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_千里马论文

初中课文重难点确定与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文论文,难点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课文对人物的描写,详略取舍巧妙而合理,想一想:

(1)详略配合有度有何好处?

(2)可否也同样详写次要人物?

4.认真阅读《分马》片断,回答问题

〈一〉

院子当中摆着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别吵吵,分马了。小户一家能摊一头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

……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

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添着说:“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

许多声音回答道:“那哪能呢?”

5.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是这段文字的一个重要特点,用横线画出表现郭全海善于引导、教育群众的句子。

6.加“△”的四个副词,表示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a.得 b.又 c.倒 d.可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郭全海“爬到桌子上, 高声叫道”的动作、 声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老田头走到老孙头跟前,问道:“你要哪匹马?”

“还没定弦。”

其实老孙头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听到叫他的名字,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

……

老孙头说:“没啥,我老孙头赶了29年大车,还怕这小马崽子?哪一号烈马我没有骑过?多咱看见我老孙头摔过交呀?”

8.找出文段中的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早相中”却说成“还没定弦”,一“听到叫他的名字”就“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这些言行不一的表现, 反映出老孙头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10.老孙头自我吹嘘的话中有连续三个问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老孙头此时什么心情?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附:参考答案

1.具体些,详尽些 突出重点,具体、生动中心明确 2.主要人物①② 次要人物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未出场人物⒄⒅ 3.详略配合有度,可使文章浓淡相宜,错落有致。详写是为了突出中心,有略写配合,使得文章内容完整、全面。同时,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中,更能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的详写,次要的不能详写,但不能不写。详写次要的,造成喧宾夺主,完全不写次要的,结果也使中心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5.郭全海爬到桌子上,高声叫道:“……倒是谁整的呀?”6.a.表示有心要强调 b.表示另有补充c.究竟的意思,强调问话 d.加强语气 这一系列副词,表达了郭全海对党的一片赤诚,也表现了他善于教育群众 7.说明郭全海忠于党、热爱党,不失时机地对群众进行教育 8.还没 其实 早 不 9.圆滑世故的自私 10.反问表现了老孙头此时兴奋、自豪的心情,逞强、好胜、爱吹的性格

社戏

重难点确定

1.重难点确定的依据:①从文体教学全程看,第二册的小说当做记叙文来处理;听说读写必须联系生活;联系是在特定感情表达需要下对现实或理想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②从单元教学的要求看,写作训练重点是“根据中心确定详略”,阅读训练重点是“记叙的详略、虚词的运用”都受“主旨”制约。③从篇的“预习提示”看,无论写“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还是可爱的“农家少年的形象”,以及“洋溢着豆麦蕴藻之香的乡间夜景”,都是为了抒发感情。④最重要是应据作品“主旨”来定。(可参阅《〈呐喊〉自序》)正因为《社戏》通过对农家孩子优秀品质的歌颂而把希望寄托于新一代,所以这种欢欣(外在、情绪化)乐观(内在、理想化)之情就成为阅读《社戏》的视觉焦点与感情焦点。

2.据此,重点是:①根据中心确定详写和略写(以情统事,以情驭景);②根据达情确定虚词的运用(以情贯语)。难点是:感知并理解“主旨”,从欢欣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到对摆脱封建束缚,向往自由无拘的“乐土”的乐观之情。

重难点突破

Ⅰ.教法建议

1.整体感知,悟得“主旨”。(错序读。解决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生活?②作者写了怎样的生活?)

