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化,转变作风,转变文体”的实践基础与现实意义_文风论文

“草根化,转变作风,转变文体”的实践基础与现实意义_文风论文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依据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风论文,现实意义论文,基层论文,作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由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开展的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行业深入展开,来自基层、来自民间、来自群众的各种生动鲜活的报道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拂着神州大地,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这一活动,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部署,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原则、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素养,促进其成长和成才的有效措施。

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

作风和文风问题历来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涉及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涉及新闻语言与文字的风格,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影响着新闻媒介的名声和信誉。正因为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队伍的作风与文风建设。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时期,党中央就把整顿文风与整顿党风和学风共同作为整风中的三大任务。1942年,毛泽东在中宣部专门为整顿文风而召开的干部会上发表了《反对党八股》的著名讲演,号召全党动员,共同抵制党八股。文风问题到了全党共诛的地步,可见其意义之重大。当时,为了鼓励新闻工作者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良好作风,毛泽东还给《解放日报》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要求采编人员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这期间,一些记者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深入根据地的农村、工厂和部队,采写了一批反映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和对敌斗争事迹的报道。吴满有、赵占魁等一批边区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就是在记者深入采访调查了解到许多真实的情况后,通过新闻报道传递给根据地的广大群众的。

邓小平也很重视干部队伍和新闻工作者的作风和文风建设。1978年,他在一次讲话中,对党内存在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的做法提出了严肃批评,并强调必须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①1992年,邓小平又一次批评了形式主义的问题。他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②在他看来,文风与作风是相互联系的,形式主义的文风其实反映的是一种虚浮不实的思想作风。

江泽民关于新闻队伍作风建设问题有许多明确论述。例如,他把“作风正”与“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为新闻队伍建设的四项目标和要求之一(视察解放军报社时的讲话);他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六大作风”,即“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他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视察新华社时的讲话),这些都为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加强思想和作风修养指明了方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以人为本”等新的执政理念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不仅反映了党中央对新闻队伍建设的明确要求,更体现了党中央指导新闻工作的基本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做到“三贴近”,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真正完成自己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其实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是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新形势下的再现。

作为一种传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同工人、农民、战士和基层干部群众在一起,与他们同劳动、同生活,采写出了像大庆、大寨、南京路上好八连这样的战斗集体,以及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撰写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开放新成果、新经验和新人物、新气象的好作品,对改革开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激励、鼓舞、推动和促进作用。

还有一大批新闻工作者不辞辛苦,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各地在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以及基层群众的疾苦、要求和呼声,采写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内参稿,受到了中央的重视,促进了这方面一些问题的解决,发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当前新闻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重大部署,对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换言之,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种有效形式,它有助于新闻战线转变作风、改进文风、锻炼队伍和改善形象,也有助于密切新闻媒体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大量事例说明,在当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和新传播技术的运用,我国新闻工作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为此,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为适应这种变化,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以尽可能满足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与公众的需要。应当说这些年来我们的新闻报道在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成就、新经验、新事物、新现象和报道人民群众新创造、新贡献、新面貌、新生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肯定,其主流是好的,成绩也是显著的。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新闻媒体在以往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弊病,从而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严重损坏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和声誉。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以及侵权现象的屡屡发生。而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例如有的人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面对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亿万群众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是深入细致而又扎扎实实地去调查了解,具体而又主动地去反映报道,而是成天浮在上面,不愿下基层,不愿搞调研,只是满足于“跑机关、泡会议、抄材料”,或是借助网络,摘抄拼凑,敷衍成文。

有的人满足于闭门写作,他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任意挥动生花妙笔,炮制各类花哨、应景和赶时髦的文章。更有甚者,有的人为了贪图名利,甚至不惜有意编写虚假报道和搞“有偿新闻”,以至于竟然出现了像“纸馅包子”这样的假新闻。这就完全背离了新闻从业者的基本道德规范,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和声誉。

还有的人喜欢煽情炒作,喜欢搞“大而空”的东西。于是,在一些媒体上便出现了一些所谓“大制作”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撑着很大的架子,摆着很大的谱儿,说着看似正确的“空话”和“套话”。这种作品看起来洋洋洒洒字数不少,但实际上却空洞无物,脱离实际,毫无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令人讨嫌生畏。

因为人沉不下去,心也就难以贴近群众,这些人写出来的稿子自然也就完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如果一个记者以这样的方式写新闻,作报道,如何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性质和宗旨,如何能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欢迎?!

