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论文_郑兴艳

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论文_郑兴艳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人民医院 湖北省襄阳市4416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对照组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利用Fugl-Meyer以及Berg平衡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的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下肢机器人;后肢体功能;脑卒中;效果评价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对人体产生的伤害较大,致残率也较高。大部分的脑卒中患者均有一定的躯体功能障碍,尤其是后肢体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为了分析探讨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卒中患者,选取的患者均未有视觉认知等障碍,都为首次脑出血,病程均在3月之内且均已经过CT等检查进行确诊,无其他疾病干扰例如心肝肾功能以及高血压等。随机将4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对照组21例脑卒中患者,11例女性患者,10例男性患者;实验组21例患者中,19例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脑卒中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能够进行比较。

1.2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对照组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利用Fugl-Meyer以及Berg平衡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有下肢关节松动技术、桥式运动、站立训练、床上体位摆放治疗、平衡训练以及步态训练以及站立训练等,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康复训练时间约为半个小时,保持一天两次的频率。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系统训练时间约为半小时,一天两次[2]。

1.3疗效评价

1.3.1Berg平衡量表主要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判,根据受试者完成相应动作的质量进行评分,主要动作有单足站立、站立、座位等14个动作,评分范围为0到4分,累计最高分为56分,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分数与受试者的平衡能力成正比。

1.3.2Fugl-Meyer平衡量表每项动作评分范围为0到2分,2分即代表动作完全完成,测试需要进行计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t检验进行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进行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与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验组2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分数为(38.4±3.5)分,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为(30.1±3.2)分,进行治疗后实验组脑卒中患者Berg平衡量表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后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为(4.2±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3.1±0.6)分,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如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的评分与未进行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实验组评分改善的幅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加显著,且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21)2.6±0.43.2±0.7

实验组(n=21)2.8±0.54.1±0.6

P>0.05<0.05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进行运动平板训练时,使用胸部的吊带对患者上肢起到固定作用,使患者在四肢障碍的条件下处于直立的状态,这样的减重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下肢的负重压力。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情况,改变患者的减重数据,能够有效保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安全。即使部分患者对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也能够通过改变减重数值进行调整,使患者保持直立状态。通过减重步态训练系统的悬吊装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的压力,利用电动跑台使患者的步行保持一定频率,帮助患者进行恢复肢体功能[3]。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实际应用能够精确控制患者进行康复时的条件,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以及康复的效果,并且只需一名治疗师。减重训练能够增加患者对于康复信心,提高治疗的效果,并且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进行训练,也是最科学的康复训练理念。

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进行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与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治疗后实验组脑卒中患者Berg平衡量表分数(38.4±3.5)显著高于对照组(30.1±3.2),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后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帮助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春华,徐乐义,黄杰,等.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8):725-728.

[2]柏京,杨卫新.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站立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8):734-737.

[3]刘鹏,王艳君,毛玉,等.减重步行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小腿肌肉形态结构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9):792-796.

论文作者:郑兴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8

标签:;  ;  ;  ;  ;  ;  ;  ;  

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论文_郑兴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