A.结合练习八读尾段,补充“背景资料”(《〈呐喊〉自序》),简介节选掉的前半部分,感知本文“主旨”。(提示:对劳动人民深厚热爱的欢欣之情和渴望摆脱封建束缚向往自由的乐观之情。)

B.“看戏”真写出“戏”的好看了吗?结合本文“主旨”来思考这是为什么?(提示:意不在戏而在情。)

C.速读“看戏”前后的略写部分,想一想①它们同“看戏”部分有什么关系?(提示:中心事件的机缘、条件、余波和深化。)②与“主旨”有什么关系?(提示:写出了嘲弄和蔑视封建礼教文化的淳朴民风,写出了一代英雄少年的聪明才智,写出了老辈的熏陶濡染,表现了对现实“乐土”的欢欣和对理想“乐土”的乐观向往。)

2.深入细节,验证理解。(在“主旨”导引下依序读。解决作者用怎样的手法写出对生活的感悟、体验、理解和升华。)

A.分析①段尾句中“但……因为……不但……又……”表达的感情及“乐土”“免念”的含义。(提示:厌恶封建束缚,热爱乡间无恶浊空气的淳朴、无拘。)

B.分析②段尾句含义。(提示:不重礼教重友谊。)

C.分析③段尾句“……却……嘲笑……”含义。(提示:大胆揶揄封建文化及礼教。)

D.④~⑨的文笔曲折地突出了双喜们的形象,这与“主旨”有什么关系?(提示:歌颂少年英雄,寄托希望与乐观。)

E.⑩~⒀段中⑩、⑾两段轻松活泼又渴盼急切的感情与“主旨”有什么关系?(提示:渴盼自由无拘,摆脱束缚的心情的满足远胜于“戏”本身。)

F.⒁~(21)段“看戏”远不如看戏前后写得生动有趣,为什么?(提示:作者歌颂的是“乐土”上热情淳朴的人们,小伙伴们“助”我“陪”我圆了一回“第一盼望”,这种情谊是难忘的。)

G.“余波”部分写六一公公与双喜们有什么联系,与“主旨”有什么联系?(提示:少年英雄——父辈熏陶——民族精神——欢欣乐观。)

3.整体把握,评析鉴赏。(体味读)

A.准确概括本文“主旨”。(见前)

B.描述本文写作思路。(提示:难忘那夜的好戏——其实“戏”令人失望——难忘少年朋友们热情淳朴的情谊——有这样的英雄少年,真正的“乐土”一定会实现。)

C.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赏析文段。(见“训练”)

Ⅱ.训练设计

1.(目的:以情统事 题型:比较阅读 素材:课文第⑩段和第(21)段尾句)

问题:(1)画出两处文字中表达感情最明显的词句。

(2)两处文字都用了许多传神的动词, 在表现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3)⑩段与(21)段运用了绘声、绘景、 比喻和衬托等手法写出了两种“前进”的心情,这两种心情有何区别?

2.(目的:以情驭景 题型:选择判断 素材:见课文第⑾段)

问题:(1)按类别分别找出描写相关心情的语句,点出重点词。

(2)对系列虚词“但……而且……但……”分析准确的是(

A.尽管船行很快,但由于孩子们看戏心切,以为船慢,用了“但……”

B.不仅“望见……”“而且似乎听到……”进一步突出迫切心情,乃至产生幻觉

C.“料想”之后用“但”,一个疑虑否定了前面的猜测,希望又失望,愈见希望之切

D.连用两个“但”,反复说明船行并不慢

(3)给该段选个概括准确的小标题(

A.春夜出航

B.看戏途中

C.途中见闻

D.月夜行船

3.(目的:以情贯语 题型:简述 素材:见课文第⒃段)

问题:简述加点虚词的表达作用。

“……果然……只能……还要远……其实……本也……而况……”

4.(目的:迁移运用 题型:写作)

题目:以尾段句式“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 ),——也不再( )”为开头总写段句式,写一个回忆式片断。标示“说旨句”,分清详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附:参考答案

1.(1)⑩“心……轻松”“身体……舒展”; (21)尾句中“赞成……踊跃……” (2)同:精明、能干、利索。异:心情不同

⑩急切渴望,(21)“第一盼望”满足后的欢欣 (3 )⑩满怀“第一盼望”乘兴而往,用“飞一般……”(21)“看戏”虽失望,但愿望得到满足,归家心切已无兴奋和新鲜感,只用平淡的“又……前进……” 2.(1)A.急切盼望(但……以为……似乎……料想)

