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医学美容中心 310003
【摘 要】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需要,民众认识到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助于防止医德滑坡和减少医疗纠纷。目前在大学里的医学和人文教育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医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处于分离的状态,在临床教学中将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医学生,即可提高医学生的医学技术能力,又可加强他们人文素养。本文主要从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当前的医学特点、医学模式、医学生培养现状及在临床教学中的经验谈谈作者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浅见。
【关键词】医学技术;人文教育;医学生;临床教学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课程也不断的改革,近年来,医学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国外一些国家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先进理念,我国存在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理论和实际相脱离、易受忽视等问题。今年来,我国医疗实践中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辱医、伤医报道屡见不鲜,医学界和教育界探讨分析其中原因,认为与医学教育人文学科的欠缺有很大关系,并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情况,本文拟通过笔者多年临床医疗实践和教学中的体会和经验,旨在为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1.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大医精诚,当以“仁爱”为本。 “仁爱”被称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医学亦是“仁学”,故有“医乃仁术”之称[1]。《西氏内科学》开篇写道:医学不是纯科学,而是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职业,深深植根于很多门类的科学中,并实践,为人类谋取利益。医学实践远不止限于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特定的生物学异常上,而应始终以患者的幸福为主要目的。医学科学越发展,医学上的无知也越多,医师的道德约束、为患者服务的基本职责不会发生改变。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2]。
2.医学的特点
由于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医学既不是纯自然科学,也不是纯社会科学,具备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所以人不仅有躯体还有思想、情感和精神。故一个人生病不仅仅只是躯体上的问题,还有心理上的,二者是相互交复、彼此影响的关系,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医治一个患者的疾病就不能只有躯体治疗一种手段,更需要一个身心灵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因此,医学教育也就包含医学科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前者“求真、求实”,关心“自然人”,后者“求善、求美”,关注“社会人”;前者重“分析”,后者重“综合”;两者统一于“人”这个共性。离开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就失去存在基础;离开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则成无根之木。目前对医学生的培养重视医学实践技术,尤其是实验研究技术和论文写作,而忽略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科技和人文分离,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空白的“空心人医匠”[3]。所以,再先进的医疗设备、再精湛的医术也无法给患者提供人文关怀,但仅有好的医疗环境和人文关怀,而没有妙手回春的医疗技术和现代化医学仪器,也无法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正如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所言“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4]。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体现人文素养的艺术。
3.医学生培养现状
首先我国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医学院临床专业招生来源于理科生,他们对于自然学科的理解能力比较强,会更侧重于人体生物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具体可见的医学技术的训练和培养,而往往忽略对患者心理、情感、思维观念、精神方面的体会和理解,人文素养具有“先天性不足”。容易导致临床治疗时只见躯体不见人的情况发生。
第二、从招生的年龄来看,我们招的医学生都是在刚刚成年,他们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有部分学生因性格、心理情况,其实不适合继续从事医疗事业。而西方的医生招生是各个专业本科毕业后,思想观念成熟,再进行人格方面的测试方可进入。在医学人才挑选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三、虽然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模式转变为医学--心理--社会模式,但医学生培养课程都是医学课程和人文课程分开,据统计人文课程的不到8%,而西方达到了20%。一直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失衡状态,过分强调专业知识而忽略人文素养,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后天性营养不足”。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起步较晚,在70年代末开始开设的医学辩证法。80年代,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开始恢复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过30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等人文教学课程。但与发达国家的课程相比,我国的人文课程设置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人文社科类课程偏少,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很大随意性,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约占人文社科课程课时总数的86.21%。王前强等认为我国现在的人文教育形成了以思想政治课程为核心,以医学伦理学为主干的必修课程体系残缺不全,缺少人文内涵教育的课程。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注重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课程相互融合,呈现出横向的关联性,医学人文课程不是孤立地讲授,而是与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彼此融合。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师基本多为“单一”型教师,而“复合”型很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四、医学生毕业标准本科以成绩,研究生和博士生都以科研论文,很多毕业生只需要写出高分的论文就可以毕业,成为就业招聘最重要的筹码,而对于临床和人文没有特需要求。而真正的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倒T型的,有广阔的人文医学基础,然后有某项专业职业技能。
