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牵引器、Franke1Ⅲ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对比研究论文_曲晓东1,邵玶2,覃沅华1

曲晓东1 邵玶2 覃沅华1

(1广西省柳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广西 柳州 545000)

(2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 黑龙江 哈尔滨 545000)

【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前方牵引器、Franke1 Ⅲ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年龄分组,8~10岁和10~12岁的患儿各有50例,分别设为A组和B组,再按照使用的矫治器不同,将其进行组内再分组,每小组均为25例,A1、B1组患儿采用前方牵引器治疗,A2和B2组则采用Franke1 Ⅲ治疗,比较其治疗后的骨骼、牙齿、软组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见A组8~10岁的患儿矫治效果显著优于B组,同时,A1组和B1组在SNA角、is-OLPminusii-OLP、1-NA、1-SN的变化明显高于A2组和B2组,A’Ls-FH、SNB则显著低于A2组和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10岁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做矫治的效果更好,且通过FrankelⅢ型矫治器对牙周影响更小、牙唇倾更小,侧颜改善更佳,但前方牵引器的骨骼效应好,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矫治方法。

【关键词】 前方牵引器;Franke1 Ⅲ;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076-02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是口腔科比较常见的一类畸形病变,发病率约为15%[1],有真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和假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之分。由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呈现进行性发展,会对患者的口腔功能、面部美观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且有随年龄增加,影响越严重的特点,影响患者的身心状态[2]。因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矫治十分必要,治疗中则以解除前牙错(牙合)为主要目标,前方牵引器和Franke1 Ⅲ类治疗都是调整患者上下前牙位置的常用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矫治方法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儿治疗前均经头颅侧位摄片,并显示其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的度数ANB<0°,合并上颌发育不足(SNA<78.8°), 并有前牙反(牙合)或者轻度的全牙列反(牙合)表现,部分患者合并下颌轻度前突,观察其上下乳恒尖牙与第一恒磨牙之间的关系,显示其属于近中关系,且下颌无法后退至切对切关系;经颅面部软组织侧貌观察,可见其有面中部凹陷的情况。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者血液系统功能障碍的患儿;合并其他口腔系统疾病的患儿;年龄在12岁以上的非替牙期患者;有正畸治疗史的患者;无法与医生配合,完成错(牙合)矫正的患者;合并唇腮裂或者伴发前牙反颌等情况的患儿。

按照患儿的年龄分为两组,8~10岁和10~12岁患儿各50例,分别设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

A组患儿中,男22例,女28例,患儿的年龄在8岁到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9±1.1)岁。其中,合并后牙反(牙合)和双侧后牙反(牙合)的患儿各有6例;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患儿17例,有咬上唇或者前伸下颌等不良习惯的患儿8例。

B组患儿中,男23例,女27例,患儿的年龄在10岁到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1.0±1.1)岁。其中,合并后牙反(牙合)和双侧后牙反(牙合)的患儿分别有6例和5例;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患儿17例,有咬上唇或者前伸下颌等不良习惯的患儿8例。

再按照使用的矫治器不同,将其进行组内再分组,每小组均为25例。

A、B两组患儿在性别、病情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小组内患儿的年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对所有患儿进行样本取模,并拍全景片,通过对其头颅侧位片、手腕骨片等的观察,判断患儿的牙齿、骨发育状态,了解口腔健康情况及相关硬组织的状态,为患儿建立详细的病历档案。

A1、B1组患儿采用前方牵引器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制作合适的前方牵引器,并将其通过橡皮圈与面具牵引支架连接,牵引方向向下,与(牙合)平面呈20°角,施以每侧400g~500g的力度,每天牵引时间应在12h以上,治疗时间为半年左右。

A2和B2组则采用Franke1 Ⅲ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制作Franke1 Ⅲ型矫治器,常规戴用矫治,治疗时间在8个月左右。

两组患儿在治疗结束之后均需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并对其进行头颅侧位摄片,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均实施正中牙颌位头颅侧位摄片,通过描图、定点分别对SNA(上齿槽座点角)、SNB(下齿槽座点角)、A-OLP(上颌骨位置)、Pg-OLP(下颌骨位置 )、is-OLPminusii-OLP(覆盖)、A’Ls-FH(上唇倾角)、1-NA角(上中切牙长轴与NA交角)、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SN交角)等进行测量,测量需由同一人完成,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见A组8~10岁的患儿矫治效果显著优于B组,同时,A1组和B1组在SNA角、is-OLPminusii-OLP、1-NA、1-SN的变化明显高于A2组和B2组,A’Ls-FH、SNB则显著低于A2组和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本文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矫治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8~10岁患儿的矫治效果明显优于10~12岁年龄段的患儿,提示早期矫治效果更为显著,这也是口腔科长期研究的共同结论。

前方牵引器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原理在于前方施以牵引力时,患儿的骨缝被牵引,促进其上颌骨向前方生长,并通过颏托作用于下颌、下牙列,促进其向后下方移动,使得下牙内倾,下颌发生顺时针旋转[3-4]。观察其SNA、SNB变化情况,可见患儿有明显的“A”点前移情况。反(牙合)的解除则是通过上切牙唇倾与下切牙舌向直立的方法,增加覆盖面积,改变中骨性。

Franke1 Ⅲ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则是通过上颌唇挡,以骨膜牵张力来实现A 点前移的目的,矫治中,切牙轴倾度改变、下颌旋转,下颌唇弓内收下切牙。

观察不同矫治方法的效果,可见前方牵引器的应用在骨骼效应上效果更佳,但FrankelⅢ型矫治器对牙周影响更小、牙唇倾更小,经软组织头影测量可见,其可以有效改变上下唇肌肉的厚度与长度,软组织侧貌改善效果更佳。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芳,毛琴,雷勇华.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回顾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3,7(4):337-339.

[2]朱辛奕,浦铁民,贾涵等.儿童骨性安氏Ⅲ错(牙合)早期矫治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2,21(10):271-272.

[3]王苏芹.前方牵引治疗早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畸形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1):3275-3276.

[4]庄颖,尹通广.两种方法在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中的应用比较[J].海南医学,2013,24(7):301-303.

论文作者:曲晓东1,邵玶2,覃沅华1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前方牵引器、Franke1Ⅲ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对比研究论文_曲晓东1,邵玶2,覃沅华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