B.疑虑焦急(但或者也许是……)(2)A B C (3)B 3.果然:连接上文⒂段,语气肯定,突出阿发的聪颖、机灵 只能:语气无奈又不甘心 还:修饰,强调无奈心情 其实:自我安慰,语气调侃 本……而况:补充说明,朴素的阶级意识 4.略

重难点确定

1.课文重点

本文通过一个屠夫智取两只狼的故事,揭露狼的凶残、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这样的恶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作者在写双方的正面交锋时,着力于对屠夫的正面描写。所以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分析屠夫“智”与“勇”两方面的心理和行为上,展示屠夫遇狼、避狼、劈狼的全过程,从而点明本篇课文的主题。

本文语言生动传神,辞约意丰,应认真推敲。如写屠夫遇狼的心理变化:先是写“屠惧”,这是一般的害怕心理;其次写“大窘”,“窘”比“惧”内涵更深,表示从一般害怕发展到身处逆境,陷入无法摆脱的境地;最后是“暴起”,与“惧”“窘”迥然不同,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通过上述由“惧”“窘”到“暴起”的动态描写,把屠夫的心理活动极有层次地表现出来,同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屠夫机警的性格特征和紧张的心情。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动词的锤炼,是语言艺术的重要手段,本文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注意动词的选择。如写屠夫遇狼后内心极度恐慌,情势异常紧迫,必须赶快想好对策,用了“顾”“奔”“倚”“弛”“持”几个动词,画出了一个准备抗争的紧张场面。经过这样步步蓄势,最后“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劈”字力重千钧,“毙”字大快人心,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2.课文难点

上面说过,这篇课文的情节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反复多次。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这点往往为教师所忽略。

故事开头,写一屠晚归,遇狼恐惧,反复投骨,企图侥幸解除威胁。而两狼“并驱如故”,屠夫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怎么办呢?他有什么谋略、对策?结果又怎样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写屠夫与狼的正面交锋:“一狼径去。”狼的本性是贪婪、凶残的,奇怪这只狼一没得逞,二没受挫,怎么却头也不回就举步径去?确实令人生疑。而另一狼的行动就更奇怪了:它竟然安坐在屠夫面前,眼睛微闭,意态闲暇,使人觉得悬念丛生,简直不可思议。教师应当抓住上述两个“悬念”,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理解课文的意蕴美。

文章末尾,写屠夫恍然大悟,疑虑顿释。原来一狼“径去”,一狼“假寐”,都不过是迷惑自己的狡诈伎俩罢了。所以,最后评论曰:“止增笑耳。”读到这里,便豁然开朗,前面的悬念得到圆满解决。这不仅把屠夫和两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情节安排上独具匠心。

重难点突破

Ⅰ.教法建议

1.先指导学生分段,理清文章脉络,并注意上下文(语境)的联系,讲解张本、伏笔、照应和铺垫等艺术手法。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盖以诱敌”,写屠夫智取二狼的故事。故事分遇狼、避狼、劈狼三层;第二部分从“狼亦黠矣”到篇末,点明主题。

2.文言文必须加强词语教学,特别注意词类的变异和活用。如:

①“一狼洞其中”,“洞”字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却当动词来用,意思是“打洞”。

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字是名词,这里当状语,可译为“像狗似的”。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是名词,指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路,这里作动词,是“钻洞”的意思。

3.讲完本课以后,再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狼三则》中其余两则,进行对比观照。

Ⅱ.训练设计

1.比较下面各组加点的词,将它在句中的意思填在括号内(1)┌ 一狼得骨止( )

└止露尻尾(

)(2)┌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3)┌意暇甚(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2.阅读《狼三则》的其他两则,然后概括其主题

第一则

有屠人货(出卖)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之于”之意)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同“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焉能作此谋也?

