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校本培训操作性办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操作性论文,校本培训论文,数学教师论文,办法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2004年,笔者先后对318位小学数学教师和32位学校领导(包括数学教研组长、分管数学教学的教导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和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在小学中开展数学教师培训的情况。主要结论是:(1)98%的老师和学校领导都认为开展校本培训十分重要;(2)主要的培训方式是请专家做讲座和听课、评课;(3)认为现在的培训方式比较单调的占78%;(4)对现有的培训效果满意率是54%,培训效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实用性不强;(5)92%的学校没有经费保障,校长认为没有钱来搞教师培训。根据以上的调查,笔者认为,多数教师和学校的领导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开展校本培训”,也就是说已经有了要培训的观念。在1997年笔者也曾作过类似的调查,当时对378位老师或领导进行了问卷调查或访谈,只有约22.7%的教师或领导认为“基层学校要开展教师培训”。而有约77.3%的教师或领导认为“开展教师培训是区(县)进修学校的事,而不是基层学校的事”。因此,在当时让更多的人建立“校本培训”的观念最重要。现在观念问题可以说已经基本解决,而研究出一些校本培训操作性的办法就成为关键。有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办法,就有望解决“培训方式单调和培训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笔者主要用文献和行动研究法,研究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校本培训的操作性办法,并在部分学校进行了实施。在这些学校中,不够理想的培训现状有了适度的改变。
二、概念与目的
本文主要是研究具体的操作性办法,不对基本概念进行思辨,如“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但为了更好地理解操作办法,本文对“校本培训及其目的”作以下描述:以一个学校为单位开展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就是本文所指的“校本培训”。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数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最终能增强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操作办法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校本培训的办法要十分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参与。要使得数学教研组内的老师全体参与,尽可能要使每一个数学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要尽可能使数学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二是实用。实用主要是要通过培训,能够使得数学教师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的经验,能够比较习惯地反思自己的数学教学行为,最终能改变自己不合适的教学行为。三是操作方便。有一些校本培训方法从理论上看很好,但操作性不强,与目前学校数学老师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因此,在考虑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操作方便,切合实际。下面是经过归纳整理后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校本培训的几种类型。
1.教育专家报告型
这里所说的教育专家是指对数学教育有自己研究成果研究人员,主要是指教研室的教研员,教科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一些大学教师。专家报告型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形式一:由学校出面请一位专家,由专家确定一个讲座的专题(常是专家自己有较多研究成果的专题),然后专家来学校给数学教师作报告。学校的数学教师听、记。
形式二: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讨论确定一个专题,请专家来学校与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听课,课后相互讨论、交流,再请专家结合学校的实际作专题报告。学校的老师听、记,并与专家进一步交流。
上面两种形式各有长处与不足,形式一组织简单、信息量大、理论性强,专题研究深,这是它的长处。但这种形式的不足是:教师与专家对话少,教师的学习是单向的接受,交互性较差;专家讲座的理论或实际案例不一定能比较好地结合学校的实际。在形式二的这种培训方式中,专家与老师对话、交流多,更为切合学校的实际,更突出校本的含义。但专家来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请专家来学校作指导,常常在理论的引领上起了较大的作用,专家能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理论支持,能使老师们的经验得到提升。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时间问题,经费问题等,有些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学校常常不能采用这种校本培训的形式。
2.教学心得传递型
“教学心得”是指教师在教学时的一些体会与感受。教学心得传递型的培训活动可以一年进行一次,一般在每学年开学时,要求每一个老师在自己所教年级中,把平时的一些感受作适当的记录,围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你可以告诉下一年来教学这个年级的老师什么?”如一个教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需要记录教学三年级数学时的一些体会与感受,如哪些内容学生不容易掌握,哪些内容学生学习感兴趣。等到新学年来临时,上一学年教学三年级的老师要给今年教三年级的老师作一次“教学心得传递”报告。在报告时,可以分年级进行,也可以全教研组集体进行。这种培训形式的主要好处是:有利于教师养成反思与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数学教学共同体;有利于积淀良好的学校文化。
3.数学问题交流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数学问题对于数学的发展,对于数学教学都有无法估量的价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需要有一些好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数学教研组可以专门有一次活动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是好的数学问题。然后请每一个老师找几个好的题目,再专门搞一次活动,进行题目的交流。如: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汉字名称: 生 君 我 恨 未 已 迟 早 老
出现频数: 5 4 4 2 1 1
1 1 1
占百分比: 25% 20% 20% 10% 5% 5% 5% 5% 5%
四个重复的汉字占了全诗总字数75%的比例。绝!