4.现代医学模式新解读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在1977年提出,医护人员都已经耳熟能详,已经明白人的健康不仅仅是生物学的,还包括心理和社会,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但在临床医疗活动中,许多医护工作者只是从理论层面上认识到对于患者服务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但实际面对每一位患者时还会将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之间各自独立,这样的理解只是增加服务项目,而没有能完全将三者的背后原理一致性的理解,故需要从医学技术背后的医理链接到文理,才能真正的理解医学-心理-社会一体的现代医学模式。我们从每一个案例背后涉及各医学学科的技术和原理,链接到患者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打破每个行业有自己的专业特殊,找到每个行业的共理性,才能促进他们的沟通。有了“同理心”医患关系自然而然会和谐,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
目前医患纠纷频发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而据统计医疗纠纷80%的原因是医疗沟通交流不到位,而因医疗技术导致的医疗纠纷不到20%。据黄娟等研究报告,2014年全国共发生医疗纠纷11.5万件,98%的医生遭到过患者或其家属不同程度的辱骂。如在医疗活动过程中融入人文关爱,不仅医治患者的疾病,同时注重调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和促进医疗活动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西方国家医生到医院工作首先培训是医患沟通,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告诉患者坏消息”。就是考虑到坏信息对于患者的心理影响,避免医患冲突。
5.加强医学生医学与人文教育的途径
5.1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德是医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人文素质,也是衡量医学生未来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医学院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医德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从事这份工作要有奉献精神,通过教学,给他们传递先贤的奉献医学事例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建立正确的医德观,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比具有更高品质素养和全面的素质结构。
5.2关注医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医学生健全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有能力接受更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一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和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统一。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处于健康状态,人格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个体的人格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换而言之,健康人格的一部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医学是一门对个体的道德、心理、人文素质都具有极高要求的学科,医学生在校期间健康人格培养不仅是医学从业者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为以后漫长的从医生涯奠定医生的职业素养。
5.3开展以理论为核心,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文教育课程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开展的人文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为核心,以医学伦理为主干,课本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毛邓三》、《卫生法》等,缺乏实用性、灵活性、艺术性。而医学是一门需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具体的医疗实际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医学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和素养,以正确的心态去学习、专研、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成为一名综合型优秀的临床医生。
5.4采用探索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医学人文教学师资均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都是由老师按教材照本宣科,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制约。笔者通过临床多年的带教,将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经典案例作为授课内容,采取PBL(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教学,即以实际临床问题为导向及基础的教学办法。通过临床实践、案例分析和讲解,将医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国学精髓、哲学理论融合到教学中。具体教学主要包括:集中教学、小组讨论、专题讲座、情境教学、跨学科组合教学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通过该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医学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和素养,以正确的心态去学习、专研、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成为一名综合型优秀的临床医生。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医学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兴衰和人类生命健康质量的高低。当今医学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培养的层面,更要重视对学生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应担负起医学人文教育的重任,这是培养下一代年轻医学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国医疗行业得到健康蓬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杰,于涛,宋丹等.中西医结合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1(29-1):102-103.
[2]张艳.浅析人文教育在病理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4):49-50.
[3]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10,(5):270-271.
[4]黄学丹,刘毅,肖超.关于提高临床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和建议[J].教改教法,2016,6(B):66-68.
【作者工作单位】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学美容中心(浙江杭州,310009)
【第一作者简介】刘友山(1975—),男,湖南龙山人,土家族,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整形美容与美容心理
【通讯作者】 申五一,主任医师,E-mail:hangzhouswy@sina.com
论文作者:刘友山,申五一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医学论文; 人文论文; 医学生论文; 人格论文; 课程论文; 素养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