3.联系现实社会,举出像狼那样贪婪、狡诈的现象一二例,并加以剖析。

附:参考答案

1.(1)停止;只 (2)攻击;敌人(3)意态;意思(是)2.第一则:本则故事反映屠夫临危不惧,面对狼的尾随,最终摆脱困境,引狼上当。告诫人们不可贪图便宜,不劳而获,不然只能和这只“狼”一样获得一个引火自焚的下场 第三则:本则故事讲屠夫遇狼不惊,将平时所学灵活地加以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获得了安全。可见人必须具备一技之长,这种长处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有时还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用处。3.略

第四册

马说

重难点确定

本文是第二单元中继《大自然警号长鸣》之后的又一篇与《什么是生态系统》形成对比的议论文,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比较,进一步了解议论文与说明文的区别与联系,认识议论文中说明的作用。这是学生由学习说明文到议论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它在文体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这个中间环节的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议论文教学成效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首先使学生弄清楚题目《马说》与“马”的区别与联系,进而简介“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以确定该文的文体属性。一旦这种文体属性确定下来,就要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楚议论文——这种有别于说明文,而又不排除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文体的特点。为此,必须让学生先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而能否做到这一步,又与是否掌握住文中的一些多音多义词及语气词的用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可以确定为:

1.文章的论点、论证方法和主要内容;

2.多音、多义词及语气词的用法;

3.定语后置。

重难点突破

Ⅰ.教法建议

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学时,要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懂课文大意。实在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共同研究。疏通文意应限于难词难句。学生能理解就行,不要搞机械的串讲和“对号入座”式的硬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事先根据该课改写的说明文《马》或《千里马》印发或读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比较领悟出:即使是围绕同一事物,由于所采取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也明显有别。至于根据某一事物应采取何种表达方式,则完全取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了这些之后,教师可适当补充简介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在弄清楚议论文与说明文的本质区别及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之后,就应从议论文这一体裁的特点出发,通过教师的引导、提示或点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着重把握住课文的论点、论证方法和主要内容。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从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独特见解,为后文揭示“天下无马”的真正原因作了铺垫。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干的人才,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以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通过千里马被埋没,不以千里称的遭遇,揭示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全文三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无知,“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导致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结局。第三段利用排比句、设问句,对“食马者”“不知马”而曰“天下无马”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全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过写马来写人,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全文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学时,可结合学生的讨论,用图表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板书在黑板上,以促使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下图: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上述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讨论时,应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多音多义词及语气词的用法进行认真辨析。为了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将某一词的不同用法分别列出后用小黑板展示出来,供学生辨析。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动词,饲养) │食之不能尽其材(sì动词,喂)食│食不饱,力不足(shí动词,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量词,顿)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鞭打)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其│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感慨语气,相当于“可”)以┌不以千里称也(介词,用)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根据) ┌不以千里称也(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表句中停顿)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

学生辨析后,教师应及时加以评判,并在后面括号内逐一填上加点字的注音和词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清除障碍。至于“马之千里者”“尽粟一石”等句中的定语后置,虽也属难点,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与学生未接触到的相关语法知识的联系,不必多讲,点到即可。

Ⅱ.训练设计

1.本文是一篇“托物寓意”的议论文,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全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跟现代的杂文相近似。 文章开篇明义,以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的独特见解,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 第一段中具体描绘千里马可悲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直接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从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造成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文中具体描绘“食马者”愚妄无知的排比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辛辣嘲讽食马者无知, 点明文章中心的设问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诵并默写全文

附:参考答案

1.“千里马”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强烈的愤慨。2.(1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略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重难点确定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确定,应从两个方面考虑:(1 )这篇课文在全册教学过程中的地位;(2)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要求。

第四册教学内容主要为议论文读写。在学完第一单元的“议论和记叙”、第二单元的“议论和说明”之后,学生对议论的表达方式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课本进入了议论文体读写的新阶段;《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篇课文正是这个新阶段的起始。

从第三单元的教学要求看,应结合这篇课文使学生对议论文有关论点的知识有所认识,以初步掌握提出论点的方法。

据此,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1.理清课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使学生初步认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2.理解课文讲道理后归结论点的写法。