上面这样的诗以及字所占的比例;对于数学教学可以有一些启发,并找一些适合小学生解决的数学问题,如: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0%。
上面给出的问题适合不同的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0%”这样的数学问题,一方面是数学与文学结合,另一方面找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不断地做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的过程,是一个应用数学知识和巩固数学技能的过程。这样的培训活动,会促使老师们注重数学问题的积累。像上面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促进教师平时留心生活,促进教师以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4.课堂教学研究型
教师的真功夫应该体现在课堂上,这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教师的校本培训始终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研究这一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教师培训活动笔者称为“课堂教学研究型”。在这一类型中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操作方式。
方式一:确定一个时间,通知一个教师备课、上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教研组教师一起评课。
方式二:先教研组教师讨论,并确定一个教学内容,或由组长提供几个内容,供老师们选择。全组人员都分别备课。再在教研组中交流大家的教学设计,然后确定一个老师上课,或抽签确定一个老师上课。这个老师根据大家的教学设计博采众长,进一步备课,再确定一个时间上课,课后,大家评课。如果觉得教学设计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就确定一个老师,把这一内容再上一次,其他老师再次听课,评课。
上面的两种方式都是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讨论研究,但方式一的研究过程中,老师参与性相对较弱,如听课的教师可能是到课堂后才知道今天这位教师讲什么内容,事先缺少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考,听课后的交流可能会深度不够。方式二的研究过程针对性强,教师参与度大,每一个教师都对这节课事先有思考,听课后都可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交互性更好。对一些班级比较多、数学教师也比较多的大学校,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上述活动,针对性会更强一些。
在上面的两种方式中,都是对一节课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和研究。虽然能多方面对一节课进行评价,但常常专题性不够强,研究的深度不够。我们可以适度改变上面的形式,可以事先确定一个比较小的研究课题,然后按照方式二的程序进行研究。如笔者曾在一个学校确定一个专题“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后,教师的反馈是快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带着这个问题,基本按照方式二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最后经过大家讨论,综合,共同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当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索某一种规律时,在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后,教师的反馈评价要适度延后,相对应该慢一些,以便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而当已经得出了某种数学的规律,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或是对某一种技能进行巩固,在强化学生某种行为,或矫正某种行为时,教师的反馈评价要快。以便能尽快地纠正某些不良行为。这次培训活动教师们都很满意,同时,我也从中获得了一条经验,即每次培训活动中,要事先确定一个老师,当大家讨论时,由这个人进行适当地记录,并在活动的最后作出归纳和综述。做这样的综述工作,一方面能够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共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个老师提高归纳综合能力。
进行课的对比研究,或称为“同课异构”的研究,也是老师比较喜欢的一种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同课异构”是指同一个课程内容,用不同的课堂结构进行教学。笔者曾在一个学校,用两种差异较大的设计上“分数大小比较”这一内容。课后老师们有话可说,觉得收获较大。
5.前测、后测报告型
前测是指上课以前对学生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测查。后测是指对学生已经学习了某一个数学知识与技能后进行测查。实施前测与后测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教师教学的效果。这一类型的培训过程可以是:(1)以年级组为单位先讨论,确定哪些课进行课前与课后测查,每一个老师确定一个内容;(2)每一个老师根据确定的内容,自己出试卷,测查、分析、归纳、整理,写出简单的分析报告;(3)每一个老师在教研组(或年级组)中交流分析报告,并请一个老师加以综述。可以让每一个老师在一个学期中,分别做一次前测和后测。这样的培训活动,有利于提高老师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改变某些教师的一些数学教学的观念。如通过前测,可以改变有些老师“学生是一张白纸”的观念,如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还没有学习某个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时,但已经有一些学生知道了,会了。通过后测,可以改变“我已经讲过了,学生应该会做了”的观念,如也常常可以看到,虽然有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已经讲过,甚至有些内容还反复强调过,但还是有一些学生不懂,不会。教师讲清楚绝不是学生会做的充分条件。
6.视频案例分析型
在现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比较发达。因此,数学教师的培训活动也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视频案例分析型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课堂教学或其他的数学学习活动拍摄下来,提炼出案例问题,再把视频作超媒体链接,做成视频案例,并用于数学教师的校本培训。用视频案例开展校本培训具有可以多次加工处理,反复观看、分析等优点。但制作视频案例需要电脑等设备,需要有懂技术的人员参与,投入的成本相对较大。
7.阅读心得交流型
这种培训方式是让每个数学教师先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然后在教研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每年底订阅报刊、杂志时,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合作,大家订不同的杂志,这样有利于扩大阅读面,有利于开展阅读和交流。有意思的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76%的数学教师没有完整地看完过一本关于教育科研的书(也包括数学教育的专著),究其原因,一是难读,即关于教育科研的书,一些数学教育的专著可读性不强;二是没有时间,由于小学数学教师一般都是教两个班的数学,作业批改量大,工作量也大。笔者认为,不能要求所有的老师下班后再去读教育科研的书,读数学教育的专著,再去研究数学教育的问题。因此,在用这种形式开展培训活动时,以读一篇文章再进行交流比较可行;而读一本书再交流心得可以是每年开展一次这样的培训活动。
8.课题研究系列型
这是围绕一个数学教育中的研究课题,开展系列的校本培训活动。这种培训试图比较好地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较大的问题。如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这是一个较大的课题,需要继续细分,建立一个有序的研究系列,通过一次一次的培训研究活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不断地出小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培训活动提高老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但这样的以课题带动教师的培训活动,常常难度较大,一般的老师没有这样的能力,把一个大课题分成若干个小的课题来研究,并形成研究的系列。这种培训与教研室、高校或研究院(所)的同志一起合作,常常能更有实效。
四、培训保障
要有效地开展数学教师的校本培训活动,需要有一些必要的保障。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学校文化保障。领导和教师要有开展培训的意识和观念,并能确实使培训落到实处。
(2)学校制度保障。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度主要包括:①确定开展培训的时间。如一个学期活动几次,每次活动多少时间;在排课时,最好排出半天或两节课的时间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没有课。②参与度与奖励;如何根据老师在培训活动中的质和量,进行奖励。③必要的活动经费;如买资料,复印资料,必须的设备,加班费,奖励费等经费都要有制度作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切实可操作。在制度中要明确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教研组长或其他领导)有哪些权力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