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题档案”:以问题研究促进专业成长_数学猜想论文

“教学问题档案库”:以问题研究促专业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0)05-0024-04

我校自2006年开始进行“教学问题档案库”的研究与实践,将教师面对的教学问题进行筛选、整理,精心构建问题库,研究解决策略,使教师成长由盲目走向理性。教学问题档案的撰写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跟进反馈的过程,是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累积了3000多个问题。“教学问题档案库”的构建,为教师打通了一条教学研究、学习培训和日常工作相结合的专业成长通道,形成了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常态化行动、多主体联动”的教师专业成长格局。

一、多角度征集“真问题”,构建问题档案库,引导教师成为“发现者”

研究始于发现。如何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关键是激活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教师关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教学现象,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学会诊断教学问题,养成“带着放大镜看问题”的研究习惯。我们将源于教学实践的问题收集起来,经过梳理、归类,建立相应的问题档案库。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3种发现问题的途径。

1.“捕捉”式问题记录

我们注重引导教师捕捉、记录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或者转瞬即逝的问题,同时把自己在教育书籍、报刊中发现的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文献收集整理,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与分辨能力。这是问题研究的第一步。下面是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捕捉问题的实录。

[案例一]齐读“拖声”何时了

语文课上,我动情地对学生讲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我们一起找春天吧。”学生齐声接读“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这是很快乐的一段文字,可是,齐读时的拖腔,把快乐丢得无影无踪。我继续引导,要加快语速,把“动作”读出来,可是,一齐读,学生又恢复了原样。齐读除了整齐、响亮,全然没了美的享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领略、表现齐读的美呢?

“捕捉”式问题记录,及时记录教师面对各种教学现象时的感悟和思考,如“长文如何短教?”“习作仿写如何做到‘形似——神似’?”“学生会说不会写怎么办?”“学生计算常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小学生实验数据作假怎么办?”等。教师通过记录,从教学疑难中寻找问题,从教学真实情境中捕捉问题,从教学经验中总结问题,从阅读书籍资料中发现问题。

2.“基础教案”批注式反思

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的关键环节,贯串于备课、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全程的反思最具有针对性。我校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一本教学设计书籍作为自己的“基础教案”。在“基础教案”中,教师针对每一篇教案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梯度训练等进行批注。我校探索出了多种批注形式:补充式批注、调整式批注、修改式批注、拓展式批注、对比式批注、跟进式批注、点评式批注等。对教学全程的批注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使教师的发现之旅有根源可循,有脉搏可触。

3.作业反馈本式问题集

作业是发现教学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学生作业中发现的问题更具有研究价值,这种研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我们共采用3种方式进行作业问题记录:(1)每日错题记录。每天作业批改之后,教师必须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写清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作好问题反馈记录。(2)每周错题集锦。在每日错题记录的基础上,每周设计一次错题集中练习,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内容进行集中教学。(3)每月错题跟进。为了突出问题意识,教师每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反思,描述错误类型以及具体呈现状态,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设计一次整体跟进式练习,最后进行跟进结果反馈。

教师通过及时记录学生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积累第一手资料,为问题的研究提供原始依据。作业反馈式问题根植于真实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样的研究更具有普遍意义。

二、多渠道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丰厚问题档案库,引导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学问题档案库”犹如一个庞大的根系,深深地扎根于教学实践这块土壤上。一个小问题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新问题的生长点,其派生出来的问题又可以组成一个个问题链,最后形成问题库的庞大而有序的体系。为了丰厚“教学问题档案库”,我校根据问题解决程度研究了3种问题档案撰写形式(见图1):

1.“链式”教学问题荟萃

图1:“教学问题档案库”撰写形式

“教学问题档案库”容量大,涉及内容广,来源渠道多。如果每一个类型的问题缺乏连续性和递进性,教师的研究就容易浮于表面。学校针对这一现象,引导教师进行“链式”问题反思,以“教学问题档案库”中的问题为生长点,不断地深入推进,形成“问题链”,使问题档案库不断系统化、专业化,“根深叶茂”。以下是语文组在“读写结合”方面的研究序列实录。

[案例二]语文组荟萃“读写结合”问题

我校五年级备课组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语文“读写结合”方面的研究序列:习作教学如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怎样通过随文练笔,让学生和文章进行深层对话→如何提升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如何评价随文练笔,对学生具有更普遍的指导作用……

系列问题解决下来,教师撰写了两万余字的《单元整组习作教学的思考》等经验材料,完成了“巧写每日一语,让习作扎根在交流的土壤”等科研课题。

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新问题,逐步形成了研究的路径,对某一领域有了全面而独到的认识。学校将“问题链”放入“教学问题档案库”,极大地丰富了问题档案库的资源。