3.领会课文准确、周密的论述语言,体味文中三个比喻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重难点突破

Ⅰ.教法建议

1.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

第一步:介绍议论文的功用,明确议论文是针对人们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解决方法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明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论述结构,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基本思维规律,也是议论文写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结构模式。为避免流于空洞的说教,教学中可适当地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示范性地举几件事例略作分析,使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述结构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第二步:学生通读课文。要求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主要内容。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可结合完成练习—进行)

第三步:在划分层次、归纳层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议论文体的特征,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为今后读写议论文打好基础。

2.理解课文讲道理后归结论点的写法。

第一步:介绍论点知识,要求学生找出课文的论点。

第二步:学生阅读④至⒄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讲道理的基础上归结出论点的。明确:作者先从阶级斗争的新特点(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怀疑我们的能力)和革命队伍内部可能出现的新问题(骄傲情绪)着手,提出要预防这种情况;接着,又从正面评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革命胜利后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归结出论点:“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着重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内在照应关系。

第三步:结合完成练习八使学生明确在讲道理后归结论点的方法。

3.准确、生动的论述语言。

(1)准确的论述语言,可结合完成练习五和练习六进行教学。 练习五是有关实词的准确运用,练习六是有关虚词的准确运用。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仔细体味课文语言的准确运用,并可扩展到课文其他语句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一特点。

(2)生动的论述语言,可结合完成练习三进行教学, 着重理解三个比喻的本体、喻体及比喻的含义和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中的比喻与其他文体中的比喻的不同,使学生明确议论文的比喻重在说理并使道理形象化的特点。

Ⅱ.训练设计

阅读课文片断,完成文后练习

①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②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究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③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下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④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____(赞扬、鼓励、捧场)。⑤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⑥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⑦我们____(应该、必须、需要)预防这种情况。⑧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⑨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⑩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到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⑾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⑿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⒀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在文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2.第⑤句中的“这点”指________。第⑦句中的“这种情况”指____________。第⒀句中的“这一点”指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三个比喻的本体

糖衣裹着的炮弹——

一出长剧——

序幕——

4.文段的论点是___________。

5.文段在提出论点前从三个方面作了铺垫。请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附:参考答案

1.捧场 必须 2.“这点”指“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种情况”指一些共产党人“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这一点”指“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3.依次是:资产阶级的捧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两个“务必” 5.第一,分析阶级斗争的新特点;第二,分析革命队伍内部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第三,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三到万

重难点确定

《从三到万》一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课文“训练重点”所列第一条,即“从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这是一种说古论今的艺术手法。文章一共八个自然段。仅从文字上看,除去一、二自然段外,其余六个自然段中,有两段是专谈故事的,另外四个自然段的议论均涉及到故事。可以说,本文通篇都在利用故事来讲道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二自然段与下面所引故事的内在联系(这一点后面将要涉及),则故事在文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不待言,而我们把“从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作为教学重点也就再恰当不过了。

理解上述写法何以是教学重点并不难,难的是理解本文是如何运用这种写法的。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或者故事的可笑性上,而应该探究文字的深层含义,分析故事中隐含的哲理,更要搞清作者是如何据以成文的。否则,学生读过此文,只是记住了那个故事,了解了几个分论点,写作水平并没有长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入手进行阅读。

本文的第二个教学难点为课文“训练重点”之二:“理解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这一点体现在本文中,主要就是准确深刻的辩证分析,这也恰恰是初中生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难点所在。对于这个教学难点,不宜孤立地分析几句话或几个词语,而应将其纳入第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之中,在上下文的联系中以至全文的观照中予以解决。