分析新闻战线在作风和文风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既有来自外部的客观原因,也有产生于内部的主观原因。

从客观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推进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所出现的新情况,加上新媒体的出现,新传播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新闻工作者原有的一些新闻理念、传播观念以及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致使一些人过于依赖互联网,依赖新的手段和技术,而不愿意延续以往的传统,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也是导致新闻战线一些人在作风和文风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从主观方面看,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责任感,作风飘浮,思想方法简单片面,不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不能够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报道事物,写作手法老套、陈旧、模式化,以及不善于向群众学习等,也是其重要原因。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需要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和作风建设,鼓励新闻工作者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自觉自愿地迈开双脚,实实在在地走向基层,深入群众,以转变作风、改进文风。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下基层”是前提,是基础,是保障。因为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下到基层,坚持深入到实际生活之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才能真正地接地气、连民心,才能更好地采民风、写民生,也才能更好地转作风、改文风。

正如新华社的时评所说的“脚步有多实,感情有多深”。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对人民群众有了感情,真正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到满意,才能够说作风真正转变了,文风真正改好了。

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提升新闻报道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一些新闻媒体的实践说明,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和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既是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使新闻作品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当年穆青经过多次深入兰考采访调查,才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以至于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和高大形象还留存在亿万群众的记忆中。

而作为新一代新华社记者代表的张严平,为了真实反映乡村邮递员王顺友的事迹,坚持走了一趟马班邮路。一路上翻越在崇山峻岭之中,危险时时会发生,她毫不犹豫、毫无畏惧地坚持着。她的行动终于赢得了王顺友的信任,也终于打开了他的心扉。正是有了这一经历,才使得她写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读起来那样真切感人!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华社的“新华视点”等节目和栏目,之所以受到群众认可与欢迎,其主要原因也在于他们注意从基层、从生活、从群众中选取题材,深入采访,同时坚持用群众的视角去分析和回答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件和问题。

大量实践证明,记者下去了,好新闻就上来了,队伍建设的成果自然也就体现出来了。因为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反映民生,表达民意,体现民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心理,学习群众语言,也才能更好地写出群众喜欢的新闻作品来。如果新闻报道脱离实际、脱离基层、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接不到地气,这样的报道是不可能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

自从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以来,中央和地方媒体积极响应,许多新闻媒体都开辟专栏,设置专题,开办专门节目,开通专门时段,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组织记者深入一线采访调研,在短短时间里一批批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就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以北京市的媒体为例,北京日报专门开辟了“记者在基层”专栏,并要求记者的报道“选题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动不行,现场感不强不行,采写没有细节不行,稿件没有感情不行”。显然,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记者唯有走到基层去,深入到群众中才能做到,这就保证了新闻报道的质量,使得那些来自基层、来自生活、来自群众的好新闻能够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重点节目《北京新闻》中开办的“记者一线体验”和“现场直击”,同样是把“下一线、到现场”作为对记者的基本要求,这就保证了他们采写的新闻报道是完全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来自生活的鲜活的东西,而不是靠跑机关,泡会议,或是闭门写作能够完成的。

北京电视台推出的“我在基层”专栏,把镜头对准了普通劳动者,展现了许多平民百姓的劳动与生活和思想与追求。

正是这些“小人物”的“身边事”,不但吸引了群众,而且在他们中间产生了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得近期新闻媒体“走基层”的报道受到社会与公众的关注与欢迎。这说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不但是新闻单位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期待,同时也说明此项活动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

作风建设和文风建设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也应当长期坚持,而不该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抓一阵子的专项活动或短期任务。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不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新飞跃,作风的大转变,文风的大改变。这样才无负于时代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标签:;  ;  

“草根化,转变作风,转变文体”的实践基础与现实意义_文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