,即:

(二)中国不同省区耕地稀缺度评价及综合修正系数测定 耕地稀缺度与耕地价格呈反比例关系,即耕地越稀缺,其价格越高。而耕地稀缺度一般由耕地资源供给量及其产出能力以及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等指标决定。这里以人均耕地、人口密度作为耕地资源供给量的指标,其中,人均耕地着重反映现有耕地供给水平,人口密度则反映耕地后备资源或可替代资源供给水平;以人均粮食占有量及人均耕地占有量反映耕地资源对人口需求的满足程度,即一定人地关系条件下的耕地产出能力;以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及人口非农化衡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耕地需求增加而导致耕地稀缺度强化的指标。计算各指标当量值,并运用指数法,测算各农区耕地稀缺度,然后,再据耕地社会经济环境系数和耕地稀缺度评判值,运用指数法,求得综合修正系数,再运用隶属函数得标准修正系数。

四、中国不同农区耕地价格测算

根据总收益倍数法及收益还原法笔者测算出了中国各农区耕地价格(见下表)。二者测算的平均地价分别为32174.38元/公顷和39797.29元/公顷,中国耕地资产总价分别为3.06×10[12]元(3.06万亿元)和3.78×10[12]元(3.78万亿元)。长江下游平原耕地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优越,耕地稀缺度高,故价格最高,达75913.54元/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6倍;内蒙古北部区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环境较差,地价最低,仅9008.2元/公顷,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8%。

中国不同农区耕地价格概算表

① 系依据各省区标准修正系数和可供参阅的1993年各农区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资料综合估算而得;

② 土地经济产量标准当量值=土地潜在经济产量当量值标准修正系数×土地潜在经济产量当量值;

③ 中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三至六倍。”由于近几年通贷膨胀率高,且征地费用已明显高于这一标准的水平,故这里以最高标准水平6倍测算,且亦以1993年当年全国单位耕地面积平均产值为基数测算,据此全国单位耕地价格=1993年耕地种植业收入/1993年耕地总面积×6=50996926/59101×6=32174.38元/公顷,其他农区地价则为全国平均地价与各农区土地经济产量标准当量值的乘积;

④ 单位耕地面积纯收益测算公式为:[种植业总收入—种植业总生产费用—种植业总生产费用×(农村经济管理费+其他费用)/农村总收入]/耕地总面积=2785.81元/公顷,以还原利率为7%,全国平均的单位耕地面积价格为39797.29元/公顷。

*曹明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生态学报》。

标签:;  ;  ;  ;  ;  ;  ;  

我国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_种植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