重难点突破

Ⅰ.教法建议

第一步:讲述故事,引出观点。

这一步应在同学预习之后,或者至少将课文阅读一遍后进行。教师可指定一两个学生,讲述田舍翁之子学习的故事。要求用自己的话,讲得完整、生动,但不能虚构细节,也不能照着书翻译。学生讲完后,教师马上提出问题: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吸取有关学习的什么经验教训?可以让同学们放开去想,只要是从这个故事中引出来的与学习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可以回忆课文有关内容,也可以不受课文的局限。表述最好用一句话,既可以是肯定的句式(“学习应该……”),也可以是否定的句式(“学习不应该……”)。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比课文中多一些的关于学习的经验教训(“论点”):

①学习应当谦虚谨慎,不能自命不凡;

②学习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③学习应该一点一滴地积累,不能操之过急;

④循序渐进是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

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⑥浅尝辄止最终会自尝苦果;

⑦简单的类推必然导致失误;

……

这样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挖掘了故事中所蕴涵的多层面的哲理,既是一次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练习,又体现了好的论据在议论文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即使同学们初步受到思想教育,也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思维品质。第三,使教学一开始就有了趣味,也为下面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步:观照全文,理解特色。

这一步是突破难点最关键的一步,教师可以用下面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阅读训练。

1.速读课文,填写下表,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段落起止 表达方式

主要内容

(或议论的主要道理)1~2

议论

学习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要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3~4

先叙后议

田舍翁之子学写字;可汲取经验教训5~7

议论

学习必须谦虚谨慎,要重视教师的作用 8

议论

提出希望

表格的第一行的文字应由教师写出,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定向和暗示的作用。学生迅速填出左边两栏内容不会有什么问题。也可能对右边一栏的内容填的不准(尤其是1~2自然段和5~7自然段的内容)。如果是这样,教师亦不必强求完全准确,仍可留待后面解决。不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这个表格的“3~4”与“5~7”应该合为一个部分,这样,全文就可分为三个部分。

2.找出课文第一、二、五和七自然段的中心句,说说这些中心句(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个训练是将课后练习一的后一问与练习二合起来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想通过训练学生阅读时抓住中心、重点的能力,使上面表格内右栏的有关内容进一步精确,此时再来分析“前后的议论有什么联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3.本文在使用说古论今的艺术手法(即“从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时,有哪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此问,教师可引导学生研究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局部内容——比如研究开头的设问及辩证说理(且待下边细品);研究故事在文章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及第四自然段的启下作用;研究文章各段的内在联系及末一自然段的表达作用等,也可将本文与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或论证方法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就本文的说古论今艺术手法得出如下看法:

①提问入手,辩证说理;

②引用故事,议出新意;

③一以贯之,结构浑然。

第三步:局部阅读,体味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遣词造句的准确恰当,二是句与句之间有着必然的、紧密的逻辑联系。前者着眼于词句本身,后者则着眼于语境。就议论文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在议论之中,后者往往表现为辩证分析,或者说是理论论证。不妨选择其一二局部,再由词而句,由句而句群、而层、而段,细细品味,务必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上均有收获。比如对于本文的一、二自然段,可结合课后的练习三、五题,还可以设计语段训练,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效果会更好些。

Ⅱ.训练设计

《从三到万》一、二自然段阅读训练:

(原文略)

请先给两个自然段的句子分别依次标上序号(①②……),然后完成下面题目

1.对上面一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本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请填空或选择,加深理解这种关系。

本段②句的“这”指代_______,④句是解释_____(A.①句 B.②句 C.③句),⑤句和③④句之间是______(A.因果 B.并列 C.递进)关系。

3.本段用设问开头,回答其问题的是____。(A.③句 B.④句 C.⑥句)

4.简答:⑥句中的“一般地说”和“一点一滴”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5.简答:第二段①句与②句在内容上有什么本质联系?