2.“借鉴性”教学问题简解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教师迫切需要解决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难题,但由于精力有限,所以教师难以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这类问题,学校采取广泛征集问题有效解决策略的办法,鼓励遇到同一问题的教师“上传”自己的经验,从不同角度提供更全面、更简单的解决策略。“教学问题档案库”中的“可借鉴的问题简解”,就像教师手册一样,方便快捷,便于教师查询和借鉴。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教学问题档案库”的教学服务功能。

3.“课题式”教学问题精析

“教学问题档案库”中仅仅呈现问题,或者仅仅呈现简单的问题解决策略,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师需求的,教师更需要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度研讨: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的有效策略及相关的跟进方式。我校开展了“问题认领——成果发布”系列活动,丰富问题档案库。教师根据个人的学科特点、研究兴趣,选择问题档案库中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小课题。通过阶段性的研究,将自己的解决策略进行实践操作,验证问题解决的有效性,最后在成果发布会上公布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收录到问题档案库中,成为“教学问题档案库”中的精品案例。撰写“教学问题精析”的基本框架包括:情境再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策略、课例实践、跟进与反馈。以下是一位数学教师撰写的精品档案。

[案例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

1.情境再现

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进行猜想:“圆的周长与半径有什么关系?”面对问题,大多数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这时,有个比较聪明的学生站起来说:“圆的周长=2πr”。显然,学生不会猜想。

2.问题的提出

猜想是数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纵观数学发展史,很多问题都是从猜想开始的。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

3.问题原因剖析

分析目前许多学生不会猜想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数学猜想的含义,认为猜想在数学教学中是“凑热闹”或“渔翁撒网”,碰碰运气,让学生随便讲讲,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其二,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猜想方法的指导,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猜想方法。其三,很多孩子不敢猜,怕自己说错,受到老师的指责和同学的嘲笑。

4.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略)

5.课例实践(略)

6.跟进反馈

这学期,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猜想方法的指导,学生的猜想能力明显提高,能主动获取相关信息,作出有价值、有创意的猜想……在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猜想不可能一猜就成功,有可能猜错,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正面引导学生重新猜,树立猜想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必须提醒学生,不可以用猜想代替论证,猜想结果的验证需要经过严格的证明。

三、多角度开发专题化问题档案网络交流平台,引导教师成为“共享者”

如何让问题档案库能够不断地生成、更新、完善,充分发挥交流、共享的强大功能?针对这个问题,我校建立了“教学问题档案库”专题网站。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登陆,随时分享,交流面更广泛,参考价值更大。

1.交流平台

问题档案库具有动态交流功能。一方面,一个问题有可能引起许多教师的关注,引发教师的思考,教师通过跟帖的形式,展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教师还可以组成学习小组,认领问题,共同研究解决策略,形成研究团队。我校多次开展有效回帖活动,就网上交流的问题进行推敲、交流、研讨,问题回帖量与日俱增,教育研究不断深化。

2.检索平台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困惑,可以及时到网站中去查找,只需输入关键词,与此相关的问题、较有见地的解决策略以及相关杂志的论述就会呈现出来。如果输入一位教师的名字,那么,这位教师所上传的资料都可以显示出来。通过检索功能,教师还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教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同行的关注情况,帮助自己明确下一步的研究安排。

3.生成平台

在问题研究过程中,一个问题往往能引发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引领研究逐步深入。我校非常重视在研究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将其作为问题研究的新起点。在“教学问题档案库”科研专题网站中,一位教师的论坛帖子得到了其他教师的广泛关注。

[案例四]如何让作文更具体、更生动?

请大家看一下,这是我班三年级学生写的作文《大象》的片段:“大象真大,听人说它的体重足有三千多斤。大象的四条腿真粗,皮真厚,耳朵也真大。最奇特的是那根又粗又长的鼻子。这鼻子是大象的‘手’,大象用它搬东西、取食物,还用它来搔痒,那天它还用鼻子吸水把我们喷了一身的水呢!”

这篇描写动物的作文基本写出了大象的特点,也有一处写得比较精彩。但是,每一个特点都是一笔带过,就像“流水账”。最令我苦恼的是,像这样写不具体的现象很普遍。三年级是奠定学生作文基础的关键年段。如何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很久了,大家有什么好办法?敬请赐教。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一周内,我校共有18位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进来。这一个问题还引发了作文教学中一系列被忽略的值得关注的深层次问题。经过几个月的自主研究与探讨,教师完成了以习作教学为主题的“教学问题精析”5篇、“教学问题简解”10余篇,生成了教学问题30余条。问题档案库专题网站让静态的研究专辑变成动态的研究资源,让教师真正体会到研究的实际价值。

“教学问题档案库”引导教师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成长”转变为“主动参与式成长”,由原来学校分配的“任务式成长”转变为自我需要的“需求式成长”,实现了成长的主动性和自发性;改变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课堂教学行为,营造了教师常态化、团队化的专业研究生活。

标签:;  

“教学问题档案”:以问题研究促进专业成长_数学猜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