6.第二段①②句和③句之间是_____(A.条件 B.因果 C.假设)关系,表明这是用了____(A.对比论证 B.假设论证 C.因果论证)的方法。

7.(多项选择)第二段③句中用了____(A.对比论证 B.假设论证 C.因果论证)的方法。

8.第二段③句分号后的话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附:参考答案

1.D 2.①句 C A 3.C 4.用“一般地说”表明本句所言是一般的规律和情况,并不是概括所有情况(因为还有特殊情况)用“一点一滴”是强调“点滴”积累之重要 5.循序渐进就是积累的过程 6.B C7.A B 8.“妄人”就隐含着下面故事中的田舍翁之子

第六册

人类的语言

重难点确定

本单元属于事理说明文单元。这类文章着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人类的语言》是本单元惟一的一篇讲读课文。重点包括:1.简明平实、缜密严谨的语言分析与应用;2.比较说明的掌握。

难点在于:多方面揭示事物本质特点的方法的理解。

重难点突破

Ⅰ.教法建议

1.听读课文,把握要点。①听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标注各段的中心词。②学生通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要点归结:A.特征;B.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C.声音。

2.研读首段,解决两个问题:①“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句话隐含了什么意思?②“别的动物都吃生的……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这一节是对比,还是类比?为什么?小结要点:①这句话间接交代了本段是拿语言与吃饭、走路进行类比的,目的在于说明相同点。②这里用的是对比,是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吃、走、说作比,突出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

3.导学第二段。借助“逐步分解法”教学:①分析结构。教师指导学生按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合理切分,明确:第一层记叙作文经历,为下面的说明奠基;第二层重点解说人类语言的特点;第三层归纳总结,用的是议论。②掌握“说”法。重点在第二层上,以比较说明为主。具体而言,即把猩猩和鹦鹉的“能言”与人类随机应变表达作比,突出差异,揭示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③细品妙句。如“之所以……在于……”这一长句,可这样点拨:A.这是一个因果倒置句,是为了突出人类语言“随机应变”的特点;B.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构成并列关系;C.该句是具体解说,下面的“一句话”所在的句子表示总结,前后构成先分后总的意义关系;D.其中的“若干”“一般”“无数”“一一”等词简明通俗、缜密严谨,值得细细品味。

4.引读第三段。可这样考虑:①出示思考题激发思考。如:A.本段是总分式,还是总分总式?B.人类的语言以声音作为手段的理由有哪些? C.本段运用比较说明,是对比,还是类比?②分组讨论后,交流。③归结要点:本段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不受光线限制”“不易受阻碍”“传递信息有效距离大”“不倚赖手”“表意迅速”五方面说明声音优于手势、图画。用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对比,显示优劣,揭示用声音作语言表达手段的优越与发展前景。

5.课堂训练五、六题。提示:第五题要紧扣语言环境仔细揣摩,析误辨正;第六题可借用替换、删除、比较等方法进行品读,领会要点。

Ⅱ.训练设计

1.选出加点词品析不当的一项( )

A.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表猜测语气,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说)

B.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加强语气,强调“不平常”的程度之深)

C.至于猩猩,……,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强调程度,从数量上给予准确界定)

D.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表示选择,含有“种类很多,只是其中一个”的意思)

2.选出下列不是对比说明的一项( )

A.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

C.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

D.鹦鹉能学人说话,……,不会加以变化。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

3.选出对微型语段简析有误的一项( )

①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②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③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_______。 ④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A.第④句中的“任何”表示全部的,所有的,“其他”是指除去人类以外的。它们用得缜密严谨。

B.①②两句在结构上形成递进关系。

C.①②是具体解说,③是归纳总结,④是对③的补充强调。

D.空缺处应填入“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它是对“随机应变”的具体化。

4.阅读短文,选出其中简析正确的项

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

A.“诉之于听觉”一语应理解为“用听觉来解决问题”。

B.画线句是选文的中心句。

C.本段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

D.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类比说明的方法。

E.“不容易”“大得多”“不能同时”“更赶不上”这些语言具有通俗、简明、缜密的特点。

F.人类语言“诉之于听觉”,其原因有:“不受光线限制”“不易受阻碍”“传递信息有效距离大”“不倚赖手”“表意迅速”。

附:参考答案

1.D

2.A

3.B

4.A.B.E.F.

标签:;  ;  

初中课文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_千里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